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成
摘 要:積極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界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是關涉人們“幸福”的研究。本文先介紹了積極心理學的定義、產生背景及國外相關的理論研究,緊接著闡述了積極心理學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區別與聯系,最后指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意義和不足。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人本主義心理學;消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界一個新興起的研究領域。積極心理學倡導人類要用一種積極的心態面對現實,以幫助人們更快樂、更積極健康地生活。它強調快樂、滿意等積極的情感,認為應該重視人性中那些積極的情感和因素,因此有關積極的情感和情緒體驗成了積極心理學研究的新寵,它們是高興、滿足、自豪、興趣和愛等,特別是快樂和主觀幸福感??鞓穪碓从趥€體良好的社會化,是與他人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并發展親密友誼、幸福的婚姻、緊密的親屬關系;同時對生活目標的合理期望將會給人帶來更多的滿足和快樂。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自己對本身的快樂和生活質量等“幸福感”指標的感覺。
1 積極心理學的定義及產生背景
1.1 積極心理學的定義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紀末西方心理學界興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這股思潮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塞里格曼·謝爾頓(Knnon M. Sheldon)和勞拉·金(Lawra King)所始創。他們認為“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與美德的科學”,這也道出了積極心理學的本質特點。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為人類所有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提升人類的幸福感,迥異于過去傳統的“消極心理學”。它是利用心理學目前較完善和有效的實驗方法與測量手段,研究人類的力量和美德等積極方面的一個心理學思潮。
1.2 積極心理學的背景與現狀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最早可溯源至20世紀30年代Terman關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榮格的關于生活意義的研究。馬斯洛在《動機與人格》中就曾倡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人本主義思潮所激發的人類潛能運動對積極心理學運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隨著全球科技、經濟的迅速發展,物質財富極大提高,但人們的生活質量與精神追求卻相對落后,負面心理層出不窮,而傳統心理學許多理論似乎只把人當作動物或機器,而忽略了人內在的潛能和主動性。因此,積極心理學就在人本主義思潮的影響、客觀社會環境的呼喚以及傳統心理學研究的片面化等情況下應運而生?!睹绹睦韺W家》和《人本主義心理學》等雜志分別在2000年和2001年發表了積極心理學專輯。1998年11月,在美國召開的第一次積極心理學高峰會議明確了積極心理學今后的發展方向——成為世界性的心理運動。積極心理學在短短幾年內,已從美國擴展到歐洲、加拿大、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地,成為一種世界性潮流,受到越來越多心理學家的關注。
2 積極心理學的理論研究
2.1 積極的情緒和體驗
積極的情緒和體驗是積極心理學研究極其關注的中心之一。對于積極情緒,B. L. Fredrick (1998)提出了拓延——構建(broaden-and-build)理論,認為某些離散的積極情緒,包括高興、興趣、滿足、自豪和愛,都有拓延人們瞬間的知——行(thought-action)的能力,并能構建和增強人的個人資源,如增強人的體力、智力、社會協調性等。同時,其它實驗研究表明,積極情緒拓延了知——行的個人資源,而消極情緒則減少了這一資源,并且,積極情緒有助于消除消極情緒。當前,關于積極情緒的研究很多,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快樂(happiness)、愛等等,都成了心理學研究新的熱點。主觀幸福感是指個體本身對自己的快樂和生活質量等“幸福感”指標的感覺。生活事件與主觀幸福感間關系的追蹤研究表明,只有3個月內的生活事件會影響主觀幸福感。對于生活事件男女兩性有相似的反應,但也存在著一些性別角色的效應:女性持續地體驗到瑣細的小事件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而男性則更傾向于受近期的整體條件的影響。關于人格因素對于主觀幸福感關系的研究發現,與主觀幸福感聯系最為緊密的人格特性為信任、情感穩定性、控制欲、耐性等等。跨文化研究表明,人格對于主觀幸福感的情緒成分的影響是泛文化的,而對于主觀幸福感的認知成分的影響則是受文化影響的。
2.2 積極的人格特征
在積極心理學中,積極的人格特性(positive personality)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的興趣。Hillson 和 Marie(1999)在問卷研究的基礎上區分出積極的人格特征與消極的人格特征,認為積極的人格特征中存在兩個獨立的維度:
(1)正性的利己特征(PI:positive individualism);
(2)與他人的積極關系(PR:positive relations with others)。前者是指接受自我、具有個人生活目標或能感覺到生活的意義、感覺獨立、感覺到成功或者是能夠把握環境和環境的挑戰;后者則指的是當自己需要的時候能獲得他人的支持,在別人需要的時候愿意并且有提供幫助的能力,看重與他人的關系并對與他人已形成的關系表示滿意。積極個性特征中,引起較多關注的是樂觀。
2.3 積極社會環境
基于群體層面的積極社會環境主要研究人類幸福的環境條件(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影響天才發展和創造力的培養、體現、發揮等社會環境因素上。Kasser 等人對18歲青少年的研究表明,“母親是冷漠、挑剔、控制欲強、不民主”的青少年更可能發展外部、實利的價值;而“母親是溫和、寬容、民主”的個體則更有可能關注內在的價值。Williams等人的研究證實:當孩子們的周圍環境和師友提供了最優的支持、同情和選擇時,他們最有可能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系;反之,則容易出現不健康的情感和行為方式。
3 積極心理學與人本主義心理學
3.1 人本主義心理學
1961年創建的《人本主義心理學雜志》和1962年成立的“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協會”標志著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誕生。主要代表人物有馬斯洛、羅杰斯、戈爾德斯坦等。它主要研究人的內心生活體驗,看重人的積極面,強調對人的尊重,以人的自我實現為核心。
3.2 積極心理學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關系
