阿布都克力木·阿布力孜,迪麗娜爾·阿不力孜
摘 要: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由中國56個民族共同的文化根基、共同的時代精神和共同的價值觀念、道德情懷所構成的。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可以進一步豐富各族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所以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中我們一定要注重吸收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切實加強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積極引導宗教文化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堅持不懈地開展意識形態領域的反分裂反滲透斗爭教育,大力發展和繁榮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等。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少數民族文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4-0101-02
精神家園是指人們精神生活、精神支柱、精神動力和精神信仰的總和。古往今來,已經有無數哲人提到要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它是一個漫長而又古老的命題,人類誕生的那一天就在尋找,而現代人的這種渴望似乎更強烈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56個民族共同塑造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它是中華民族興旺發達之靈魂和國家繁榮富強之支撐。在幾千年的文明歷史長河中,各少數民族和漢族一樣,形成了自己民族特有的風俗習慣,創造了自己獨特的民族傳統文化。黨中央大力強調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特殊時期,我們怎樣才能充分發揮少數民族文化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中的作用—這是我們值得研究的一個重要的課題。本文根據國內外相關的研究成果和文獻,主要探討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中發揮少數民族文化作用的路徑。
一、注重吸收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更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因此,包括民族生態文化理念、民族服飾文化理念、傳統的宗教文化理念、社區傳統的禮讓文化理念等等在內的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理念和傳統,都應該得到大力的發掘和建設,而這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題中應有之義。中國少數民族大部分聚居在邊疆和山區,由于地域、風俗習慣和語言等原因,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相對落后,但是經濟的落后并不代表文化的貧瘠。所以,我們要加以謹慎地揚棄。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對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發展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推動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宏偉目標。這個《決定》把新的歷史條件下文化的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推動經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民族事業新發展,需要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需要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二、切實加強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
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很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從各個方面幫助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投入了很多資金,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是,政府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力度還是不夠。隨著經濟的發展、工業化的進程,少數民族一些文化都面臨消亡的危機。例如,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民間工藝品和手工業技術等;少數民族歌舞、傳統節日和風俗習慣難以傳承等。所以,一定要切實加強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筆者認為,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制定地方性法規和條例進行保護。二是要進一步重視和完善少數民族文化機構和設施建設。三是一定要通過加大資金投入來保護少數民族的文化遺產;鼓勵、扶持少數民族藝術創作和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人才的培養。四是要充分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的使用、傳承和發展。
三、積極引導宗教文化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宗教文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最悠久的社會文化現象。和其他文化一樣,宗教文化也是人類生活的結晶,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和組成部分。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也是一個有著多種宗教的國家,信教群眾不僅人數多,而且分布廣,各個民族都有信教群眾,有些民族還普遍信教。中國宗教文化一直是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為核心。因此,能否正確認識和解決好中國的宗教問題,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作為一種歷史現象,宗教將在社會主義社會中長期存在,如果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不相適應,就會發生沖突,就會影響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建設發展。為積極引導宗教文化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做出努力:第一,要全面貫徹執行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它是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基本前提。在社會主義社會,宗教仍有其存在的社會、自然和認識的根源?!澳欠N認為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經濟文化的一定程度的發展,宗教就會很快消亡的想法,是不現實的。那種認為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強制手段,可以一舉消滅宗教的想法和做法,更是背離馬克思主義關于宗教問題的基本觀點的,是完全錯誤和非常有害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是我們黨的一項基本政策,是憲法賦予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沒有宗教信仰自由,就談不上積極引導宗教文化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問題。所以我們要全面正確地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第二,要依法管理宗教事務。目前,中國的宗教問題還是比較嚴重的。比如,達賴集團、東突恐怖主義勢力、法輪功邪教勢力、境外敵對宗教勢力,都危害著民族團結、國家穩定和祖國統一。只有依法管理宗教事務,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才能實現積極引導宗教文化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第三,加強宗教界的思想和隊伍建設。這是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要手段和基礎性工作。各愛國宗教組織是黨和政府團結、教育宗教界人士,聯系廣大信教群眾的橋梁,是黨和政府值得信賴和依靠的力量。既是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 “被引導者”,又是 “相適應的”引導者,在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不斷加強宗教界的思想和隊伍建設。
四、堅持不懈地開展意識形態領域的反分裂反滲透斗爭教育endprint
任何一個社會、一個政權,都需要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來維護,階級社會的意識形態突出地表現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占統治地位。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意識形態領域內的分裂與反分裂斗爭,因為這是事關人民民主政權鞏固的大事。筆者以為,為全面開展意識形態領域的反分裂反滲透斗爭教育要努力掌握以下幾個方面的重點:第一,要不斷加強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我們必須針對當前意識形態領域內反分裂斗爭的特點,開展“五觀”教育。馬克思主義“五觀”教育的重點應是干部、知識分子,尤其是青少年。一定要通過“五觀”教育使各族群眾、青少年樹立起科學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和文化觀。第二,要進一步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文化出版銷售部門、文化機構、民族宗教工作部門管理。尤其要對宗教書刊、音像制品加強管理工作,堅決打擊非法宗教出版物,特別是對有嚴重政治問題的出版物要嚴格查禁。第三,各族干部要牢固樹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全心全意地為各族人民服務。各族干部只有樹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才能解決好各種社會問題,包括深入開展意識形態領域內的反分裂斗爭。要緊緊圍繞發展的主題開展工作,解決社會矛盾,不斷改善和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為意識形態領域內的反分裂斗爭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五、大力發展和繁榮少數民族文化產業
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的范圍非常廣泛,包括民族文化旅游業、民族文化傳媒業、民族藝術文化業、民族體育文化業和民族餐飲業等。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的能否發展,是最后影響到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的重要問題之一。發展少數民族文化產業是實現少數民族經濟可持續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建設逐步完善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要大力發展和繁榮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筆者以為,為了大力發展和繁榮少數民族文化產業,我們一定要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第一,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文化產業應提高認識、抓住機會。少數民族地區應利用自己的優勢,利用本地區和相關地區文化消費的需求空間,做大文化產業。我們一定要把文化發展的著力點放在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上。第二,重視文化產業人才培養。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大批既懂文化、又有經營頭腦的管理人才的參與。文化人才是文化產業建設和發展的創作、組織和經營管理主體,只有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了,文化產業發展才能具有基礎和保障。第三,建設文化產業精品,樹立文化產業品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產業都應該有自己的精品,只有把文化資源打造成精品,才能顯示出民族文化的品位和價值,民族文化產業才能形成和發展。因此,我們必須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視民族文化的“打造”和“加工”,不斷創造具有民族特色的精品,才能提高民族文化品牌在國內外的競爭力,爭取最佳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總之,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源泉。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的當今時代,我們通過注重吸收少數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切實加強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傳承、積極引導宗教文化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堅持不懈地開展意識形態領域的反分裂反滲透斗爭教育和大力發展和繁榮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等,才能充分發揮少數民族文化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中的作用,才能創造出無愧于偉大時代的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 劉云山.更加自覺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N].人民日報,2007-10-29.
[2] 新時期宗教工作文獻選編[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210.
[3] 祁先忠.淺談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途徑—新疆哈密地區宗教工作探討[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
(3):65.
[4] 束迪生.深入開展意識形態領域的反分裂斗爭[J].實事求是,2002,(2):10.
[5] 梁振.西部地區民族文化產業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5:47.[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