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芬+王敬
[摘 要] 大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同主要包括對專業的認識與了解、對專業的喜愛程度、在專業學習上所付出的努力程度等方面,大學生專業認同會直接影響其專業學習、專業能力及未來職業的發展。采用問卷調查法對高校在讀的1200名大學生的專業認同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專業認同總體水平中等偏下,且主要停留在認知層面;理工科學生的女生專業認同度顯著低于男生;隨著年級的增高,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反而呈現下降趨勢;專業志愿選擇對專業認同具有顯著影響。
[關鍵詞] 大學生;專業認同;現狀調查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4)01-0009-04
專業認同是學習者在了解所學專業基礎上,產生的情感上的接受和認可,并伴隨積極的外在行為和內心的適切感,是一種情感、態度乃至認識的移入過程[1]。在以專業教育為主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下,我國大學生專業認同度的高低對其學習有重要影響。盡管我國在高校招生上進行了大類招生改革,但大多數高校仍是按專業招生。大類招生的學校,學生在進校兩年后也要選擇專業。按專業學習仍是我國本科人才培養的主要特點。近些年,由于大學排行榜社會影響的加強,加劇了我國高校的“分層化”,很多高考學生填報志愿時,先選學校,后選專業。受制于高考分數,相當多學生為了進心儀的高校,在專業選擇上就比較遷就,甚至不考慮自己的意愿和合適度。因此,進入高校后,學習受到極大影響。針對大學生專業認同情況,提出適合的改革意見,是提升高校教育質量的關鍵點之一。本研究利用問卷調查對大學生專業認同的整體情況、群體差異、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揭示出大學生專業學習現狀,為提出適恰的教育措施奠定基礎。
1 調查設計及實施
1.1 調查工具設計
調查問卷的篩選修訂是調查研究的關鍵。在文獻檢索的基礎上,經過篩選和鑒別,并通過訪談十幾位大學生以及與其他學者進行討論,最終選擇秦攀博編制的《大學生專業認同調查問卷》并結合實際加以修訂。
秦攀博將專業認同分為四個維度,即認知性、情感性、行為性、適切性。其中,認知性就是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了解,它是產生其專業認同的基礎;情感性是指個人與專業的情感連結程度,在學習與研究過程中,對所學專業的情感認同使個體獲得心理上的安全與情感愉悅滿足;行為性是指由于對專業產生情感上的愉悅與滿足而直接導致積極的行為動機和外顯行為;適切性是指個人與專業的融合程度,即自我與專業的同一程度[1]。
筆者認為,秦攀博的研究盡管整體上具有較高信效度,但在測題選擇和描述上,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因此,在測題的描述方面進行了以下修訂。
第一,測題“總體上我了解我所學的專業”,與“對自己的專業是否了解”重復,故刪除;第二,測題“我對所學專業有比較正面的評價”、測題“我對所學專業產生了積極的感情”與測題“總體上我喜歡所學的這個專業”,考慮到測題的簡練性,三題改為一個測題,即“我喜歡所學的這個專業”;第三,測題“專業課我能認真聽講”,反映專業認同在行為性上的表現,但是筆者覺得“專業課我都認真聽講”更能表達出學生對專業的認同而做出的行為反映;第四,測題“我具備較好的專業思維”中,“專業思維”一詞的表達上欠妥,所以筆者將測題改為“我能用專業的眼光和判斷力去看問題”;第五,測題“我的性格和該專業匹配”,筆者覺得將測題改為“我的性格適合該專業的學習”,這樣似乎更符合中國人的語言表達習慣;第六,在專業的適切性上,測題“所學專業能夠體現我的特長”和測題“我學習該專業感到很輕松”,筆者認為將它們分別改為“我的特長能夠在專業學習中發揮出來”和“學習該專業我感到很輕松”,這樣在意思表達上更加合理。
在經過刪除和修改后,最終確立了本調查中大學生專業認同問卷,共4個維度,20個題項。問卷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五點計分方法計分,要求被試從“5-非常符合”到“1-非常不符合”進行評定。
1.2 問卷的信效度分析
采用SPSS軟件分析中的內部一致性系數測量指標來檢驗各因子內部一致性,以分析問卷的可靠性與一致性。專業認同全量表的系數為0.875,其中認知性、情感性、行為性、適切性的系數分別為0.726、0.876、0.849、0.789。一般認為信度系數在0.65~0.7為最小可接受范圍,0.7 以上相當好,0.8 以上非常好。所以,本問卷的信度較高。
