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醫療保險,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在我國經過30多年的摸索和努力,現已實現全體城鄉居民的全覆蓋。本文從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功能和意義、完善措施三個方面,闡述了對我國醫療保險制度的認識。
關鍵詞:醫療保險;功能;完善措施
健康是人們實現人生價值、享受幸福生活的基本要求和保障,是人們共同追求的人生目標之一,但生老病死乃人之自然規律,疾病或多或少、或重或輕,相隨人生。健康程度的高低直接影響人們的幸福指數,為了更好地體現人生,提升幸福指數,國家已建立了疾病預防和疾病醫治保障體系,使人們有病可醫,有病能醫。有病可醫,看得好病需要一個完善的醫療行業、預防保健保障服務體系;有病能醫,看得起病,就要利用完善的醫療費用補充和補償辦法,解決群眾因病影響家庭生活水平,避免“因病致貧、因病致困”的窘迫現象。
近年來,國家在不斷建立完善醫療行業醫治預防保障體系的同時,不斷推行醫療保險制度,在老百姓看病難,看不起病上花大力氣,出臺了一系列解決人們看病困難的有關措施,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
1 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發展
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是新中國成立后逐步建立和發展起來的。由于各種原因,我國的醫療保障制度一直是城鄉分離二元化制度,各自有不同的特點和發展過程。在城鎮,醫療保障制度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公費醫療、勞保醫療制度;在農村,是集體經濟基礎上的合作醫療。 隨著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和轉變,醫療保障制度已不能覆蓋多種經濟形式下的人員醫療保障。20世紀80年代醫療保障制度進行了改革和試點。從有關費用分擔,控制醫療費用增長,費用包干激勵機制入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通知、辦法。
十四屆三中全會《關于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從1998年起,我國開始建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之后又啟動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試點,并建立了城鄉醫療救助制度。2007年開始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隨后全面展開。2012年省直事業單位公費醫療平穩過渡銜接醫療保險,又譜寫了醫療改革的新篇章,至此,新的醫療保障體系——社會醫療保險形成,并實現了全體城鄉居民醫療保險的全覆蓋。
2 何謂社會醫療保險?有何功能、意義
2.1 社會醫療保險的含義
社會醫療保險,是指以保險合同約定的醫療行為的發生為給付保險金條件,為保險人接受診療期間的醫療費用支出提供保障的保險,具體說是以合同的方式預先向受疾病威脅的人收取醫療保險費,建立醫療保險基金,當被保險人患病并去醫療機構就診而發生醫療費用后,由醫療保險機構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
因此,社會醫療保險具有風險轉移和補償轉移兩大職能。即把個體身上的由疾病風險所致的經濟損失分攤給所有受同樣風險威脅的成員,用集中起來的醫療保險基金來補償由疾病所致帶來的經濟損失。
2.2 社會醫療保險的功能、意義
目前,在城鎮,城鎮職工醫療保險覆蓋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各級組織的工作人員;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覆蓋學生、個體經營者等城鎮居民,在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農村農民。并有補充醫療保險、社會醫療救助、商業醫療保險等作補充。
社會醫療保險的建立和實施,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是執政為民,以人為本的根本要求,是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實到實處的具體體現;醫療保險能緩解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致困的現象,切實保障群眾基本醫療需求;醫療保險是完美社會保障體系的需要,是全社會成員共享社會經濟發展成果的有效途徑。
3 不斷完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讓全社會成員共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
3.1 現今社會醫療保險工作的不足
社會醫療保險的實施,利國利民,但還存在缺乏靈活性、社會化管理及監管不到位、就醫難、醫治報支不方便等現象;還存在小病不值得管、大病管不了的問題;還存在就醫定點醫院和用藥范圍小,造成個人支付比例大、異地不能看等不足。
3.2 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的就醫問題,不斷完善醫療保險制度,科學管理,增加投入,讓全社會成員共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
進一步提高醫療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和醫療服務水平。不斷完善各項辦法和規定,制定簡便快捷的操作流程。不僅在攻克高端技術上下工夫,更重要的是增強服務意識,切實保障醫療服務。
增加社會醫療保障投入力度,共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減輕個人醫療負點。
進一步加強管理,完善醫療保障體系。擴大定點醫院、擴大藥品目錄范圍、異地診治和手續簡化等,都是人們期待的。要加快“醫保一卡通”信息工程的建設,真正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問題。
參考文獻
[1]淺論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建設的理念基礎 魏麗 中國保險 2013.2
[2]淺論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建設的路徑選擇 中國保障 王治軍魏麗 2013.04
[3]江西省直機關事業單位公費醫療和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銜接的實施意見2012.
作者簡介
祖文英(1965—),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人事管理與黨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