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覃思
摘 要:財政“三農”政策不僅是國家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有利于保障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改革開放后我國加大對財政“三農”的支持力度,不斷創新,強化農業地位,增加農民收入,加快農村建設的進程。本文通過分析介紹我國對財政支農政策上的演變現狀,并提出相關的支農建議,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財政支農;三農問題;政策;民生
財政“三農”支持政策作為國家財政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促進農業和農村社會經濟發展有著財力保障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大了對公共財政政策的改革,推動國家財力大幅度增長。同時國家對“三農”支持政策也進行了重大的創新,不斷羌胡農業基礎、促進農民增收、推進新農村建設。為了更好的貫徹實施中共十八大的精神,為當前和今后財政支農政策指明方向,促進農村改革的發展,促進經濟的發展,改善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對我國的支農政策做出了一下的分析和探討。
1 財政支農政策的演變及現狀和問題
1.1 財政支農政策的歷史演變
我國的財政支農政策歷史演變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呢:改革開放前。這一階段我國財政支農政策處于初始階段。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國家經濟受到國內外戰爭的嚴重毀壞我國大力實行農業哺育工業,大力發展成本高、花費時間長的重工業。第二階段是指體制改革和鞏固階段。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堅持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方針,努力尋找原有體制的不足,建立一個適合現代化發展的體制,農村的體制改革也處于不斷發展中。第三階段是強化階段。這一階段國家通過提高對農業的總體投入,使我國的農業得到了發展,也為為財政支農政策提供的大量資金。
1.2 財政支農政策的成效
2004年以來,我國減免了農業稅、牧業稅、農業特產稅和屠宰稅。2006年我國又徹底取消了農業四稅,終結了過去幾千年農民交稅的歷史。這不僅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同時也促進了農村的發展,對于農村的穩定有著一定的實踐意義。政府通過對糧食流通體制進行深化改革,積極適應國內外糧食供求市場,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政府吸收各界資金,將其應用到農業科技研發,實現資金的高效利用,推動農業的發展。政府大力支持農業的發展,提高了綜合開發力,改善農民的就業現狀,減輕企業負擔,促進農民增收。
1.3 財政支農的規模分析
財政支農的發展程度可以通過支農支出的規模大小來衡量。支農支出對于農村的經濟發展,增加農民的收入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可以通過支農支出的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進行支農支出規模的衡量。我國的的支農支出政策在改革開放后除1980、1981以及1999這三年支農支出相對下降,其他的年份一直都處于不斷增加中。減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受到自然災害等原因。而我國的財政支出的凈額和增長速度都處于不斷增長中。我國的財政支農支出的相對規模能夠顯示我國政府對農業的重視和支出程度,目前我國的財政支農支出相對規模較之前斗毆有所提高。
1.4 財政支農支出結構分析
財政支農支出的結構對于國家財政資金的分配情況能夠進行有效的反映。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在短時間內對支農投入的絕對規模和相對規模是無法得到明顯提高的,這樣就使我們應該進行綜合考慮,合理分配財政收入,將資金用到關鍵地方,提高資金利用率的。因此合理分配財政支農支出是我國重要的任務之一。主要包括支農支出各個項目的分析以及支農支出資金的來源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農村推行農業產業化結構。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政府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支出也不斷增加,農業結構處于變動的狀態,人員的工資和福利費用支出也處于不斷增多的狀態,這就難以發揮支農資金的效用。另外支出項目的資金來源主要來自國家和地方,國家應該占主要部分,地方共同協助。
1.5 財政支農的支出效率
支出效率是指資金配置的合理性和資金運用的有效性,通常利用產出效率和彈性對比進行評價。產出效率是指在一段時間內農業總產值與財政支農支出的比值,通常用來表示每單位財政支農支出多對應的農業增加值。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支農支出的產率呈現波動中下降的趨勢,因為我國實施積極地財政政策,投入的資金大,但由于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等,使群眾受到危害,支農支出的產出效益因此很小。而產出彈性是指農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與財政支農支出總額的增長速度之比來表示,產出彈性系數為正數,系數與財政支農效益成正比例關系,對于農村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財政支農資金效率不是很穩定,因此更要注重支農政策的發展。