在本研究中,首先,運用AMOS18.0統計軟件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對20個題項4個因素的大學生專業認同問卷的結構模型進行擬合。經過分析發現,該模型的擬合指數為:=2.55<3,RESEA為0.044<0.050,說明模型與數據擬合良好(詳見表1)。此外,該模型的GFI、IFI、TLI、CFI都大于0.9,REAMA為0.044,小于0.05,說明該模型擬合情況是可以接受的。
表1 修正的總和模型擬合指數(專業認同的維度)
GFI IFI TLI CFI RESUM
425.242 167 2.55 0.932 0.962 0.954 0.961 0.044
1.3 樣本選擇
以浙江省6所普通高校的大學生作為總樣本,在其中選擇1200名大學生作為樣本,進行調查。實際發放問卷1200份,其中回收問卷1071份,有效問卷為1029份,有效回收率達85.75%。研究對象的基本信息見表2。
1.4 調查實施與數據處理
問卷由大學生分散或集體填寫并現場回收。問卷測試之初,研究者講解指導用語,明確問卷的保密性和學術性。研究數據采用SPSS17.0和AMOS18.0進行統計分析,并針對數據結果,選取了36名大學生做了相關的訪談調查。
表2 研究對象調查信息
調查對象分類 人數 百分比(%)
性別 男 427 41.6
女 602 58.4
專業 文科類 506 49.4
理工科類 523 50.6
大一 223 21.7
年級 大二 299 29.1
大三 267 25.9
大四 240 23.3
第一志愿 586 56.7
專業選擇志愿 服從調劑專業 168 16.5
轉專業成功 64 6.2
非第一志愿 211 20.6
其次,對問卷進行結構效度檢驗,考察因素間相關,且相關均為顯著,兩兩相關系數在0.540~0.764之間,為中到高度正相關,表明各因素既方向一致,又有所差異,不可互相替代;因素與總分的相關在0.728~0.904之間,為中到高度正相關,表明各因素與總體概念一致。
2 調查結果分析
2.1 大學專業認同的總體狀況分析
分別對大學生專業認同的四個因子及專業認同整體水平進行描述性統計。如表3所示,從平均數分析,問卷平均分為2.66,略低于中值3分。總體上大學生的專業認同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從各個維度來看,大學生對專業的認知性相對較高,適切性相對較低,也可以認為,大學生的專業認同水平更多地表現在對專業的認知上,情感投入和行為投入相對較少。且較多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專業和自身的性格特征不是非常匹配,在數據上表現為專業認同適切性相對較低。
表3 大學生專業認同的描述性統計結果()
認知性 情感性 行為性 適切性 總體情況
2.94€?.59 2.64€?.77 2.68€?.71 2.38€?.68 2.66€?.59
筆者認為,這反映了當前高等教育中大學生的學校學習和行業實踐脫節的現實。由于缺少切切實實的專業實踐,專業情感投入缺乏實踐平臺,學生在專業學習中缺乏專業實踐體驗,因此,大學生對自身專業的認識更多地體現在對專業的認知層面。從更深一層講,由于缺乏專業的情感投入和行為實踐,對于專業的認識也是膚淺和平淡的,這種表面的認識很難和自身需求發生共鳴,導致學生在專業適切性維度的自評分中表現出較低的均值。
2.2 大學生專業認同的差異性比較分析
以大學生專業認同的總分及四個因子作為因變量,以性別、年級、專業志愿作為自變量,進行了交互性分析,但三個變量兩兩之間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因此,本文中將從性別、年級、專業選擇意愿三個方面對大學生專業認同進行差異性分析。
1)大學生專業認同的性別差異。采用獨立樣本 檢驗,分析男女大學生的專業認同情況。如表4所示,男女大學生的專業認同整體情況和認知、情感、行為三個因子上存在顯著差異(<0.05),且均為男生高于女生。這與李志、王琪琪、齊炳春對大學生專業認同的調查結果部分一致。他們的調查結果為在認知度和投入度上男女生存在顯著性差異,且均為男生高于女生[2]。此外,與王頂明對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的調查結果也部分一致,即在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及其三個維度上均為男生顯著高于女生[3]。
表4 大學生專業認同在性別上的差異比較()
性別 認知性 情感性 行為性 適切性 總體情況
男 2.45€?.63 2.74€?.78 2.77€?.77 2.99€?.73 2.74€?.63
女 2.34€?.55 2.58€?.73 2.62€?.66 2.91€?.65 2.61€?.55
