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民概念發源于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但直到近代才傳入我國。所謂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行使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并履行憲法規定的基本義務的個人,它是社會成員在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基本角色,是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關系的承載者。公民意識是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對自我身份和價值的反映,它與現代化建設密切相關,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動力。然而由于受政治、經濟、傳統文化因素的影響,使得現階段我國公民的公民意識狀況不容樂觀。中學生是現代化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公民意識的培養與提升,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看,都是不可回避的重要時代課題。
關鍵詞:公民;公民意識;中學生;構建路徑
1 相關概念界定
1.1 公民及公民意識的概念界定
公民是個綜合性概念,每位學者所站的視角不同,就會解讀出不同的內涵。亞歷士多德的經典定義是:“公民是那些永久性參與實行公平正義和公平正義地處理事務的人。”《大英百科全書》 中給公民的定義是:“公民是一個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受所在國家的法律所規范,也在所在國享有相應的權利與義務”。《辭海》中提到:“公民通常指具有一個國家的國籍,并依據該國的憲法和法律規定,享有權利并承擔義務的人”。近些年來,不少學者對公民概念給出了自己的界定,例如,張宜海博士認為“公民是指具有一國國籍、行使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并履行憲法規定的基本義務的個人。”,這是從憲法角度界定公民概念的,也代表了目前學界主流的看法。①筆者贊同公民是個多維概念,并且認為從憲法視角解讀是最為恰當的。公民意識是在公民概念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公民個人對自己在國家中地位的自我認識,對自我身份和價值的反映。
1.2 中學生公民意識的概念界定
從整個人類社會維度來看公民意識,其內涵是根據歷史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從單個人的維度來看,它的內容也是隨著個人成長而逐漸開始、發展、成熟和完善的,根據中學生這一特定年齡階段的認知、心理和行為規律,筆者認為,中學生公民意識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1、權利和義務意識。作為公民意識的核心內容,現代國家的憲法中幾乎無一例外地規定了本國公民的權利和義務,這為中學生權利和義務意識培育從法制層面奠定基礎。權利意識是“公民對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權利的認知、主張、維護和要求的意識。”②相對應地公民義務意識是公民對憲法規定的公民基本義務的認知、履行、和承擔的意識。通過公民意識教育,使中學生明白權利和義務的辯證統一關系,自己不僅是權利的享有者,更是義務的履行者。
2、主體意識。“公民主體意識是指公民作為國家的主體,對其地位、價值和主觀能動性的自覺意識。”③中學生主體意識表現在中學生能夠意識到自己是統治階級,是國家的主人,意識到自己的權利、價值和尊嚴;能夠積極主動參與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發揮主人翁精神。
3、國家意識。“國家意識主要是指公民對所屬國家的歷史、現狀、發展趨勢前景所持有的認知、情感、觀念等的總和;其實質是指對國家所持有的情感。”④在對公民概念進行界定時,首先就要求具有一國國籍,所以作為我國公民,中學生當然必須了解這個國家,包括歷史、政治、經濟、文化方方面面基本常識;當然必須維護這個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維護民族獨立和民族團結;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樹立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4、法律意識。“公民法律意識是指公民對由法律規定與公民身份制度關聯的權利、義務的認知、情感和評價。”⑤權利義務意識就是法律意識的一種,除此還包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憲法意識等內容。當今中國就是法制社會,法律是立法機關制定并保證實施的,用以維護人民的利益,培育中學生的法律意識,有利于中學生合理有序參與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合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有利于引導他們知法、懂法、守法,敢于使用用法律賦予自己的各種權利,勇于與違法行為作斗爭;有利于中學生用法律的眼光看待社會各種現象,為以后走上工作崗位、踏入社會做準備。
5、公德意識。對于什么是社會公德,學界基本達成共識,即社會公德是指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為了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的正常進行所必須共同遵守的最簡單的公共生活準則。中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分子,他們的社會公德意識培養有助于自身良好習慣的養成和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有助于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有助于弘揚民族精神、展現當代社會整體風貌。
2 我國中學生公民意識問題的現狀分析
2.1 我國中學生在公民意識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筆者以黃山市屯溪一中等五所中學1000名中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自己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調查問卷由學生采取無記名方式填寫,本次調查共發放100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924份,回收率為92.4%。
1、主體意識淡薄,對公民身份不自覺
