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華
作為第三產業的旅游業發展異常迅速,但在旅游行為中旅游業的發展卻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旅游環境惡化的事實為人們敲響了警鐘,旅游參與者認識到只有實施旅游可持續利用戰略,才能真正實現旅游業持續性、長遠的發展,才能真正實現旅游業的興旺發達。
1 旅游法實施仍需要強力貫徹
2013年4月2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旅游法(草案)》。這是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第一部法律。這部法律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實施。實施后旅游監管部門,包括旅游業內每一位從業人員應該著力從每一個方面著力貫徹,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如何落實好細則。例如旅游景區容量超載問題,景區門票上漲問題,如何聽證、如何制定政府指導價等等,都還有不少需要進一步細化的。二是如何加強宣傳貫徹、解讀培訓。需要盡快出臺《旅游法》相關釋義,做好旅游從業人員的培訓和宣傳。三是如何做到加大執行力度、監管力度,避免有法不依,違法不究,執法不嚴等情況。只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真正貫徹執行旅游法的真諦。
2 對旅游資源掠奪性開發,造成了部分旅游資源的破壞
由于旅游業是一個新興產業,目前普遍存在著粗放型開發管理模式,使得積極的開發也會帶來破壞。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因技術條件的限制,兵馬俑一號坑的彩陶已逐漸褪色,失去往日的光澤。當前,盲目的掠奪式開發造成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更是對環境的嚴重破壞。一些地區為了追求經濟發展,在風景名勝區迅速擴建高檔賓館、飯店、療養院、城市娛樂設施等,建成了一些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的企業,破壞了旅游資源,實質上危害了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
2.1 只顧經濟效益和局部利益,忽視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旅游資源的整體性
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在于保持自然景觀的原始風貌,在于保護人文景觀的歷史文化價值,在于保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整體性。但是,在旅游業發展中,由于多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旅游區內大興土木,亂建建筑,致使建筑物的色調、風格與景區氛圍極不協調,改變了原有景觀的風貌。
2.2 忽視生態平衡
旅游業具有低投入、高產出、見效快的特點,于是,可見很多旅游區內大建飯店和仿古建筑,把人造景觀作為發展旅游業的主流。由于只片面注重經濟效益,過度開發旅游資源,未能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現代人文景觀和歷史文化景觀協調起來,致使旅游環境問題較多,景區內生態環境惡化,物種多樣性受到損害,旅游景觀和歷史文物古跡遭到破壞,使其失去了原有的自然風貌,損害了人文景觀的歷史文化特征,降低了旅游資源的觀賞價值。例如,在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應以發展生態旅游為主,有些地方反而大搞人文景觀,不僅使這些旅游資源的原始性失去特色,而且旅游環境也日趨惡化。我國很多自然保護區,近年來因當地一些地方和個人經濟利益驅使,進行過度的人為開發,使得有些保護區的核心保護動物的生存環境開始遭到破壞。
2.3 盲目開發,缺乏系統性
旅游資源開發應當遵循明確主題突出重點的原則,堅持鮮明特色原則和協調一致原則,注重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的統一。但是,在實際中,沒有系統整體的觀點,缺乏統一規劃。例如,廈門的黃金海岸,由于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使得近二十平方千米寶貴的沙灘消失。這種急功近利的開發,嚴重損害了旅游資源的環境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3 實現旅游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途徑
3.1 在旅游資源開發利用之初要注意整體效益評價
在旅游資源開發之初應該進行切合實際的旅游資源規劃,提出整體規劃的意見和建議,并且進行有效的實地論證,通過對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整體規劃對旅游資源開發區進行整體效益的評價總結。另外在開發旅游資源要以盡量小的投資開發更多的項目為原則,令其更效益最大化。切記不能只顧經濟效益而濫加開發,以致破壞自然環境。
3.2 調整優化旅游產品結構,多層次開發旅游資源,大力發展生態旅游
大力進行市場調研,尋找并研究目標顧客,了解顧客的興趣點,在旅游資源開發的問題上提倡發展生態旅游。因為眾所周知,生態旅游是一種新興的旅游方式,這種方式既能做到環境保護,又能為旅游者提供難忘的旅游經歷,還能最大程度地造福于旅游地。因此,生態旅游是目前和未來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選擇之一。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要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的協調發展是旅游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3.3 完善旅游資源管理體系
1、加強旅游法律法規的執行。
我國已處于一個全民大眾化出游、爆發式增長階段,2012年全年國內出游人數近30億人次,直接就業人員1300萬,關聯就業人員5000多萬,國內旅游收入超過2萬億元。我國已是全球最大的國內旅游市場規模和第一出境旅游購買力國家,也將成為國際上第一旅游目的地國。與發展不相適應的是,我國的旅游市場尚不規范,市場惡性競爭、旅游資源屢遭破壞、旅游景區和活動管理混亂等問題較為突出,特別是“零負團費”、黑導回扣、強迫購物、景區門票大幅漲價、景區超載、旅游公共服務不足等已成為人民群眾反映較多的社會熱點問題,迫切需要加強旅游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從而更好地約束旅游業中的不良行為。
2、強化旅游資源保護法律文件內容的可操作性
這方面,可借鑒國外的經驗。例如日本旅游方面出臺的法律,很多都隨后配以施行規則和施行令等實施細則 ,由法律規定內容,由規則作出解釋,由施行令規定具體作法。如“旅行社法”,同時還伴有“旅行社法施行令”和“旅行社法施行規則”。而“旅館業法”,則伴有“旅館業法施行令”和“旅館業法施行規則”等等。通過相應的施行規則和施行令,進一步增強了法律的可操作性。
3、在立法上保證各級國家公園和文化財產保護單位所需的經費
有的地方政府把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當成搖錢樹,每年強迫風景區上繳財政收入上千萬至上億元。在經濟拮據和財政創收指標的雙重壓力下,很多景區門票價格年年攀升,景區內毀景牟利的現象屢見不鮮,一些風景區甚至向外商出讓風景區土地和管理權、經營權。從立法上保證各級國家公園和文化財產保護單位正常經營所需的財政經費,已是刻不容緩。
3.4 充分利用宣傳媒介、行政手段,加強旅游資源保護措施的實施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旅游生產經營者往往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的,不考慮或少考慮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效益,如果任其發展,必然導致社會環境、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所以,應當借助外部力量進行有力的調整和控制,通過各種宣傳媒介的正面宣傳和反面剖析,形成全民的保護社會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意識,提高全民對旅游真正意義和旅游資源持續利用的社會、經濟、環境意義的認識,使人們具有一種自覺維護和保護旅游資源和旅游環境的行為;利用政府的行政手段和干預功能,立法收稅,規范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各項標準,完善旅游業及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體系,迫使旅游經營者將環境效益和生態作用納入經營生產活動中。2013年《旅游法》的出臺也是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大勢所趨,轉方式、調結構、擴內需、促就業、富百姓提升軟實力,是“中國夢”的一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中俄旅游年開幕式上提到旅游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增加愛國情懷、提升國民精神的重要途徑,旅游也有利于促進修身養性、人的全面發展。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為我國旅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我們更應加強對旅游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
旅游產業絕不是簡單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同樣需要對旅游資源有序利用,維護人與環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既要強調社會群體間的和諧,也要保證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中國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但中國還不是旅游強國,實現可持續的旅游發展需要旅游管理部門和環境保護部門的通力合作,更需要全人類的共同維護,這將是關系人類長遠利益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