Sig. 0.003** 0.001** 0.001** 0.070 0.001**
(注:*<0.05,**<0.01,***<0.001;下同)
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男女大學生的這種專業認同差異,筆者將專業劃分為文科和理科兩個大類,分別分析文科和理科中,男女大學生的專業認同情況。
對文科生性別差異的分析發現,在文科生中,專業認同的情感性維度存在顯著差異,其余均不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表現為男生的情感性維度得分顯著高于女生,均值分別為2.77和2.58,Sig.為0.009,小于0.5。 對理工科學生的專業認同性別差異分析發現,除了適切性維度外,專業認同總分和各個維度均存在顯著差異(見表5)。
表5 理科大學生專業認同在性別上的差異比較()
性別 認知性 情感性 行為性 適切性 總體情況
男 2.47€?.64 2.73€?.78 2.76€?.78 3.00€?.75 2.74€?.65
女 2.32€?.53 2.56€?.73 2.58€?.67 2.89€?.71 2.62€?.55
Sig. 0.004** 0.012** 0.007** 0.097 0.004**
可以看出,大學生專業認同的性別差異主要來自于理工科學生中男女學生的得分差異,女生的得分顯著低于男生。筆者試圖用性別的社會期望效應來解釋這一現象。所謂性別的社會期望效應指的是社會普遍認為男生的動手能力更強,更善于邏輯推理,更加適應理工科類的專業相對應的行業工作;而女生具有更好的語言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更加適應于文科類專業所對應的工作。表現在專業認同的分數上具體是理工科的女生對自己的專業認同相對于男生而言更低。而且,從學生選擇專業的比例而言,男生選擇理工科的比例要大大高于女生,也在一定程度上與這種社會期望效應相呼應。
另外,在訪談中了解到,我國高等院校中,理工科的專業種類明顯高于人文社會科學,很多女生在高中選擇理科,只是因為在升學時可以有較多的大學供其選擇,進入大學之后,對于自己所學專業在情感上和就業意向上并沒有太多心勁兒。
2)大學生專業認同的年級差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專業認同差異,結果如表6所示,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專業認同上存在顯著差異(<0.05),在專業認同總體情況方面,從大一到大四呈遞減趨勢,且大一顯著高于大四;在認知因子上也存在顯著性差異,表現為大一、大二學生顯著高于大三、大四學生。筆者認為,這樣的數據折射出了當前高等教育中專業教育長效機制的缺失。一般而言,新生入學后,各負責教學的二級學院都會組織專業負責人等進行轟轟烈烈的專業教育,引導學生參觀實驗室,給學生以美好的專業發展前景。而這種摻雜在新生始業教育中的專業教育往往持續一個較短的時期,有的甚至是半天或一天,就宣告結束[4]。之后,學生開始進入專業相關甚少的所謂的“正常”學習中。當然,對新生進行專業教育是必須的,但新生的這種來自于老師宣講和渲染的專業認同意識能夠保持多久?是不是一次激情澎湃的演講,一次與專業設備、實驗設備的近距離接觸就可以讓學生保持長久的專業激情?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任何意識的建立必然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專業認同意識也是一樣,而當前高等教育中似乎缺乏這種長效的專業意識浸潤機制。所以在筆者的調查數據中表現出低年級高專業認同的“假象”,即隨著年級增長、專業知識增多,大學生專業意識反而降低的現象。
此外,從大學生專業認同的總體分析中,筆者已經得出,大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普遍停留在認知層面,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不同年級的學生更多地表現在專業認知上的差異,而在專業情感、行為性和適切性方面均不表現顯著差異。
表6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差異比較()
認知性 情感性 行為性 適切性 總體情況
大一 2.55€?.57 2.71€?.80 2.78€?.74 3.00€?.71 2.76€?.61
大二 2.46€?.61 2.62€?.73 2.68€?.67 2.96€?.65 2.68€?.56
大三 2.29€?.58 2.64€?.76 2.65€?.69 2.87€?.70 2.63€?.60
大四 2.23€?.53 2.60€?.74 2.65€?.69 2.87€?.70 2.59€?.60