2 改善提高我國財政支出的建議
2.1 建立并健全我國財政支農支出的法律體系
建立健全我國支農政策的法律體系,對于鞏固農業基礎地位,支農政策方向的明確和資金的利用率也不斷提高,和實現財政支農政策有了法律保障。國家扶持農業的地位,并用法律法規來保證政策的實施,支農政策大部分是以行政條例里來規定的,體現不出財政支農政策的嚴肅性和確定性,不利于支農政策的執行和落實。國家和地方的各項農業法律法規,認真落實,實現財政支農的發展,保證國家的政策執行落實到實處,不斷完善《農業法》的,通過制定詳細具體的法規條例,并且嚴格執行各項規定的財政支農政策,同時完善獎勵機制,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政府應該明確政府支農支出的具體比例,合理分配各項資金數額的比重,細化財政支農政策的方向和規定,執行和考核三農政策。
2.2 明確中央和地方的權限,實現支農支出責任與財力的基本支配
1994年的分稅改革,使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財政預算收入里中央政府始終占據主動地位,但在改革中依然有許多弊端。政府在財政收入的同時,不能講事權與財權。地方政府面臨財政壓力大的困境,要平衡收入與責任之間的關系,使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要各司其職、各盡其能,維護財政支農政策的支出。地方政府應承擔財權的支農支出。要加大對農村義務教育的支出和農村救濟費用的支出,調整中央和地方的稅收比例,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資金投入,實現支農支出的優化。給予縣級政府稅收自主權,通過政府轉移支付來跳進政府由于收支不平衡導致的財政資金缺口。
2.3 擴大我國支農支出的規模,促進支農支出的增長
政府積極保護農業發展,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維護農業的基礎地位。目前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實力有限,國家的財政支出偏向于農業的發展。政府應該加強對財政支出的范圍,確保投入規模的穩定增長。依據《農業法》的要求,保證財政的經常性收入和財政對農業的收入,確保支農支出與財政政府增長之間的平衡。在現行的《農業法》下制定《農業投資法》,具體確定支農支出的規模,改變農業的投入增長規定的隨意性和模糊性,對財政支農政策進行細化的方向確定,不斷促進財政支農政策的執行和考核。
2.4 對支農支出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
國家要重點加大對農村及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支出,完善各項基礎設施,增加農民的生活資產,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改善農民的生活的質量,使農村經濟得到不斷的發展。同時要進一步擴大對我國農業科技的投入。我國的農業科技水平相對較低,技術成果質量較差,嚴重的制約著我國農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政府要加強對農業科技等重點領域的投入,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完善科技的投資和科技推廣,加快農業自主創新,以此來促進農業的科技水平。并且減少農業事業的費用支出,靈活運用資金進行運轉,減少行政機構的事業費支出,減輕農民的負擔。并且加大對農村教育投資,提高教育水平。
2.5 完善財政支農的政策管理,提高資金使用率
對于農業財政資金要進行積極整合,使資金的規模效應得以發揮。整合資金是需要各級政府通過改善現存的多種狀況,包括渠道分散、投向使用不明、內容模糊、重復投入、效率低下,效果甚微等。以此來加強各級政府之間的合作,對于各級部門的主要力量進行團結,促使支農工作的協調發展,充分發揮資金的高效利用。同時應該建立一個適合我國財政支農項目績效評價機制。對于預算管理體制進行不斷的完善,反復的討論、論證、審查、商財政預算編制。由于支農項目要在執行之前通過嚴格的程序進行確定和選擇,這樣就能保證支農支出項目的透明度性、公示性和嚴格性。同時政府應建立財政支農資金分配運行的監控機制,加強對財政資金的監管。
3 結束語
我國農村建年來實現了少數規模較大,收入較高的農業經營用戶,推動著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對于農民脫貧致富有著示范作用。我國應該鼓勵農業規模化生產,提高農業的市場競爭力,提高我國的農業發展水平。貫徹實施三農政策,努力執行國家的法律法規,實現我國農業的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蘇明. 完善財政“三農”支持政策[J] 中國財政, 2009,4(10):75-76.
[2] 李霞. 完善財政支農政策的建議[J]. 中國財政, 2011,(16):88-89.
[3] 宮曉霞. 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路徑:以改善民生為基調[J]. 改革, 2011,(06):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