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控制論指的是將整個教學過程置于控制論的作用下,改變其運動狀態來實施教學過程,其關鍵是要實現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取得理想效果。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引入控制論理念,可以更好的規范教學過程,解決教與學之間存在的一些矛盾問題,其具體步驟大致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整理與優化知識系統
在課堂教學中,控制論對古代文學教學過程的合理調控首先體現在整理與優化知識系統。教師依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對于學生已具備的思維習慣和知識儲備,相應地整理與課程內容密切相關的系列知識。
這些知識的整理應考慮到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整理信息前要充分了解學生。如學生在古代文學學習方面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閱讀能力、思維特征和水平差異。這樣整理信息的預期才會和實際需要相吻合,適合學生的學習,從而產生對位效應。其二,整理信息的量要大。只有輻射面廣,才可能形成有效的知識系統。特別是古代文學學科的特點決定了我們必須對除文學之外的,如經學、史學、哲學、美學等學科的信息廣泛收集,這樣才使得信息整理工作具有扎實的基礎和豐厚的積淀。
整理完知識信息之后,如何在緊扣教學大綱和現有教材的情況下,把整理的知識信息轉化為可輸出信息呢?關鍵是做到對知識系統的優化組合。這一優化過程主要落實在是備課環節。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以一部教材為主,參考其他教材的學術觀點。如《詩經》中很多作品的題旨都是眾說紛紜,這就要以一派為主,參以別家觀點。(二)確定教學重點、難點。教師在充分考慮學生平時的學習習慣和水平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確定教學重點、難點。(三)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充分調動自身的創造力,將自身的能力和教學實際結合起來,將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結合起來,將占有的古代文學知識信息優化轉變為可供上課使用的有效知識信息。這樣經過加工處理、優化組合的知識信息即信息的編碼,才能夠成為已編碼的古代文學知識信息。這些將被教師輸出的信息,即是優化信息。這一過程往往表現為制定教學計劃、規劃課時安排以及落實具體的教學方案。
由此可見,教師整理與優化知識系統的水平決定教學效果的理想程度。教師自身的專業知識儲備和轉換知識信息的技巧,是決定知識信息整合有效與否的兩大基石。因此教師要提高教學水平,必須在這兩個方面下苦功夫,方能確保傳輸的教學信息是優化信息。
二、講授與傳播知識系統
為了提高知識信息的傳播效果,教師在傳輸知識信息過程中應充分運用各種教學媒體,實現知識信息的高質量高效率傳播。至于作為信息接受主體的學生,他們主要通過視聽等感覺器官來接受教師傳輸的知識信息。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知識信息的傳輸,主要依靠基礎媒體、傳統媒體和現代媒體三類。基礎媒體是指教師的聲音、動作、語言和表情。教師準確無誤地使用語言媒體,才能確保系統輸出的效果。就文學審美的教學環節而言,則要求教師對審美認知和感受能力的準確傳達,在文學基本知識點的介紹和作家作品的評價方面也力求準確。傳統媒體是指教師平常使用的黑板、掛圖、幻燈和模型等。如講授曹植《洛神賦》一文時,為讓同學們更直觀地感受到美麗的洛神宓妃形象,直接掛出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無疑洛神那飄逸的服飾、溫婉的形象讓同學們為之驚嘆,從而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現代媒體指的是電腦、音像文件、語言實驗室等。目前這些媒體使用的頻率大為提高,也存在著過度依賴現代媒體的缺陷。為了提高古代文學教學的實效和質量,結合古代文學課程的歷史性和累積性,聯系當今社會現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教師在選擇教學媒體時,可采用現代教學媒體為主,傳統媒體為輔的形式,從而達到對媒體使用的最優化。如在講授古代戲曲作品《崔鶯鶯待月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時,可結合京劇錄像,同學們觀看鶯鶯小姐和紅娘的表演、對唱,才能真正理解這位大家閨秀面對愛情和禮法的矛盾難處,品味鶯鶯小姐“作假”行為的現實考量。
確實在現代教學媒體使用過程中,應注意處理好以下關系:圖像信息輸出的時間比重、內容多少與學生的接受程度之間的關系。教師要把握好運用多種教學媒體的靈活度,不斷地用變化的信息來刺激學生的接受欲望,使之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反饋與調控知識系統
為了達到對知識系統的最佳調控,教師必須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和反應來靈活調控整個課堂教學系統。教師運用控制論進行合理調控,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古代文學素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調控的內容有適當的表達手段、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等方面,其中尤為重要的是依據反饋信息進行調控。
