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無友不如己者”一語出自《論語·學而》。一直以來,古今學者對其有諸多釋義,主要有“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不要與不同類的人交朋友”以及“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由于研究角度和研究手段不同,對該句的注疏存在許多分歧,有的學者主張對其進行注釋時應參考古文音節的語法規則,有的學者則主張參考《論語》其他文集中所體現的孔子交友之道及其儒家精神內涵,還有一些學者在對該句進行解釋的時候,注重參考古代學者的觀點和意見,由此看來,造成的分歧主要原因是由于學者們的參考依據有所不同。筆者對歷代學者們關于“無友不如己者”的釋義存在的爭議進行進一步考證和分析,希望為本課題乃至該領域的學術研究提供一些新的理論依據和研究視角”。
關鍵詞:“無友不如己者”;論語;分歧
關于《論語》“無友不如己者”的解釋,有多種釋義版本。對該句的研究多表現在以下三種觀點:朱熹《論語集注》、皇侃《論語義疏》、楊伯峻《論語譯注》等解釋為“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阮元《十三經注疏》、唐滿先《論語直解》、來可泓《論語直解》等解釋為“不要與不同類的人交朋友”;夏劍欽《十三經今注今譯》、蔣沛昌的《論語今釋》、李澤厚《論語今讀》等解釋為“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雖然對這句話的理解很多,但多數是對宋朝以來的主流觀點的引申和傳承,這些分歧也是歷代遺留下來的,近代研究并沒有加入新元素。筆者就學者們對“無友不如己者”釋義存在的爭議進行進一步考證和分析,目的是回歸孔子的本意,希望為該句乃至該領域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理論依據和參考借鑒。
1 從孔子的思想角度分析
孔子生活于東周時期的魯國,當時正處于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型的時期,即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時局動蕩的年代。孔子在治國、出世方面的觀念和態度都是在這個時期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其中“仁”是孔子哲學的核心思想,孔子的“仁者不憂”、“仁者愛人”,說明孔子意識到人的本性與社會、自然是相輔相成的,不僅體現在家庭關系的“孝悌”,也體現在交友關系的“忠信”和社會大愛的“仁者愛人”。孔子所提倡的仁學,實際是是調整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學說。
“無友不如己者”出自《論語·學而》,原文是:“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意思是君子的修養品行應該成熟穩重,否則就沒有威嚴,修行也不會牢固。此句從字面解釋共有三層意思,即君子要自尊;尊重他人;以人之長補己所短。《毛詩·巷伯傳》記載:“魯人有男子,獨處于室,鄰之嫠婦,又獨處于室。夜暴風雨至,而室壞,婦人趨而托之,男子閉戶而不納。婦人自牗與之言曰:‘字何為不納我乎?男子曰:‘吾聞之也,男子不六十,不閑居。今自幼,吾亦幼,不可以納子。婦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嫗不逮門之女,國人不稱其亂。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將以吾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學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是者也。” [2]孔子十分贊許該男子的學習方法:以“吾固不可”,循序漸進,才能真正的體會到“柳下惠固可”的深刻含義。要想做到友待天下善士,需要從“無友不如己者”做起。《老子》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真正明白自己的人,是有智慧的聰明人。孔子認為,此男子能夠客觀的反思自己的不足之處,而不是死板地學柳下惠的行為,表面的盲從,而是去效法柳下惠的品德,從內心真正效法,寧可閉門不納,也不愿有非禮之事發生的機會,維護了婦人的名節,也帶動了魯國的良善之氣。不僅有著自知之明,同時也體現了他的善學。
2 從交友之道的角度分析
交友之道是體現孔子儒家思想一個重要方面,在交友之道中,“仁”具體表現在“主忠信”,即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有教無類”,不論出身,只要是真心求學,忠信對待朋友、幫助朋友的人,都應該得到正視。在《論語》中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禮記·檀弓》中“親者勿失其為親,故者勿失其為故”,都表達了孔子的這一觀點。孔子對其所交往的朋友、親者、故者三者之間的含義定位方面,“涇渭分明”。如果孔子在“無友不如己者”中表達的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那么他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恥下問”、“有教無類”、“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些話就自相矛盾了, 就缺乏了立論的依據。從孔子眾多學術中可以了解到,其儒家思想和交友之道是相互映襯的。
