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旭梅

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討藝術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與人格特質的關系。使用Campbell幸福感指數量表、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采用SPSS15.0統計處理技術,以成都某藝術類學院的302名藝術類大學生為被試,對藝術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質的相互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發現:(1)藝術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和人格特質之間存在顯著相關:神經質、精神質與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負相關,外傾性、社會掩飾性與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正相關。(2)不同人格類型的藝術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有顯著差異:外向穩定型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最高,其次是內向穩定型、外向不穩定型、內向不穩定型。最后依據結果提出建議:加強對藝術類大學生的人格教育。
關鍵詞:藝術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人格特質
1 前言
近年來,大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與生活質量問題受到了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而藝術類大學生作為其中一個特殊的群體,與非藝術類大學生相比,有著許多獨特的心理特點:追求獨特與個性,崇尚時髦與流行;單純而直率,心理設防能力差;情緒反應強烈而不穩定,自我意識強,創造性強,隨意性大;心理矛盾沖突嚴重,角色反差大;理性思考強,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關注社會發展;學習的自主性較強,但涉及的學習范圍較窄;自我意識較強但發展不成熟等[1]。這些獨特的心理傾向決定了藝術類大學生既充滿活力、開朗熱情,但同時也易沖動、情緒波動大。因此對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應予以關注與引導。
而目前研究者已越來越多的使用主觀幸福感作為測查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如Cnaan&Blankertz;等認為促進幸福感應該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目標。Anthony,Cohen&Farkas;也指出:把心理健康的操作定義和測量局限在沒有精神疾病是不公平的。正是這些認識促進了主觀幸福感在心理健康研究中的應用。同時許多研究表明,人格特質是影響主觀幸福感的最重要指標,良好的人格有助于個人幸福感的發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但通過搜集資料文獻,發現目前國內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與人格特質的實證研究主要集中在普通類院校的大學生,關于藝術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與人格特質關系的研究相當缺乏。因此,本研究選取藝術類大學生為被試,用統計學處理方法,對其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質的關系進行分析。目的是通過了解藝術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質的相互關系,尋求出能培育健康積極的幸福感的有效途徑。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被試取自成都某藝術類學院1—3年級的藝術類大學生。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共發放問卷325份,回收321份,剔除有缺失值的問卷19份,獲得有效問卷302份,有效回收率為92.92%。其中男藝術類大學生被試135名,女藝術類大學生被試167名。
2.2 測量工具
幸福感指數量表:本研究采用Campbell幸福感指數量表,包括總體情感指數量表和生活滿意度問卷。根據姚春生(1995)等人的資料,本量表的重測一致性為0.849(P<0.001) [2]。根據李靖、趙郁金(2000)對中國大學生的試測報告,各項目與總分的相關范圍從0.42到0.74,均達到顯著水平(P<0.01);重測信度為0.65到0.89之間,均達到顯著水平(P<0.01)[3]。
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用于測查被試的人格維度。該量表是由錢銘怡、武國城(1998)等人在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基礎上修訂而成,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根據錢銘怡等(1998)的修訂結果,全部項目與各量表的相關系數在0.33-0.64之間,差異顯著(P<0.01)[4]。
2.3 施測程序
采用集體施測,測試時間約12分鐘左右,測試前向被試說明注意事項及填答方法,并告之該測試為匿名測試,以保證測試結果的真實性。
2.4 數據處理
用SPSS15.0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3 研究結果
3.1 藝術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總體狀況的描述
經分析,藝術類大學生在幸福感指數量表上的平均得分為10.51分,標準差為2.1;生活滿意度為5.51分(±1.32);總體情感指數為5分(±1.03)。結果表明,藝術類大學生在幸福感指數量表得分上與我國普通大學生平均得分(10.46分)[5]相比基本一致,說明藝術類大學生對目前的生活現狀比較滿意。
3.2 藝術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質的關系
3.2.1藝術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質的相關分析
分析發現,神經質(N)與生活滿意度、總體情感指數、幸福感指數均存在顯著負相關;精神質(P)與總體情感指數、幸福感指數存在顯著負相關,與生活滿意度之間相關不顯著;外傾性(E)與生活滿意度、總體情感指數、幸福感指數均存在顯著正相關;社會掩飾性(L)與生活滿意度、幸福感指數存在顯著正相關,與總體情感指數之間相關不顯著。(見表1)