Sig. 0.000*** 0.412 0.121 0.254 0.01*
3)大學生專業認同的專業選擇志愿差異。不同專業意愿的選擇是否會影響大學生的專業認同?在這里,筆者同樣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數據梳理。結果如表7所示,不同專業選擇志愿的大學生在專業認同上存在顯著性差異(<0.001),在四個因子上也存在顯著性差異。具體表現為轉專業成功的學生在專業認同的各個維度顯著高于其他學生,服從調劑的學生專業認同水平顯著較低。同時,筆者還得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結果,即第一志愿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分數顯著低于非第一志愿專業學生。
表7 不同專業選擇志愿的大學生專業認同的差異比較()
認知性 情感性 行為性 適切性 總體情況
第一志愿 2.33€?.57 2.51€?.70 2.56€?.65 2.84€?.64 2.56€?.54
轉專業成功 2.64€?.63 3.04€?.81 3.13€?.74 3.28€?.73 3.02€?.65
服從調劑 2.11€?.45 2.27€?.54 2.27€?.54 2.69€?.51 2.36€?.43
非第一志愿 2.40€?.57 2.80€?.77 2.76€?.72 3.01€?.71 2.75€?.57
Sig.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學生進行轉專業,意味著在大學階段學習過程中,對轉入專業的全方位審視,相對于入學前的專業選擇認知更加成熟和理性,也受到更多的指導,學生也會更多地考慮自己的興趣和轉入專業對自身的切合性,在數據中表現為更高的得分。對于調劑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學習該專業的“非自愿性”,導致對該專業認同度相對較低,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以第一志愿選擇專業的學生和非第一志愿選擇專業的學生在專業認同的各個維度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結果有點出乎意料,細細品味,又覺得有其合理之處。當前,由于基礎教育中缺乏對學生行業、專業的認識教育,學生在填報專業志愿的時候,更多的是參考、依據父母或重要他人的選擇,自己對專業缺乏認識,盡管如此,他們對自己的第一志愿專業總是報以相對于第二、第三志愿專業更多的期待,而理想和現實總是有距離的,這種相對高的期待在專業學習的現實面前也帶來了更高的失落,因此在數據中,第一志愿錄取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反而低于非第一志愿錄取學生。
3 結論
1)大學生專業認同總體水平中等偏下,并且,大學生的專業認同主要停留在認識層面,情感和行為維度的專業認同分數相對更低。
2)男女大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在總體上存在顯著差異,且這種差異主要來自于理工科學生中的得分變異。理工科女生專業認同度比男生低很多。
3)大學生專業認同在年級上的差異表現為: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專業認同總體情況上存在顯著差異,在認知性因子上也存在顯著性差異。從專業認同總體情況來說,大一學生顯著高于大四學生;在認知性上,大一、大二學生顯著高于大三、大四學生。
4)不同專業選擇意愿的大學生在專業認同總體情況上及其四個因子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具體表現為轉專業成功學生的專業認同度最高,調劑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度最低,非第一志愿錄取學生的專業認同度高于第一志愿錄取學生。
盡管我國高校已經在實施大類招生,高校也盡可能地給大學生多次轉專業機會,但是按照專業培養人才的我國大學,在教育中,必須對大學生專業認同度著力關注,采取多種措施,不僅在認知層面上提升大學生專業認同度,更要在情感層面上提升其專業認同度,這是造就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秦攀博.大學生專業認同的特點及其相關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李志,王琪琪,齊丙春.當代大學生專業認同度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2):131-136.