朱熹認為:“無,毋通,禁止辭也。友所以輔仁,不如己,則無益而有損。”該句旨在說明,選擇朋友應當選擇對自己有益的,能夠幫助自己的,而那些不如自己的,不但幫不了自己,還會對自己的利益造成損害,其觀點認為,交友的前提是,“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楊伯峻同樣認為,該句的注釋應該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但是筆者認為,這種觀點與孔子的交友邏輯是相互沖突的,與孔子謙虛的品格是格格不入的,且不合常人的交由思維和實際情形。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認為,三人之中,必有一個人的智慧或修養高于自己,可以作為自己的老師,他可以幫助自己改掉不好的品行,而自己也可以通過不斷學習和進步,幫助別人改正。這句話并不是單獨針對自己的,而是針對三人中的每一個,這種學習和改正是相互的,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孔子為人處世的態度是十分謙虛謹慎的,而心胸是十分豁達的,更加不會因為學識修養的高低而拒絕與人交友。從《論語·子路》的記載中可以看到,孔子和其學生亦師亦友,關系是十分融洽的,并不會因為學生在道德、學識方面不如自己而貶低對學生的評價。而《論語·子張》中子張與子夏的對話同樣印證了這一點:子夏向子張求教交友之道,子張要求其先闡述下其師是如何交友的,然后再講下自己的觀點。“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這句話很有啟發性,子張的話旨在說明孔子的交友之道是以“仁愛世人”為基礎的,不分學識高低貴賤。因此可以看出,子張對子夏的反駁是對孔子“無友不如己者”譯為“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的最有利的論據。孔子將“良師”和“益友”放到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并沒有因為自己為人師表的身份就改變其一貫的交友態度,表達出孔子不拘一格,廣交朋友的豁達胸襟。
同樣,從現實角度來講,如果每個人在交朋友的時候只認同比自己強的人,固然可以擁有很多優秀的朋友,那么不如自己的人豈不是都交不到朋友,而且比自己強的人同樣可以用這種觀點拒絕跟自己交朋友,這樣的結果只能是人人都交不到朋友,顯然是不可能成立的。陸子靜曰:“人之技能有優劣,德器有大小,不必齊也。”旨在說明每個人的強與弱體現在智慧、修養、學識等諸多方面,不能依據單方面的“優劣”就認定朋友“不如己”,而拒絕與其交朋友。
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中人之下,不可以語上。”每個人的閱歷、學識、天生資質各不相同,教育應該因人而異,“因材施教”。其“無友不如己者”是針對學識不夠、修養尚淺、未能成德的人而言,應該充實自己的學識,“方能度人”。《說苑·雜言》中記載:“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則與之化矣;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故曰丹之所藏者赤,烏之所藏者黑。君子慎所藏。”君子在為成就其德識修養之前,沒有度化世人的能力和水平,反而更容易被惡友感染和同化,不但沒有幫到別人,反而被不如自己的人所拖累,從而失去了平和的心態,顛倒倫理黑白;品德修養達到一定程度的君子,學識修養已經足夠其做出有利于人民大眾的事情。應該以仁義的角度對待世人,對待“不如己者”應該認真幫助他,輔導教育他,使其達到君子的標準。此意正是“有教無類”。
《季氏》中記載著孔子的一句話:“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辭,友善柔,友便佞,損益。”從孔子的交友之道來看,他更加傾向于對為人正直、誠實守信、見多識廣的人交朋友,但并不是作為其擇友的唯一標準,因為該句的前后半句是成對比關系的,是為了突出孔子厭惡“便辭,善柔,便佞”即花言巧語、表里不一、阿諛諂媚這三類人。孔子認為,在選擇交友對象的時候,應當有一定的選擇標準,區分益友和損友,“無友不如己者”最契合孔子原意的引申解釋應該是“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但是交友時應該分辨益友和損友”。
但是有人援引“道不同,不相為謀”,認為孔子的交友之道中對不同道的人還是有看法的,但是并不是說不同學術主張的人就不能交朋友,他們沒有正確區分“交友”與“為謀”之間關系,“道不同”,可能難以“為謀”。孔子并非只跟自己學識修養程度對等人的交朋友的,如果引用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等足以說明,因此已經不用過多進行論證。那些只糾結于“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只言片語,進而望文生義,忽略了孔子其他學術中關于交友之道的表達和觀點,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3 從語法句式的角度分析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無憚改。”該句前半段講的是君子如果“不重”容易引起“不威”和“不固”的問題;后半段則講的是君子如果“重”則會產生“主忠信”的良好效果。