3.2.2藝術類大學生的不同人格類型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
根據艾森克的人格分類觀點,并參照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的常模,把藝術類大學生被試的人格分為了四種類型。分析發現,外向穩定型學生的生活滿意度、總體情感指數、幸福感指數的平均分值均為最高,其次是外向不穩定型、內向穩定型、內向不穩定型,且不同人格類型的藝術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達到了顯著差異。(見表2)
4 研究結論與分析
4.1 藝術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總體狀況
本研究結果表明,藝術類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水平總體上處于比較滿意的狀態,傾向于體驗到幸福感,但是不很強烈也不很明顯。這可能是因為現在的藝術類院校紛紛擴招,各種藝術類單位的要求提高,藝術類大學生所面臨的學業競爭、就業競爭壓力越來越大。
4.2 藝術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質的關系研究
4.2.1人格特質與藝術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本研究的結果表明,神經質、精神質與藝術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呈顯著負相關,可降低主觀幸福感;外傾性、社會掩飾性與藝術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呈顯著正相關,可增強主觀幸福感。這個結果與以往的研究較為一致。
目前,國內外存在較多對主觀幸福感與人格特質關系的研究。許多研究都證實了這一結論:外傾性(E)與積極情感和生活滿意感有關,神經質(N)與消極情感有穩定的相關。外向者主觀幸福感較高,可能因其善于交際,情感表露在外,在較多的交往中他們會得到比內向者更多的關于自身評價的正性信息。有研究就表明(Gray,1991):外向者對獎勵信號更為敏感[6]。而神經質維度得分較高被試主觀幸福感低可能與其神經系統不穩定、容易表現出適應障礙有關。如張理義、高柏良等(1987)的調查就表明,情緒不穩定的個性特征容易促發負性情緒[7]。張軍(2003)的研究也證實,情緒不穩定,有神經質傾向,性格內向的個性特征容易產生不良心理體驗[8]。
在精神質維度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上,兩者間有顯著負相關可能是因為精神質維度得分較高的被試集體取向性低,表現出孤獨、不關心他人等特點,容易與周圍的同學處于冷漠、敵意等種種不協調的關系,從而產生焦慮感、不安全感等,導致幸福感較低。
在社會掩飾性L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上,本研究分析認為L主要測查了藝術類大學生社會性幼稚的水平,分數越高表明其社會性幼稚水平越低。由于社會越來越復雜,競爭壓力急劇增大,尤其是藝術類工作的特殊要求較高,因此社會性幼稚水平越低的藝術類大學生其成熟度越高,對社會復雜環境的適應能力越強,其能夠體驗到的主觀幸福感也就更高。
4.2.2不同人格類型與藝術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關系
本研究表明,不同人格類型的藝術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差異,其中外向穩定型學生的生活滿意度、總體情感指數、幸福感指數的平均分值均為最高,其次是外向不穩定型、內向穩定型、內向不穩定型。
經分析可知,外向穩定型的藝術類大學生屬于性格外向且情緒穩定的個體,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各種團體活動,擁有較多的朋友,又由于藝術類專業的特殊性,這類大學生在生活中能夠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和群體認可,因此更經常體驗到幸福感。而內向不穩定型的藝術類大學生屬于性格內向且情緒不穩定的個體,不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各類文娛活動,在與人交往時被動、敏感,不能及時得到相應的社會支持和他人的理解關心,容易促發較多的消極情感,并且由于所學專業的緣故,在學業上也難得到群體的認可,因此幸福感體驗較低。
5 建議
根據研究結果,對提高藝術類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提出以下建議:加強對藝術類大學生的人格教育。人格特質與主觀幸福感關系密切,良好的人格可以提高學生對積極情感的感受性,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促進未來的積極發展。藝術類大學生正處于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其人格特點尚未完全定型,因此加強對他們的人格教育,幫助他們塑造好自身的人格,以有效地提高其主觀幸福感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參考文獻
[1]葉榮.淺談藝術類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方式.讀與寫雜志,2007,4(12):53-54.
[2]姚春生,等.老年大學學員主觀幸福感及有關因素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5,12(9):256-257.
[3]李靖,趙郁金.Campbell幸福感量表用于中國大學生的試測報告.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0,8(4):224-226.
[4]錢銘怡,武國城,朱榮春,等.艾森克人格問卷簡式量表中國版(EPQ-RSC)的修訂.心理學報,2000,32(3):317-323.
[5]張雯,鄭日昌.大學生主觀幸福感及其影響因素.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1):44,61-62.
[6]Gray J A.Neural systems,emotion and Personality.In J Madden,IV(Ed),Neurobiology of
Learning,emotion and affeet.NewYork:Raven Press,1991.
[7]張理義,高柏良.200例神經癥患者與正常人的個性對照研究.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87,13(4):220-223.
[8]張軍.大學生個性特征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3(4):103-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