[3]王頂明,劉永存.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調查[J].中國高教研究,2007,(8):18-22.
[4]李丹青,李海芬.重視大學新生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教學研究,2009,32(6):13-16.
2)大學生專業認同的年級差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專業認同差異,結果如表6所示,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專業認同上存在顯著差異(<0.05),在專業認同總體情況方面,從大一到大四呈遞減趨勢,且大一顯著高于大四;在認知因子上也存在顯著性差異,表現為大一、大二學生顯著高于大三、大四學生。筆者認為,這樣的數據折射出了當前高等教育中專業教育長效機制的缺失。一般而言,新生入學后,各負責教學的二級學院都會組織專業負責人等進行轟轟烈烈的專業教育,引導學生參觀實驗室,給學生以美好的專業發展前景。而這種摻雜在新生始業教育中的專業教育往往持續一個較短的時期,有的甚至是半天或一天,就宣告結束[4]。之后,學生開始進入專業相關甚少的所謂的“正常”學習中。當然,對新生進行專業教育是必須的,但新生的這種來自于老師宣講和渲染的專業認同意識能夠保持多久?是不是一次激情澎湃的演講,一次與專業設備、實驗設備的近距離接觸就可以讓學生保持長久的專業激情?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任何意識的建立必然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專業認同意識也是一樣,而當前高等教育中似乎缺乏這種長效的專業意識浸潤機制。所以在筆者的調查數據中表現出低年級高專業認同的“假象”,即隨著年級增長、專業知識增多,大學生專業意識反而降低的現象。
此外,從大學生專業認同的總體分析中,筆者已經得出,大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普遍停留在認知層面,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不同年級的學生更多地表現在專業認知上的差異,而在專業情感、行為性和適切性方面均不表現顯著差異。
表6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差異比較()
認知性 情感性 行為性 適切性 總體情況
大一 2.55€?.57 2.71€?.80 2.78€?.74 3.00€?.71 2.76€?.61
大二 2.46€?.61 2.62€?.73 2.68€?.67 2.96€?.65 2.68€?.56
大三 2.29€?.58 2.64€?.76 2.65€?.69 2.87€?.70 2.63€?.60
大四 2.23€?.53 2.60€?.74 2.65€?.69 2.87€?.70 2.59€?.60
Sig. 0.000*** 0.412 0.121 0.254 0.01*
3)大學生專業認同的專業選擇志愿差異。不同專業意愿的選擇是否會影響大學生的專業認同?在這里,筆者同樣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數據梳理。結果如表7所示,不同專業選擇志愿的大學生在專業認同上存在顯著性差異(<0.001),在四個因子上也存在顯著性差異。具體表現為轉專業成功的學生在專業認同的各個維度顯著高于其他學生,服從調劑的學生專業認同水平顯著較低。同時,筆者還得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結果,即第一志愿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分數顯著低于非第一志愿專業學生。
表7 不同專業選擇志愿的大學生專業認同的差異比較()
認知性 情感性 行為性 適切性 總體情況
第一志愿 2.33€?.57 2.51€?.70 2.56€?.65 2.84€?.64 2.56€?.54
轉專業成功 2.64€?.63 3.04€?.81 3.13€?.74 3.28€?.73 3.02€?.65
服從調劑 2.11€?.45 2.27€?.54 2.27€?.54 2.69€?.51 2.36€?.43
非第一志愿 2.40€?.57 2.80€?.77 2.76€?.72 3.01€?.71 2.75€?.57
