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坤
摘 要:判例法是英美法系的主要法律淵源,它在英美法系的發展過程中產生了巨大影響。本文從比較法的視角,通過闡述判例法的概念,詳細地分析了判例法的功能與弊端,以使人們對判例法有更加明確的認識,從而完善判例法在當代法治社會中的運用。
關鍵詞:判例法;概念;功能;弊端
1 判例法的概念解析
判例法是英美法系的主要淵源,其基本原則是“遵循先例原則”,即法院審理案件時, 必須將先前法院的判例作為審理和裁決的法律依據; 如果所遇到的案件本級法院或上級已經做出過相似判決, 在沒有新情況和提不出更充分的理由時, 就不得作出與過去的判決相反或不一致的判決。法院的審級越高, 其判例適用的范圍就越廣, 所有法院必須考慮本院以前的判例,上訴審法院一般也要受自己判例的約束, 最高審級法院判例, 對所有下級法院都有約束力。
對于判例法,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1 判例法不等于判例
判例法是指以判例作為法律的表現形式, 而不是判例本身。判例在任何國家都是存在的, 即使是實行成文法的大陸法系國家, 也重視判例的發布、編纂和整理工作。判例對于法院審理案件只具有指導和參考意義, 并沒有約束力。判例是指對后來司法活動具有影響力或拘束力的判決, 而判例法則是指一種法源意義上的法律體系, 它指的就是英美法系中的判例法, 因此判例不等于判例法。
1.2 判例法的本質是法官造法
即法官通過司法活動創制法律, 因此, 判例法也被稱為法官制定的法。法官立法是普通法系國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特征。在大陸法系國家, 法律僅僅指由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 法官的職責僅僅是通過司法活動實現這些法律。英美法系法官在審判過程中所創設的判例則成為約束法官的法律, 并與制定法并行, 成為英美法系的重要淵源。
1.3 判例法與制定法
判例法以判例的形式對法官的審判活動進行指導,法官“遵循先例”,就案件事實和判決理由部分進行詳細闡述,通常判決書比較復雜。制定法以條文的形式,對案件的適用做出了明確規定,法官在審判案件中只需套用法律條文,做出判決或裁定,判決書相對比較簡潔。
2 判例法的功能
判例法作為英美法系的主要淵源,在遵循先例原則的規制下,指導和約束法官審理案件,在法的適用和運行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具有強大的功能。
2.1 判例法彌補了制定法的不足
制定法雖然明確規定了法的適用范圍,但客觀的案情卻是復雜和多變的,有時候有限的法條難以滿足現實的需要,這就需要借鑒先例,根據先例解決案例。判例法不同與制定法最顯著的一點就是,判例法的規范方式是從特殊到一般,即法官從個案中抽象出一般的原則,從而形成約束人們行為的法律規范。而制定法是立法者預想出可能發生的案例,再制定法律,這就會出現立法者的構想有漏洞的情況。而判例法恰恰就彌補了制定法的這個漏洞。
2.2 判例法確保了法律適用的一致性
判例法要求法官在審理案件中遵循先例,也就是說,要依照先例處理案件,當沒有新的事實情況或充分的理由時,不得做出與先例相反或不同的判決,這樣就確保了審判結果與先例的審判結果相一致。同時,判例法通過對法院的約束,要求法官在判決時適用相同的法律原則。對于同一類訴訟案件,不允許不同法院做出不同的判決。而在制定法國家,法官以成文法律為依據審判,不同的法官對法律條文的理解不同,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所產生的結果也不同,就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適用同一條文,此法官得出此判決,彼法官得出彼判決,無法保障法律適用的一致性。
2.3 判例法的運用突出了法官的地位,促進了法官職能的發揮
判例法的本質是法官造法,法官是立法者,在審判過程中產生的判例成為約束法官的法律。此外,在英美法系,制定法只是對判例法的重申與整理,對制定法的理解和適用自然就離不開法官的解釋,以至于一項制定法的頒布本身已失去實際意義,只有法官依據它作出相應判決后,人們才能理解并運用它。這樣一個法律適用的過程就極大地發揮了法官的主動性,將法官的職能體現得淋漓盡致。
2.4 判例法中的判例有效溝通了法律條文與案件事實
