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浩
摘 要: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我國社會進入轉型期,社會轉型期是一個矛盾集中凸顯和社會秩序結構集中變化的時期,其最顯著的特點是治安失序,由治安失序必然引發對治安秩序重建路徑的探討。在社會轉型期加強對治安秩序重建路徑的探討,從而為社會的平穩、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提供良好的保障。因此,研究社會轉型期治安秩序的重建路徑問題,無論對推動現代化的發展還是社會秩序的穩定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社會轉型期;治安秩序;路徑
哈耶克:“秩序是事物的一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紛繁眾多的各種因素彼此相互聯系,使我們可以從我們所熟悉的部分空間或時間來得出對于其余部分的正確期望,或者至少使我們有可能得出正確的期望。”在一定意義上,社會轉型本質上就是社會秩序的轉型,這一時期的社會矛盾異常錯綜復雜,爆發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與之相伴隨的是社會秩序結構中治安秩序的混亂和破壞。社會轉型期,探討治安秩序重建路徑的問題,對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意義重大。
1 治安秩序的概念及結構
1.1 治安秩序的概念
秩序是“社會行為規范”,是社會行為標準及其體系,治安秩序就是涉及維護社會安寧和公共安全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即涉及維護社會安寧和公共安全的社會行為標準體系。治安秩序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治安秩序,即符合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由國家法律、法規加以規范的、其中涉及公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的社會秩序。狹義的治安秩序是指由國家公安機關治安部門依照法律、法規進行管理和維護特定場所的公共秩序。
宮志剛教授將治安秩序定義為:社會生產生活中有條理、不混亂、沒有危險的狀態。
1.2 治安秩序的結構
1、治安實體。治安實體是治安秩序的載體。通常是由不同意志的個人、群體和組織構成的。治安實體是社會實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把社會實體中與治安行為發生關系的部分稱為治安實體,因此,治安實踐活動決定了治安實體的廣度和深度。
2、治安規范。治安規范是治安秩序的核心。治安規范也稱治安規則,是人們在治安實踐中行為規則的總稱。它是一個社會的治安秩序之所以成為這一秩序的決定條件之一。治安規范是治安秩序必不可少的基礎,是治安秩序的內容與核心。
3、治安權威。治安權威是治安秩序的保證。權威就是憑借社會公認的權勢和威望而形成的支配力量。權威的特點就是可以把個別人的意志強加于人們,它是以服從作為前提的。所謂治安權威就是憑借社會公認的權勢——這里主要是政治法律權勢或者是政治學中的合法性,以及威望——這里主要是合理性,而形成的對社會各種失序行為進行限制、制約和制裁的支配力量。
2 社會轉型期治安秩序的特點
首先,從治安實體的角度看,由于治安實體本身具有被動性和主動性的特點,社會轉型時期的制度和利益的調整變化必然對其產生影響。治安實體既有順應社會轉型需要而自覺的向符合新的治安秩序需要的方面轉變,同時,由于其自身的被動性,也會產生群體性事件這種激烈的沖突破壞治安秩序。社會轉型時期,治安實體要實現的是由傳統的被治者到主動的秩序人的轉變。
其次,從治安規范的角度看,治安規范作為治安秩序的核心,是連接治安實體和治安權威的紐帶。社會轉型時期,治安規范缺乏對治安實體的有效規制,甚至出現對治安規范的嚴重破壞,而這種破壞必然導致利益沖突和治安秩序的紊亂,影響社會的穩定。社會轉型期,要及時的建立和完善治安規范,發揮其規約作用,以維護社會穩定。
最后,從治安權威的角度看,治安權威通過治安規范對治安實體進行控制,社會轉型期,治安權威對治安實體的控制降低,甚至治安權威受到嚴重的挑戰,從而引起治安秩序的混亂。由于治安規范的破壞,這種控制機制的斷裂,是治安權威對社會的調控力嚴重下降。社會轉型期,特別需要治安權威制定社會規范、采取各種合法手段加強對社會的控制。
3 社會轉型期治安秩序重建的意義
3.1 治安秩序重建有利于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當前維護社會穩定的形勢異常嚴峻,社會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和保障,是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條件。教育、醫療、衛生等諸多的社會問題集中爆發,地區間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集中顯現,群體性事件頻繁發生,社會矛盾日益復雜和尖銳,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高發 ,嚴重的破壞了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這一切問題的背后,究其根源是社會轉型期的社會失序。因此,研究治安秩序的重建對于維護社會轉型期的社會穩定,促進和諧社會建設意義重大而深遠。