Sig.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學生進行轉專業,意味著在大學階段學習過程中,對轉入專業的全方位審視,相對于入學前的專業選擇認知更加成熟和理性,也受到更多的指導,學生也會更多地考慮自己的興趣和轉入專業對自身的切合性,在數據中表現為更高的得分。對于調劑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學習該專業的“非自愿性”,導致對該專業認同度相對較低,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以第一志愿選擇專業的學生和非第一志愿選擇專業的學生在專業認同的各個維度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結果有點出乎意料,細細品味,又覺得有其合理之處。當前,由于基礎教育中缺乏對學生行業、專業的認識教育,學生在填報專業志愿的時候,更多的是參考、依據父母或重要他人的選擇,自己對專業缺乏認識,盡管如此,他們對自己的第一志愿專業總是報以相對于第二、第三志愿專業更多的期待,而理想和現實總是有距離的,這種相對高的期待在專業學習的現實面前也帶來了更高的失落,因此在數據中,第一志愿錄取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反而低于非第一志愿錄取學生。
3 結論
1)大學生專業認同總體水平中等偏下,并且,大學生的專業認同主要停留在認識層面,情感和行為維度的專業認同分數相對更低。
2)男女大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在總體上存在顯著差異,且這種差異主要來自于理工科學生中的得分變異。理工科女生專業認同度比男生低很多。
3)大學生專業認同在年級上的差異表現為: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專業認同總體情況上存在顯著差異,在認知性因子上也存在顯著性差異。從專業認同總體情況來說,大一學生顯著高于大四學生;在認知性上,大一、大二學生顯著高于大三、大四學生。
4)不同專業選擇意愿的大學生在專業認同總體情況上及其四個因子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具體表現為轉專業成功學生的專業認同度最高,調劑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度最低,非第一志愿錄取學生的專業認同度高于第一志愿錄取學生。
盡管我國高校已經在實施大類招生,高校也盡可能地給大學生多次轉專業機會,但是按照專業培養人才的我國大學,在教育中,必須對大學生專業認同度著力關注,采取多種措施,不僅在認知層面上提升大學生專業認同度,更要在情感層面上提升其專業認同度,這是造就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秦攀博.大學生專業認同的特點及其相關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李志,王琪琪,齊丙春.當代大學生專業認同度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2):131-136.
[3]王頂明,劉永存.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調查[J].中國高教研究,2007,(8):18-22.
[4]李丹青,李海芬.重視大學新生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教學研究,2009,32(6):13-16.
2)大學生專業認同的年級差異。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不同年級大學生的專業認同差異,結果如表6所示,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專業認同上存在顯著差異(<0.05),在專業認同總體情況方面,從大一到大四呈遞減趨勢,且大一顯著高于大四;在認知因子上也存在顯著性差異,表現為大一、大二學生顯著高于大三、大四學生。筆者認為,這樣的數據折射出了當前高等教育中專業教育長效機制的缺失。一般而言,新生入學后,各負責教學的二級學院都會組織專業負責人等進行轟轟烈烈的專業教育,引導學生參觀實驗室,給學生以美好的專業發展前景。而這種摻雜在新生始業教育中的專業教育往往持續一個較短的時期,有的甚至是半天或一天,就宣告結束[4]。之后,學生開始進入專業相關甚少的所謂的“正常”學習中。當然,對新生進行專業教育是必須的,但新生的這種來自于老師宣講和渲染的專業認同意識能夠保持多久?是不是一次激情澎湃的演講,一次與專業設備、實驗設備的近距離接觸就可以讓學生保持長久的專業激情?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任何意識的建立必然是一個潤物細無聲的過程,專業認同意識也是一樣,而當前高等教育中似乎缺乏這種長效的專業意識浸潤機制。所以在筆者的調查數據中表現出低年級高專業認同的“假象”,即隨著年級增長、專業知識增多,大學生專業意識反而降低的現象。
此外,從大學生專業認同的總體分析中,筆者已經得出,大學生對專業的認同,普遍停留在認知層面,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不同年級的學生更多地表現在專業認知上的差異,而在專業情感、行為性和適切性方面均不表現顯著差異。
表6 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學習投入的差異比較()
認知性 情感性 行為性 適切性 總體情況