中學生的公民意識首先表現在中學生能夠正確認識到自己是社會的成員之一,認識到自我存在的價值。然而在我國現行的公民教育體系中,中學生往往被忽視了其作為公民身份的存在,在家庭教育中,扮演“孩子”角色,在學校教育中,扮演的是“學生”角色,長期在這種教育狀態下,加上平時很少有實踐機會讓學生體驗公民角色,這必然造成中學生對公民身份的模糊和不自覺。有59.4%的中學生認為在我國,“具有我國國籍”是成為一個公民的條件,但只有34.7%中學生認為公民身份對于一個人重要,25.6%認為不重要,22.7%的中學生選擇了有時重要,視情況而定,另外17%的中學生不清楚。
2、公德意識欠缺,道德行為問題較多
隨著社會文明進步,人們的公德意識有所提高,但與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相比,社會公德意識發展仍然呈滯后狀態,例如,公交車進站時,絕大多數人不會自覺排隊,而是蜂擁而上;在景區等公共場所,很多人大聲喧嘩,不顧他人感受;還有中國特有的“中國式過馬路”現象,都說明了社會公德意識的缺失。在這種大環境下,中學生的公民道德意識狀況不容樂觀,尤其在行為層面上,問題較多。
3、參與意識不強,行知脫節現象嚴重
公民的政治參與狀況體現了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的發展程度,隨著我國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日益完善和推進,我國政治的民主化程度日益提升,使得越來越多的公民參與到政治生活中來。但由于我國政治制度不夠完善,政治參與的渠道有待拓寬,加上公民自身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公民參與意識整體不強。
2.2 我國現階段中學生公民意識的特點
1、學生的權利意識日趨增強,而義務意識有弱化趨勢
從調查情況看,目前黃山地區中學生對自己的權利有著較為強烈的主張,在自己權益受到侵犯時,也會較為積極地尋求保護。83.4%的中學生知道選舉權與被選舉權是憲法規定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占了調查對象的絕大多數;71.7%的中學生知道公民享有選舉與被選舉權的法定年齡是18周歲,這同樣是占了調查對象較大比例;特別是當問到“買到假冒偽劣商品,并造成較大傷害或損害,你會怎么辦?”時,只有7.25%的中學生會自認倒霉,49.5%的中學生選擇撥打12315消費者熱線, 36.9%中學生選擇找老板協商,協商不成再想其他辦法,這都是在積極維權,是權利意識的表現。
權利和義務相輔相成,統一不可分割,中學生權利意識在增強的同時,義務意識、責任意識卻呈現弱化趨勢。現在的中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是家庭的中心,父母家庭教育的偏差,容易造成中學生片面追求權利,而忽視了履行義務;一味講究索取,而忽視對家庭、他人和社會的責任。當問到“去商場購物后你會索要發票嗎?”只有15.1%的中學生回答是肯定的,所占比例非常小,23.4%的中學生想起來就會索要發票,37.1%的中學生給就要,不給就算了,還有24.4%的中學生甚至認為自己買東西不能報銷,索要發票跟自己沒什么多大關系,后三者加起來,比例高達84.9%,缺乏對稅收征管和使用的監督意識,缺乏依法納稅的義務意識。
2、學生的國家意識日趨增強,而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有待提高
在上一部分筆者已經談到現階段中學生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欠缺問題,但是通過調查,筆者發現黃山地區中學生的有著較為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民族觀念和國家觀念較強。從調查問卷的以下三個問題的回答看,黃山地區的中學生表現出強烈的國家意識。
3、學生的法律意識日趨增強,而將法律知識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亟需培養
調查顯示,中學生缺乏將法律知識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問到“市場上如果你或家人買到假種子,你會怎么辦?”時,只有17.8%會自認倒霉,絕大多數的中學生會積極維權,但在向什么部門尋求幫助維護自己合法利益時,大多數學生犯了糊涂,只有31.7%%的學生選擇了工商局,選擇公安局、農業局和糧食局的大有人在。 在飯店吃飯,遇到老板對使用的餐具按一人一元收費時,47.7%的中學生會找老板,但老板若不愿意退還也就算了,20.2%的中學生不會找老板,只有32.1%的選擇據理力爭,保護自己合法權益。
3 培育與提升我國中學生公民意識的路徑選擇
3.1 著力于學科教學中
黃山地區中小學目前還沒有專門的公民教育課程,在這種情況下,公民意識教育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平常的學科教學中,在各學科中,初中的思想品德課和高中的思想政治課無疑是對中學生進行理論化、系統化公民意識教育的主要渠道。就高中而言,從《經濟常識》《政治常識》、到目前的《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轉變,已經傳遞出國家重視對高中生公民意識培養的信息,特別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的出臺,更是要求將對高中生公民意識培養作為高中思想政治課的目標之一,很多學校也認識到這種變化,也把這種變化體現在日常教學中。以黃山市屯溪一中為例,2011年6月學校組織本校教師結合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收集整理了《課堂教學主渠道有機滲透法制教育優秀教案》一書,共12萬字,作為學校“六五”普法四落實和培養學生法律意識的重要基礎載體;2007年12月,在十七大召開后不久,學校政史地教研組以“樹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培養現代社會人才”為主題,開展優質課教學活動,要求所有政治教師參加,把十七大加強公民意識教育的會議精神落實到實處。
3.2 滲透于班級管理和學校日常活動中
學校的課堂教學是中學生公民意識培育的重要場所,然而課堂教學不是學校教育管理的全部內容,班級和學校的管理和日常活動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公民意識教育是班級和校園生活的體驗乃至重新構建。第一,在班級管理中,要讓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增強學生主體意識。在傳統的班級管理理念中,班主任是班級的管理者,學生要聽從和服從班主任的教導,聽話的學生就是好學生,在這種管理模式下,抹煞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意識被壓制,與我們所倡導的現代公民相去甚遠,這種不利影響也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發覺并重視,學校在教育實踐中也在不斷改進局面。第二,以學校的日常管理活動為載體進行公民意識教育。學生的社團活動是學生自我展示、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平臺,以屯溪一中為例,學生近幾年創辦了不少社團,學生參與各種社團活動,了解社團的章程、組織方式、活動內容,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規則意識;屯溪一中也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學校各類管理活動,例如向學生征求意見和建議制定和完善關于獎勵優秀學生的辦法,對于助學金獲得的資格在全校范圍公開推薦,確定人員后在全校進行公示,保障學生對關系自己切身利益的事項的知情權、監督權;屯溪一中還特別重視對學生干部的培養,以學生會為依托,向全體學生輻射,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服務意識、責任意識、主人翁意識。
