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法取證行為顧名思義就是指不按照正規程序來收集證據的行為,但是其收集證據的人是公安司法機關人員。這種非法取證的行為給司法機關帶來了很大的不利影響,本文從民法學的角度對非法取證行為進行分析,從舉證責任分配、程序性制裁以及“不當得利”等三個層面剖析非法取證行為,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來遏制非法取證行為。
關鍵詞:民法學;非法取證;行為
1 非法取證的主要表現以及非法取證現象突出的原因
1.1 非法取證的主要表現
在司法機關進行司法取證時,取證的方式有許多種,同時非法取證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取證包括取證的主體、對象、形式以及方式等,目前,在司法機關最為常見的非法取證行為有:第一,刑訊逼供。這是一種常見的暴力取證手段,古今往來這種方式都存在于司法取證的手段中,雖然被明文禁止,但仍然禁而不絕。經過各機關的共同努力,到2004年年底基本實現了無超期羈押現象,律師執業難問題也得到了較大改善,唯獨刑訊逼供問題依然沒有根本性好轉。第二,心理強制性手段獲取證詞。這種非法取證行為包括威脅、引誘以及欺騙等手段,這些手段都是在《刑事訴訟法》中所明令禁止的。因為每個人對這種方法的界定不同,社會也是允許在司法中采取一定程度的這種手段,但卻不能脫離我國現行的刑事訴訟法的相關規定和社會的允許度。第三,在取證過程中的技術手段不合法問題。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技術偵查手段越來越多,現行的法律法規也不可能將所有的技術偵查手段都進行明確的規定,而通過某些技術偵查手段獲取的證據不能夠合法使用,或者是這些證據必須經過轉換才能成為合法的證據。因此,技術偵查手段在我國面臨著合法性危機,即取證手段不合法問題,獲取的材料不能作為證據使用,如果要作為證據使用,必須經過轉化,即通過一定的方式,使取證的主體、取證的手段、證據的表現形式等均滿足刑事訴訟法的要求。第四,收集固定證據方面的非法取證行為。在收集收集證據時,要確保整個證據是一個唯一的鏈條,保證規范性的取證。
1.2 非法取證現象突出的原因
非法取證現象突出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五點:其一,落后的刑事司法理念依然存在。有罪推定的傳統觀念依然根深蒂固以及程序正義的理念尚未樹立的情況是普遍存在的。這就導致了辦案的過程中,取證調查變成了目的性傾向性的一種活動。其二,不符合現實司法實踐的舊司法體制尚在運行。目前,我國并沒有建立起來針對非法取證的有效性約束。主要是因為庭前主義、人證中心以及口供中心主義以及書面供詞中心主義的存在。這些原因的存在就極容易導致在取證的時候采取非法的手段進行取證。其三,立法不完善。以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為代表的證據規則的缺乏是導致非法取證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立法也與實際脫節,導致非法取證時常發生。盡管我國的刑事案件的犯罪科技含量逐年的提高,這就導致在實際中為了控制罪犯而采取非法取證的手段。其四,偵查監督不力。檢察機關對違法偵查的監督滯后、被動,同時檢察機關對違法偵查監督的效力不足,檢察機關也難以采取其他有效的方式繼續實施監督。其五,非法取證行為查處困難。我國法律對非法取證的界定、偵查、證明及處罰沒有明確具體的規定。
2 非法取證行為中主體的“過錯”分析
在發生非法取證行為時,法律主體是受害者、國家以及非法取證人,而后兩者在取證過程中是有著一定過錯的。第一,在非法取證的行為中,國家的過錯。其過錯主要表現在:其一就是國家在聘用偵查人員上不夠嚴格規范,使得在進行司法取證的過程中,偵查人員沒有按照規范來進行司法取證;其二,在司法取證的過程中,國家的監督機制不夠完善,使得偵查人員在進行取證時對自己的要求不夠嚴格,采用了不正規的方式來進行取證。在這個非法取證的過程中,不論是選聘人員的問題還是國家的監督機制存在缺陷,這從一定程度上都是國家的過錯。而非法取證對受害者造成一定的損害,或者是取證行為觸犯了一定的刑罰,這都需要國家來承擔損失,國家來進行賠償或者承擔過錯帶來的不利益。第二,非法取證的過程中,偵查人員的過錯。其過錯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偵查人員屬于國家公務員,其在司法取證的過程中,利用自己手中的職權的便利,從事一些違法行為來達到某種目的,這已經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公務員的相關條例,對于一些引起較大的過失的行為,司法機關要依法給予相關處分。其二,在現行的法律法規中,個人權利一定要得到尊重,因此非法取證行為侵犯了受害者的權利,實際上損害了人們的民事權益。在一般情況下,偵查人員以侵權手段來進行取證,這是一種過失侵權行為,但是情節嚴重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3 從民法理念看非法取證行為的舉證責任分配
平等和自愿是我國現代法律所追求的理念,但是在實際的非法取證行為中,非法取證人員是司法機關的偵查人員,他們是國家權利機關的代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在司法取證過程的雙方中處于有利的一方;而犯罪嫌疑人相比較而言,處于弱小的一方,這就使得在取證的過程中,雙方處于極度的不平等狀態,在這種對抗行為中,后者始終處于被動狀態,毫無懸念會是前者獲勝。因此,只有不斷縮小雙方之間的地位差距,使得責任雙方在公平、公正的情況下進行對話,以減少非法的取證行為。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措施就是由控告方來保證取證行為的合法性,為非法的取證行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辯方有時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例如當辯方沒有對非法取證行為提出訴訟,那就是默認了該項取證行為沒有存在非法問題,從而也就沒有涉及到非法取證行為的舉證責任分配問題。