在對“無友不如己者”的重點字詞解釋方面,參考古文的語法習慣,“無”可以解釋為副詞“沒有”或者動詞“不要”。朱熹的“無,毋通,禁止辭也”,這里的“無”通“毋”,是“不要、禁止”的意思,將“友”看作動詞“交朋友”,直譯起來確有“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南懷瑾引用《論語》中:“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將“毋”作動詞,將“無”解釋為“沒有”,即“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其認為每個人都有自身的優點和特質,因此不能僅依靠單方面能力的對比就對朋友進行否定。但是南懷瑾忽略了宋代朱熹在《朱子文集·答吳晦叔》中說道:“孔子自無此四者。‘毋,即‘無字,古書通用耳。《史記·孔子世家》正作‘無字也。”可見朱熹所見的古本《史記》中“毋”實際是“無”的意思,古本早有“無”字之說,而南懷瑾卻不知。同時南懷瑾把研究的重點過多放在對“無”字的解釋上面,忽視了對“無友不如己者”整句以及該句在《論語·學而》中的整體語境的把握。雖然對于讀者閱讀而言比較直觀,但是在考證方面缺乏科學性,其論據則相對比較薄弱,深究起來,難以讓人信服。孔子在交友方面是不分等級貴賤的,也不存在勢利思想。這樣理解顯然不符合孔子的交友之道,因此應該把“無”譯為動詞“沒有”,將“友”譯為名次“朋友”,即人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應該“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因其人而廢其言,不因其言而廢其人”。
陳天祥在《四書辨疑》中將“如”字解釋為“似也”,就是差不多,均等的意思。他將朋友分為不如自己、跟自己一樣、勝于自己這三類。其更加傾向于第二種,即德才學識跟自己接近,但是這種關于更多體系在相互友愛意義上的親友關系,并非孔子意義上的教友關系。首先,他對朋友的分類就不符合孔子“有教無類”的交友原則,犯了形而上學的錯誤。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優勢和劣勢,是一種多層次、多方面、復合體的存在,都有不如自己、跟自己一樣、勝于自己的方面。而“無友不如己者”注重的是在交友的時候,對朋友的優勢和劣勢應該區分對待,即“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古今對“無友不如己者”一語的釋義分歧,主要是由于學者采用意譯的方法,造成對這句話的理解過于片面,沒有從整體把握該句的意境,而是從“如”、“友”等個別詞句做判斷,忽視了對句中其他詞語的注疏。單從漢語語法、釋義等方面進行分析,并不能完全表達出孔子對“無友不如己者”的意思。錢鐘書先生的反詞正譯法,對“不重”、“不威”、“不固”、“忠義”進行的解釋,避免了出現“不如”、“不像”、“不及”等略帶貶義的釋義,為“無友不如己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釋義方法,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
4 總結
綜上所述,對“無友不如己者”最正確的理解應該是“沒有不如自己的朋友”,然而對該句存在爭議的主要原因仍然是集中在對“不”的兩個釋義上面:“不要”和“沒有”。要理解孔子的原意,從儒家思想、仁義道義、語法句式等角度進行分析和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但目前學者各執一詞,至今仍無準確、完整的定論。筆者認為,孔子在這句話中強調更多的是要注重向朋友學習,學習他們的優點,彌補自己的缺點,同時也使自己的優點來彌補朋友的缺點,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相互學習、相互補充、相互進步,共同修身、立德、成君子。《論語》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首先表達出孔子對待朋友的態度是接受并重視的,其次表達出孔子希望從朋友身上能夠學到優點,看到朋友自身的缺點,共同進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周易·象傳》云:“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1可見,在儒家思想中,交朋友、向朋友學習、反省自身,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古今中外,對古文的考究都應該考慮顧及處所的時代,應該將原文放入作者當時所處的年代,并對作者的主張、性格以及史實記錄等方面進行充分地分析和總結,無論持何種觀點,都應該本著辯證的態度來看,不能望文生義,努力將孔子儒家精神中的優質文化發揚光大,促進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刑昺.論語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24.
[2] 孫星衍.孔子集語[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289.
[3]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50.
[4]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6.
[5] 黃式三.論語后案[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8:12-13.
[6] 姜濤,林忠軍等.四書五經簡注[M].濟南:山東友誼出版社,2000:43.
[7] 裴傳永.論語外編[M].濟南:濟南出版社,1995:94-95.
[8]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175.
[9] 南懷瑾.論語別裁[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35.
[10] 程樹德.論語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97:573.
[11] 劉大鈞,林忠軍.周易傳文白話解[M].濟南:齊魯書社,1993:88.
作者簡介
王曉帆(1987-),男,漢,湖北襄陽人,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中國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近代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