3.2 治安秩序重建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依賴于良好的經濟秩序。社會轉型期,由于社會階層、結構的急劇變動對正常的經濟秩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和破壞。經濟領域的犯罪問題頻發,擾亂正常的生產、經營和金融秩序,迫切需要良好的治安秩序來維護正常的經濟活動順利進行,以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序健康發展。
3.3 治安秩序重建有利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
當前,社會個體違反社會規范、偏離社會主流價值觀的失范行為。顯然,人們之間利益關系的復雜化和混亂化是導致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病態化的深層次原因。另外,在各種思潮涌現和泛濫的形勢下,主流價值觀在社會引導和約束方面的無力也是導致這種變化的重要原因。社會個體迫切需要一種社會規范進行約束,重新樹立和倡導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道德規范,因此,要充分的發揮治安規范和治安權威的作用。
4 社會轉型期治安秩序重建的路徑
治安秩序的重建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法律、道德等諸方面的問題,本文重點從社會轉型期階層結構、新的秩序規范、警察權威的具體角度來研究治安秩序重建路徑。
4.1 充分發揮中產階級在治安秩序重建和維護治安秩序穩定中的作用
中產階級既是社會生產的重要承擔者,也是經濟的經營者、理念的創造者、觀念的傳播者、傳統的繼承者。目前,中國中產人群多承擔著國家或者資本管理的延伸職能,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專業技術人員,在人力資本上,他們呈現出“信息管理”的特征。隨著中國中產人群的進一步擴大,他們會撐起與之相關的整個行業的發展,中產對中國社會的作用,就是中產者的職業對中國社會的作用。政治上,中產階級與執政黨、國家的利益一致;經濟上跟國家一致;文化上,本身就是文化的創造者,對先進文化是起推動作用的,同時也是文化產業的消費者。中產階級秉承著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同時,是其堅定的倡導者和捍衛者,中產階級在治安秩序重建中的中堅力量,要充分發揮其在維護社會穩定中的作用。
4.2 充分發揮新治安規范在治安秩序重建中的規約作用
治安規范包括正式規范和非正式規范兩種,正式規范主要指國家頒布的法律規范, 而非正式規范則主要包括傳統習俗、道德倫理以及意識形態等。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只有在治安規范明晰的前提下,才有可能避免利益沖突和秩序紊亂。 正式規則是各種利益主體博弈的結果,是一種剛性規范,因此正式規則是約束人們行為的主要手段。與此不同的是,非正式規則主要通過社會輿論和人們的內心體驗來發揮作用。作為治安管理的主體,完善治安規范當然應由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應該深入研究治安管理實踐活動的內在矛盾,找出其內在規律,從而建立科學、完備的治安管理法律法規;另一方面,應該創建、弘揚符合人民大眾要求的、有利于治安秩序建設的價值觀念,并在必要的時候,積極引導社會輿論,使之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
4.3 充分發揮警察權威在治安秩序重建中的作用
大多治安秩序良好的社會,必定是治安權威發揮主導作用的社會。沒有權威,就沒有社會控制,沒有社會控制,社會就會失序。在我國現階段,治安失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治安權威的弱化。而要重建治安秩序則需要發揮警察的權威在社會控制中的作用。通過樹立警察的權威,調節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震懾違法犯罪分子,排解社會矛盾和糾紛,進而加強對社會的控制,維護治安秩序。樹立警察權威的過程中要恢復警察權固有的地位,保障警察的執法權,維護正常的執法秩序。警察是進行人民民主專政的重要力量和工具,其要求是通過對社會的控制進而維護社會的秩序。因此,治安秩序重建的過程中必須樹立警察權威,發揮其社會控制的作用,以期達到社會有序運轉。
參考文獻
[1]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
[2]宮志剛:《社會轉型與秩序重建》[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3]李健和:《新編治安行政管理學總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8.
[4]劉宏斌:《治安學研究對象芻議》(第2卷)[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
[5]宮志剛:《治安秩序結構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5,(6).
[6]王精忠主編:《治安秩序管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第二版
[7]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第183-203頁。
[8]王精忠主編:《治安秩序管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