(一)意見反饋調控。在古代文學教學的過程,教師都必須運用意見反饋進行調控,可以說只有通過反饋才能達到教學目的,也只有通過反饋才能完成教學任務。反饋方式多種多樣,學生可以通過正式的書面反饋,課后電郵反饋,或者個別交流反饋等。控制論中,反饋是控制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對于學生的預期控制作用,引起被控制者學生的反應,這一輸出信息返回到控制者教師。由教師將之與控制目標即教學目標相比較,調節下一次的控制輸出,以此往復,達到目的為止。因此只有通過反饋信息,才可能實現有效的控制,從而達到預期的目的。
(二)課堂互動調控。在具體教學領域里,教學雙方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促使知識信息雙向流動,構成反饋環節。通過師生互動活動,學生的信息及時反饋給教師,教師在獲得學生的信息反饋之后,并向靠近教學目標的方向進行調控,即課堂師生互動環節是教學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中心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獲得反饋信息的同時,還要能夠對大量的反饋信息進行適當地加工整理,并做出正確的反應,才可能提高教學質量。
(三)點評激活調控。在古代文學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調動主要是要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這一工作的落實主要依靠啟發式教學方式。教師要注意發揮主導作用,在明確教學目的和任務的基礎上辯證分析、決定取舍,抓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和訓練,啟發學生動手動腦,自己嘗試解決問題。教師通過講練結合、討論問題和提問回答來實現反饋。在課堂提問中,經常會回答出超出預期的答案。課堂上學生反饋的信息多種多樣,有時能夠超出教學目標的要求,有時又與教學內容相差甚遠。這時就需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隨時注意學生的反應,同時又要及時向學生反饋正確的信息。對于學生的回答,除了給予肯定或否定的答復外,還要鼓勵他們大膽質疑的精神,同時給出點評意見。在以學生發言為主的主題報告中,學生常常會對同一問題感興趣,如《詩經》讀書報告會上,學生多對《詩經》中閨怨題材的作品有興趣,并各抒己見。教師對于學生參差不齊的發言,要適當加以點評。這些點評以鼓勵和激發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主,對于有深入思考的少數學生,可鼓勵其進一步進行學術研究。
在教師的合理調控下,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才可能培養出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思辨能力。學生具備了創新思維能力,才可能做到古為今用。中國古代文學雖然在歷史形態上與當代屬于兩個歷史階段,但文化精神卻一脈相連沒有嚴格的分界線。中國古代文學中許多思想,比如儒家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的思想,道家“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天地》)的精神境界,《周易》中對立統一、循序漸進、物極必反等思想都已經成為當代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正需要具有創新思維,才能將自己具備的古代文學素養化為對當今社會有用的財富。學生必須通過對古代文學作品的解讀,及時更新和優化知識結構,擴大學習視野,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今天的時代所需要的具有古代文學素養的人才,是能夠活學活用,將當下的學習與今后的工作結合起來,把古代文學知識轉化為解決現實問題能力的人才。
古代文學創新思維的培養是完善學生自我素質的重要內容,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創新思維能夠健全學生本身的思維能力,使其內心的體驗得以豐富,同時可以開拓視野,增加知識儲備。創新思維的培養,在于教師應鼓勵學生的質疑和探索精神,在課堂上多介紹新鮮的學術觀點,營造崇尚真知的氛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為學生提供培養創新思維的環境和土壤。
概而言之,通過控制論指導教學,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得以提高,教師的教學過程更加系統、科學。控制論的有效運用,有利于推動古代文學教學模式的改革,提高古代文學的教學質量。
基金項目:本文受安徽大學“211工程”教研基金資助
參考文獻:
[1]維納.控制論(或關于在動物關于在動物和機器中控制合通訊的科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3.
[2]李誠忠.教育控制論[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
[3]高國興,張碧波.由分到合: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科走向[N].北京:光明日報,2006-06-20.
[4]劉鶴巖.關于高校古代文學教學的思考[J].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4,(2):137-139.
(王莉 安徽大學文學院 副教授 2306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