3.3 借力于學校、家庭和社會中
筆者在前兩點,主要是闡述學校如何在中學生公民意識培養中發揮作用,然而中學生公民意識培養是一個復雜系統工程,單獨依靠學校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借力于學校、家庭和社會中,三者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這個系統工程,推進中學生公民意識的發展、完善。
家庭是一個人社會化的起點,父母與子女的血緣關系以及子女對父母經濟上的依賴,決定了家庭教育對一個人成長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家庭中的中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往往是無意的、非正式的,是潛在的、暗示性的。”⑥筆者通過調查了解到,黃山地區大部分家庭重視學生的物質生活,也舍得在教育上投入,但卻過多地忽視了對子女的公民意識教育,筆者認為在中學生公民意識培養問題上,發揮家庭的作用要在以下兩方面下功夫:一是家長要起著表率作用,樹立正確的公民意識觀念。二是構建有利于中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家庭教育模式。傳統的家庭教育模式中,家長是主導,學生被動、消極地接受家長的訓導,學生的人格意識、參與意識沒有發展空間,這種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潮流,不再適應社會對現代公民的素質要求,新型家庭教育模式要應運而生,以營造有利于中學生公民意識培養的良好家庭氛圍。
在整個國民教育體系中,社會教育盡管目前的境遇和地位遠不如學校教育,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政治、經濟的發展,其作用也越來越受重視。“協調社會教育力量可以培養社會成員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主動性,能將分散的、無秩序自發的社會影響匯聚在一起形成良好的氛圍,從而對公民意識的養成起到良性催化作用。”⑦屯溪一中在對中學生公民意識的培養上,也充分發揮了社會的輔助性作用,例如:組織學生參觀徽文化博物館、屯溪博物館等,這種公益性文化事業不僅保障了學生基本文化權益,而且學生在活動中,激發了對徽文化和徽州地區的熱愛之情,從而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國家和民族意識;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老街社區活動,在社區活動中,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權利義務意識和參與意識;屯溪一中還從校外聘請專家,給學生做定期講座和報告,比如2011年邀請黃山市公安局專家給全校學生報告《增強規則意識,樹立法治觀念,爭做合格公民》,從而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規則意識和法律意識。
3.4 塑成于實踐中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認為,實踐決定認識,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公民意識屬于認識范疇,它來源于實踐,最終也要接受實踐的檢驗。因此,必須通過各種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培養中學生的公民意識,才能把中學生塑造成順應時代潮流的現代公民。筆者通過對屯溪一中的調查發現,學校在注重學生學業的同時,追求學生的全面發展,追求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這些都是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校園活動實現的。學校結合國家誕辰60周年,改革開放30周年等重大歷史紀念日,組織開展相關主題活動,如黑板報評比、歌詠大賽,激發學生的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之情,有利于學生國家意識的提高;汶川大地震中,組織學生捐款捐物,有利于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培養學生關心災區人民生活的高度責任意識;組織學生每年元旦之際,開展包括書畫展、文藝匯演、向祖國匯報主題班會在內的校園藝術節,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平等意識和國家意識。學校利用各種機會,創造各種條件讓學生以公民身份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增強公民角色體驗,把這些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公民意識內化成中學生的自身素質,成為中學生的永遠追求。
參考文獻
[1]張宜海《中小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3頁
[2]張宜海《中小學生公民意識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1頁,
[3]何齊宗《青少年公民意識教育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第15頁
[4]歐世龍、劉小麗《大學生公民意識的理性思考》《黑龍江社會科學》[J],2004年,第2期
[5]章秀英《公民意識評價與培育機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第69頁
[6]趙海亭《新疆中學生公民意識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 2011年,第36頁
[7]張莎莎《當代中國公民意識培養問題研究》[D] 河南工業大學 2011年,第37頁
作者簡介
崔蓓莉(1982—),女,安徽黃山人,安徽師范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憲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