在制定法國家,立法者用法律本身去解釋法律條文,很多情況下仍然無法讓人直接明了地理解法律條文。而在判例法國家,通過遵循先例來審理案件,先例就成為了連接法律條文與案件事實的紐帶,人們通過看案例就直接明了地理解了法律,確保了法律理解的正確性,更能有效地防止和消除適用法律中的混亂現象, 避免由于司法人員對法律的不同認識水平而采取不一致、不公正的解決辦法。
2.5 判例法具有更強的可預測性
人們通過判例來直接明了地理解法律,知道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以及自己的行為將承擔什么樣的法律后果、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判例為人們提供了明確的指引。
3 判例法的缺陷
判例法雖然在法的發展過程中發揮了極大作用,但相對于制定法而言,仍然存在局限性和弊端。
(一)在判例法國家,法的適用基于歸納推理的思維方式,法官通過查閱案例,歸納出一般原理,得出結論。在判例法的發展過程中,任何先例都是歸納推理的結果,它為演繹推理提供大前提, 而演繹推理則是歸納推理的繼續。其實,判例法不是邏輯推理的產物,而是共同經驗的反映。經驗主義的法律觀所引出一個結論是: 抽象、普遍的法律原則, 出現于具體、個別的法律事實之后, 因而判例法是對已然事實的經驗總結。在判例法的運作中, 普通法系的法官和律師形成了重視實踐和經驗的思想方法, 嚴格的遵循先例規則, 先例一旦確立, 后來的法官須嚴格遵循。這樣, 判例法所確認的經驗似乎只限于那些確立先例的法官們的經驗, 而與追隨先例的后來法官們的經驗無關。
(二)由于判例法是對已然事實的經驗總結, 就要求強調實際審判活動的復雜性和重要性,增加了訴訟成本。法官在面對需要審理的案件時,要先在卷帙浩瀚的判例匯編中選擇適用哪一個先例,并從
其判決理由中引出具有法律拘束力的法律規范適用于當下的案件。一般來講,判例法國家的法官審理案件及判決書的書寫需要很長時間。此外,國家必須花大力氣進行判例的編纂、整理工作, 必須增加投入進行法律人才尤其是高水平的律師的培養, 結果也會帶來訴訟成本的提高和司法資源的浪費。
(三)判例法的產生都與法制不全和皇權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從英國判例法產生來看,諾曼人在英國建立以國王為中心的封建土地制度,逐步形成了王權專制國家以后, 為加強王權, 削弱地方封建領主的勢力, 統一法度,國王就設立了權威極大的王國法院,授權他們以“ 正義” 的標準開庭審理案件或者到各地巡回審判, 并到各地宣講這些審判案例,正是由于缺乏統一的成文法作為標準, 加之王國法院的特殊地位, 使這些判例可以普遍適應于全國, 判例作為法源的習慣和制度就形成了。
隨著法制的逐步完善和民主制度的發展, 判例法的地位也必將逐步由強變弱。英美法系國家的成文法地位的逐步提高并成為主要的法源就說明了這一點。
4 結語
相對于制定法,判例法作為英美法系的主要淵源,在英美法系法的運行過程中發揮了極大作用,促進了英美法系法的發展,但由于先天的不足,它也存在缺陷和弊端。在兩大法系的趨同以及法律全球化的背景下,英美法系的制定法增多,大陸法系也開始大量引用判例法,這樣,判例法的優點得到弘揚,弊端也得以彌補。
參考文獻
[1]沈宗靈:《比較法總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2]張晉藩: 《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 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
[3]崔敏:《判例法”是完備法制的重要途徑》,北京1998年.
[4]汪建成:《對判例法的幾點思考》;煙臺大學學報2000年底1期.
[5]張慶旭:《判例法質疑》;比較法研究2002年第4期.
[6]梁興國:《從判例、判例法到案例指導制度——“判例是如何形成的?” 理論研討會綜述》,華東政法大學學報 2008年第6期
[7]董茂云:《法典法, 判例法與中國的法典化道路》:比較法研究 1997 年第4 期
[8]饒艾《制定法局限性與判例法借鑒》:四川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第29 卷第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