積極心理學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特別是在研究對象和內容、方法論以及治療觀上,既是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繼承,同時也是一種超越。積極心理學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繼承與超越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研究對象與研究內容
積極心理學反對大量地研究人類負性情緒即消極情緒、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等消極心理學,它和人本主義一樣強調人性的優點和價值,探索人類的美德、愛、寬恕、感激、智慧、控制和樂觀等,把研究的重點轉向人性積極面??梢钥闯龇e極心理學繼承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并且還有了更進一步的超越。積極心理學充分注意到被人本主義心理學所忽視的人的個性、價值和創造性所依賴的社會環境和歷史制約性,它的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積極的情緒和體驗、積極的人格特征、積極情緒與健康等方面。積極心理學拓展了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長期感興趣的許多類似問題,把那些難以量化和實證的研究對象與內容具體化,并進行實驗或實證性的研究。
(2)研究方法
人本主義心理學以存在主義哲學作為基本觀點的理論根源,以現象學作為其方法論基礎,不主張用客觀的方法研究那些表面化的東西。在具體方法上,他們并不排除各種有效的研究方法,既使用實驗、測量和統計分析,也采納解釋學、啟發式的方法,既重視現象學的描述分析和存在分析,也重視系統的研究。然而,在實際的研究中,人本主義學家往往又暴露出它以意識經驗現象學分析來反對實證的主流心理學的傾向性,這就必然缺乏有說服力的科學材料的支持,造成它所主張的建立科學心理學的設想和它為自己辯護的理由產生矛盾而無法解脫[5]。而根植于前人研究基礎上的積極心理學,在研究方法上更加完善,是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繼承與超越。這一點從積極心理學創始人塞里格曼的研究起點“習得性無助”以及積極心理學研究內容之一主觀幸福感就可窺見一斑。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方法就不只是單純的科學實證、實驗的量化方法,也不是單純人本主義現象學、存在分析的方法,而是采用了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3)心理治療理論與方法
人本主義的治療目標是人格的成長目標,可以說是積極心理治療的理論淵源。賽里格曼說,積極心理學長期以來總是致力于修復病人損壞的習慣、動機、童年和大腦,期望通過修復病人的這些損壞部分來治愈病人。積極心理治療與人本主義心理治療的出發點以及治療目標是相似的,但前者又對后者進行了進一步的拓展。積極心理學采取以解決沖突為中心的,以現實能力為依據的治療方法,分為觀察和保持距離階段,調查階段,處境鼓勵階段,語言表達階段,擴大目標階段。如果我們說人本主義心理治療是非指導性的治療,強調患者自助的作用,那么我們則認為積極心理治療是指導性的治療,自助——教育——心理治療三位一體的模式。它不僅重視來訪者的作用同時也重視治療師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使治療能更具有結構性,治療雙方能有更好的互動。
4 積極心理學的意義和不足
4.1 積極心理學研究的積極意義
積極心理學倡導探討人類的美德、愛、寬恕、感激、智慧等,以及研究人的發展潛能,引導人們不斷地發展自己,使普通人生活得更健康、更美好,促進個人、團體和社會的繁榮,這具有極大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從理論意義上來說,積極心理學彌補了心理學知識體系上的空白。心理學長期以來注重研究人類的消極一面,例如病態心理的治療,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心理學的發展。積極心理學的誕生拓寬了心理學研究的領域,打破了固有的思維模式,為心理學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從現實意義上來說,積極心理學是一門引導人們自我實現、健康和幸福生活、和諧發展的心理學。它強調人性的優點和價值,探索人類的美德,把研究重點放在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條件下更好地生活,發展和發揮潛能和實現價值。積極心理學批判傳統心理學把人比作機器和動物,認為人要么有本能驅動要么有環境決定的被動的、消極的人性觀,它注重人類積極的品質,充分挖掘人類固有的潛在的建設性的力量,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展,提升人類的幸福感。它的誕生為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導向。
4.2 積極心理學研究的不足之處
由于積極心理學剛剛興起不久,盡管它吸收了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但還未形成一套成熟的理論體系。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和應用領域有很多,但還需要進一步的拓展和深化。例如關于積極心理治療的研究只有一些籠統的理論,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另外鑒于心理學學科歷史的短暫性、學科性質的復雜性和人類心理的多變性,如何吸收已經獲得的研究成果來發展積極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目前積極心理學的許多研究結果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獲得的,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本土研究還有待加強。最后,從傳統消極心理學100多年的歷史來看,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有人認為,人類的心理問題不是減少而是增加了,因此否定消極心理學而大力提倡積極心理學是不妥當的,無論是消極心理學還是積極心理學都不能片面化,厚此薄彼。
參考文獻
[1] Kennan M. Sheldon Laura King.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J ] .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56(3):216—217.
[2]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農. 積極心理學一種新的研究方向[J ] . 心理科學進展,2003,11(3):321—327.
[3] Lazarus R S. Coping theory and research : Past , present , and future [J ] . Psychosomatic Medicine ,1993,55(3):234—247.
[4] 嚴標賓,鄭雪. 自我決定論對積極心理學研究的貢獻[J ] . 自然辯證法通訊,2003,25(3):94—99.
[5] 任俊,葉浩生. 積極:當代心理學研究的價值核心[J ] .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 ,33(4):1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