4 程序性制裁與“不當得利”
在取證行為中,如果涉及到了非法取證行為,這就有可能帶來非法證據排除的問題。同時,程序性制裁包含了非法證據排除,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不當獲利”方面,在進行程序性制裁的過程中,被告方可能會從中獲得一些額外的利益,但是這些利益是否正當卻不得而知了。一般情況下,這些額外的獲利是指財產利益,而“不當得利”就是指被告方在受到控告方受到程序性制裁時而獲取的利益,從而形成了“不當得利”。但是,筆者在這里卻有不同的想法。這個“不當得利”是不存在的,被告方獲得額外的利益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第一,正如上述所提到的,非法取證行為中,國家是存在一定的過錯的,同時國家也要為國家的過錯承擔相應的不利益;第二,在非法取證行為中,由于取證人員在取證過程中出現了程序性違法,使得其要受到程序性制裁,這只是一個合理的過程。而被告方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一定的額外利益跟這個程序性制裁沒有必然的聯系,由于非法取證行為侵犯到了受害者的權利,額外的利益只是受害者獲得非法取證人的不利益的補償。
5 遏制非法取證的宏觀策略
5.1 更新執法理念
更新執法觀念對非法證據的排除有著積極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更新執法觀念之后,執法人員將克服僅僅強調被告人的犯罪行為,樹立正確的訴訟關;第二,在取證過程中,程序的正當性對取證行為有著較大的作用,新的執法理念克服了執法人員僅僅強調事實主體,而要將事實與取證的合法過程向結合。第三,在執法觀念更新之后,原來的只重視證據的證明力的思想要進行轉變,而是要將證明力與證據力并重,保證具有證明力的證據同樣具有證明能力。第四,偵查機關進行取證的目的就是將犯罪行為訴訟到法庭,因此取證人員要提高訴訟意識。第五,人類已經進入了科技時代,執法觀念也要做出相應的更新,不能在僅僅重視口供,而要充分重視物證的證明力度,促使證據的全面化。
5.2 完善檢察監督機制
在現行的司法機關取證行為中,非法取證行為一直是禁而不絕的,因此檢察機關要完善監察監督機制,保證偵查人員以合法的行為來取得相應的證據,盡量減少非法取證行為的發生。第一,監察機關要提高監察部門的權利,擴大監督過程中的信息來源,更加容易搜集出非法取證的行為,但是在監督的過程中不能夠侵害到偵查工作的獨立性。第二,向國外的偵檢部門進行學習,借鑒“偵檢一體”的模式,將監察部門深入到各個偵查活動中,實現監察部門對偵查活動的引導和監督,盡量減少非法取證行為。第三,在各項偵查獲得中,監察部門有權利讓偵查人員協助調查,當被告人對監察機關提出偵查人員有非法取證的行為時,監察機關有權利讓偵查人員進行舉證證明,倘若舉證不足,就視為有非法取證行為的存在。
5.3 完善偵查機關的內部制約機制
第一,偵查人員在進行取證的過程中,要實行錄音和錄像制度,使得偵查人員按照合法的程序進行取證,徹底斷絕偵查人員在這個過程中使用非法手段進行取證的可能。這個內部制約機制有著一箭雙雕的作用,既能夠對偵查人員形成一定的抑制作用,避免了采用非法取證行為,防止被告人對偵查人員進行誣陷,又可以防止被告人在法庭上進行翻供。第二,非法取證行為在我國的司法機關禁而不絕,原因眾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機關在非法取證行為發生之前對其控制的太少,使得有些偵查人員在采用了非法手段獲得證據后,一經查明有非法取證的行為,各種“關系戶”又出來說情,使得屢禁不止,而將偵查權與羈押權進行分開,實現了非法取證事前控制。
5.4 建立與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
第一,要根據我國國情明確非法證據排除的路線,充分借鑒國外在這方面的經驗,從言詞證據排除、物證證據排除以及司法改革三個階段有計劃的實行非法證據排除。第二,在我國國情的基礎上,在實施非法證據排除的過程中,不可一味的追求正義,使得非法證據的排除不能在現實社會中有效的實行,那將是毫無意義的,只有采用漸進式方法來對非法證據的排除進行改良。第三,采取非法手段獲取的證據并不是毫無用處,其證明力度要區別對待,對嚴重違法的取證行為要去除其證明能力,而有可能是非法手段獲得的證據降低其證明效力。第四,在整個取證及審訊的過程中,被告人是唯一一個全程參與的,只有被告人可以提出排除非法證據的要求。
6 結語
在我國現階段,司法機關一直對非法取證的行為禁而不絕,偵查人員按照程序性取證一直是司法機關所追求的目標,但在偵查人員與犯罪嫌疑人之間存在著極度的不平等差距,要偵查人員進行合法取證只有強調被告人的權利,重視人權不受損害。同時司法機關要根據我國國情,更新我國的執法觀念,完善監察機關的監督機制和偵查機關的內部制約制度,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努力杜絕非法取證行為。
參考文獻
[1]張正新.論解決刑事錯案的長效機制[J].武漢大學學報.2007(07).
[2]張靜.我國刑事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制度設計[J].法制與社會,2009(20).
[3]楊宇冠.中國司法改革過程中的重要探索——從構建中國特色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歷程看中國司法改革[J].證據科學,2010(05).
[4]左德起,賀明峰.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的困境及出路——以刑訊逼供為主視角[J].證據科學,2010(03).
[5]梁晶蕊,馬曉慧.淺析非法取證的原因及其預防[J].甘肅警察職業學院學報,2009(04).
作者簡介
胡慧華(1983—),女,,河南省長葛市,本科,助教,科員,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