大一 2.55€?.57 2.71€?.80 2.78€?.74 3.00€?.71 2.76€?.61
大二 2.46€?.61 2.62€?.73 2.68€?.67 2.96€?.65 2.68€?.56
大三 2.29€?.58 2.64€?.76 2.65€?.69 2.87€?.70 2.63€?.60
大四 2.23€?.53 2.60€?.74 2.65€?.69 2.87€?.70 2.59€?.60
Sig. 0.000*** 0.412 0.121 0.254 0.01*
3)大學生專業認同的專業選擇志愿差異。不同專業意愿的選擇是否會影響大學生的專業認同?在這里,筆者同樣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行數據梳理。結果如表7所示,不同專業選擇志愿的大學生在專業認同上存在顯著性差異(<0.001),在四個因子上也存在顯著性差異。具體表現為轉專業成功的學生在專業認同的各個維度顯著高于其他學生,服從調劑的學生專業認同水平顯著較低。同時,筆者還得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結果,即第一志愿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分數顯著低于非第一志愿專業學生。
表7 不同專業選擇志愿的大學生專業認同的差異比較()
認知性 情感性 行為性 適切性 總體情況
第一志愿 2.33€?.57 2.51€?.70 2.56€?.65 2.84€?.64 2.56€?.54
轉專業成功 2.64€?.63 3.04€?.81 3.13€?.74 3.28€?.73 3.02€?.65
服從調劑 2.11€?.45 2.27€?.54 2.27€?.54 2.69€?.51 2.36€?.43
非第一志愿 2.40€?.57 2.80€?.77 2.76€?.72 3.01€?.71 2.75€?.57
Sig.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學生進行轉專業,意味著在大學階段學習過程中,對轉入專業的全方位審視,相對于入學前的專業選擇認知更加成熟和理性,也受到更多的指導,學生也會更多地考慮自己的興趣和轉入專業對自身的切合性,在數據中表現為更高的得分。對于調劑專業的學生而言,由于學習該專業的“非自愿性”,導致對該專業認同度相對較低,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以第一志愿選擇專業的學生和非第一志愿選擇專業的學生在專業認同的各個維度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結果有點出乎意料,細細品味,又覺得有其合理之處。當前,由于基礎教育中缺乏對學生行業、專業的認識教育,學生在填報專業志愿的時候,更多的是參考、依據父母或重要他人的選擇,自己對專業缺乏認識,盡管如此,他們對自己的第一志愿專業總是報以相對于第二、第三志愿專業更多的期待,而理想和現實總是有距離的,這種相對高的期待在專業學習的現實面前也帶來了更高的失落,因此在數據中,第一志愿錄取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反而低于非第一志愿錄取學生。
3 結論
1)大學生專業認同總體水平中等偏下,并且,大學生的專業認同主要停留在認識層面,情感和行為維度的專業認同分數相對更低。
2)男女大學生的專業認同度在總體上存在顯著差異,且這種差異主要來自于理工科學生中的得分變異。理工科女生專業認同度比男生低很多。
3)大學生專業認同在年級上的差異表現為: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專業認同總體情況上存在顯著差異,在認知性因子上也存在顯著性差異。從專業認同總體情況來說,大一學生顯著高于大四學生;在認知性上,大一、大二學生顯著高于大三、大四學生。
4)不同專業選擇意愿的大學生在專業認同總體情況上及其四個因子上均存在顯著性差異,具體表現為轉專業成功學生的專業認同度最高,調劑專業學生的專業認同度最低,非第一志愿錄取學生的專業認同度高于第一志愿錄取學生。
盡管我國高校已經在實施大類招生,高校也盡可能地給大學生多次轉專業機會,但是按照專業培養人才的我國大學,在教育中,必須對大學生專業認同度著力關注,采取多種措施,不僅在認知層面上提升大學生專業認同度,更要在情感層面上提升其專業認同度,這是造就高素質專業人才的關鍵。
參考文獻
[1] 秦攀博.大學生專業認同的特點及其相關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李志,王琪琪,齊丙春.當代大學生專業認同度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1,(2):131-136.
[3]王頂明,劉永存.碩士研究生專業認同調查[J].中國高教研究,2007,(8):18-22.
[4]李丹青,李海芬.重視大學新生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教學研究,2009,32(6):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