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怒 黃春分
榮譽是社會或集團對人們給予的肯定和褒獎,是特定人從特定組織獲得的專門性和定性化的積極評價,它是成就和貢獻的象征,更是自身價值的體現。在今天看來,榮譽是眾人或組織對個體或群體的崇高評價,是滿足人們自尊的需要,激發人們奮力進取的重要手段。當獲得了某種榮譽時,人們就會增強信心,就會對事業滿腔熱情,體會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作為行業性較強的工會報刊發展到今天,其在服務職工、服務工會、服務企業、服務社會上不斷下功夫,正以鮮明的維權特色和群眾性進入報業市場的主流。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工會報刊的核心競爭力在于擁有豐富的系統資源。具體來說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系統信息資源;二是系統受眾資源;三是企業資源。因此在本系統領域內從自己的優勢資源著手,打造品牌與核心競爭力,朝著“專、精、特、新、深”的方向做強、有選擇的兼顧綜合性,是工會報刊戰略選擇的重點。現實中,工會報刊面對的最根本的競爭,依然是人才的競爭。特別是如何調動好采編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不僅是“三貼近”原則賦予工會報刊的時代要求,更是提升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課題。
工會報刊的特點決定了要立足市場,打造好品牌,讓其成為職工群眾愛看、喜歡看的精品。如何集中精兵強將,把區域內、行業中職工群眾關心的政治、經濟、文化報道做得專業、精透,實現工會報刊在喜聞樂見的基礎上靠近職工群眾,確保新聞資源可用、專業、可信,以“三貼近”為突破口,以讀者、市場需求為根本標準,把工會報刊辦成以特色、精品帶動的“信息超市”,這些都需要其在善用采編人員基礎上,進一步做好相關精神激勵。構建工會報刊采編人員的榮譽激勵可有以下幾種方式:
1 合理的授予榮譽稱號
榮譽稱號在一定程度上表示著人的才能和工作成績,表明了其能力與努力得到了大家的公認,在社會上能夠受到別人尊敬,所以作為榮譽激勵的榮譽稱號能夠產生良好的激勵作用。工會報刊社合理地利用各種榮譽稱號來肯定采編人員的工作業績,是使記者、編輯心理得到滿足的一項重要措施。
“首席記者”和“首席編輯”,是目前報刊采編人員榮譽激勵中比較好的一種做法,工會報刊社可以向那些表現特別突出業績優秀,且具有強烈的愛崗敬業和拼搏奉獻精神的采編人員授予稱號,如“首席記者”、“首席編輯”的銜頭。凡獲此稱號者,每月可享受特殊津貼乃至中層干部待遇;連續獲稱號者并達到一定期限者,還可獎勵一定天數的外出休假,并報領一定數額的差旅費。在具體實施中,對“首席記者”和“首席編輯”實行動態管理,每半年或一季度進行一次考核,對發現問題并在規定時間內完不成整改任務的,給予黃牌警告;三個月內完不成整改任務,取消其首席記者或首席編輯的稱號,同時取消特殊津貼以及中層干部待遇。
榮譽稱號的設立是為了讓優秀記者、編輯在業務上充當標桿,實現自我價值,并以此帶動全體采編人員形成你追我趕,急先恐后當先進,奔“首席”的局面,從而培養出一支戰斗力強、作風硬朗、職工群眾喜愛的采編團隊。
首席記者、首席編輯評選辦法與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內容:每年度評選一次“首席記者”和“首席編輯”,評選嚴格按照制定的標準和程序進行,評選要確保公開、公正、公平。評選主要采取個人申報、民主評議、考核認定的方式,最終由管理層(社委會)研究確定人選。在實際中,可成立相應的“首席”評選委員會,符合申報條件的記者、編輯均可自愿報名或接受推薦參加評選。評選委員會依據本年度申請人的刊登稿件、編輯版面的數量、質量以及獲獎情況,同時還根據申請人在日常工作中的品德及職業精神、敬業方面等實際表現,確定候選人名單。候選人產生后,在內進行公示,于廣泛征求各方面意見的基礎上,再經報刊社有關部門對其進行一年的逐月實績考核,凡連續12個月完成任務者,最終由管理層(社委會)集體研究確定首席人選,并頒發聘書。
實行“首席”制度有利于工會報刊社快出人才、留住人才。推行“首席記者”、“首席編輯”激活了用人機制,讓采編人員可以不受年齡、學歷、職稱的限制,只要達到規定的有關條件和要求,都可成為“首席”人員得到重用,這就進一步調動了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利于采編人員深入基層一線和職工群眾中,捕捉鮮活的素材,快出、多出精品佳作。“首席”稱號與一定的物質利益相聯系,工作上實行量化管理,變過去分配制為量化考核制,運用這種以經濟杠桿調節獎金的考核辦法,進一步打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和吃大鍋飯的思想,就可以大大激發采編人員的工作熱情。一般來說,對“首席記者”與“首席編輯”的要求遠遠高于普通記者、編輯,要想成為“首席”,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便是具有強烈的敬業意識、進取精神和奉獻思想。這就從另一個方面加強了工會報刊采編隊伍的思想建設、能力建設、作風建設,幫助記者、編輯不斷自我約束,自我完善。
采用這種形式對采編人員進行管理,讓他們在自己喜愛的工作領域內被授予專門的榮譽與地位的承認,再加上財富的收益,讓優秀的知識型員工精神與物質共享,這是對工會報刊采編人員進行激勵的較好手段。同時還可以在采編隊伍中立標桿,樹典型,以此帶動形成人人爭奔“首席”的良好局面,從而培養出一支既有業務骨干,又實現全面發展的采編團隊。此外,從最初單純的首席人員評選,可逐步發展到以后的首席工程,讓采編人員乃至每位員工都能自覺自愿,積極主動地在工作中爭創一流,努力為報刊社的發展獻計獻策,進而在讀者心目中形成以“首席”為代表的工會報刊品牌形象。
2 正確的給予贊許和表揚
人們受到贊許,會帶來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可以從滿足員工的榮譽感出發,定期對工作中表現突出的采編人員在不同場合上給予口頭表揚,或通過適時地組織各種評比活動,使表現突出的記者、編輯得到贊許,讓他們得到心理滿足,進而激發出更大的工作熱情。同時,對那些事業心極強又肯鉆研,其新聞作品不僅數量多,而且質最高,深受職工群眾喜愛,并多次在評獎中獲得較高檔次獎勵的記者、編輯,報刊社可適時出資為其舉行作品展或出版新聞作品集,在報刊顯著位置發布消息,或在專欄上發書評,擴大其影響,提高其知名度。通過這些方式給予物質上的肯定和精神上鼓勵,并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激勵記者、編輯努力爭當名記者、名編輯,進而促使采編人員走上成名成家之路。
榮譽是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激發人們奮力進取的重要手段。在我國,自古以來重視名節,珍視榮譽,榮譽觀念深入人心,作為采編人員的知識分子更是如此。追求良好聲譽是工會報刊采編人員的心理需要和現實工作要求。榮譽激勵成本較低,方式多樣、靈活,效果卻很好。需要注意的是,榮譽應當同物質激勵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運用榮譽激勵時一定要讓該得到榮譽的人得到榮譽,絕不能出現偏差,否則不但起不到激勵作用,反而會挫傷其他采編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同時,榮譽不能過多,否則將減弱乃至失去激勵作用。
參考文獻
[1]王永剛,《論新聞采編人員所需的業務能力》,魅力中國,2013年第19期
[2]郭俊萍,《當代新聞采編人員素質分析》,《傳播與版權》,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