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在百度上以“霧霾”為關鍵字進行新聞標題搜索,呈現在眼前的新聞有1690000篇,有報道霧霾天氣來襲的消息,有指導如何應對霧霾的專家訪談,還有探索霧霾商機的新聞延伸,可謂五花八門。
圍繞“霧霾”這個熱詞,每個行業的記者都在做自己的文章,跑教育的提出霧霾天不適合上體育課,跑環衛的提出要給工人發“霧霾補貼”,跑娛樂的則借明星之口倡議防霾。但是當我們把報道的范圍從“霧霾”縮小到“霧霾罰單”時,可做的文章就沒有那么多了。
這時候怎么寫、怎么編,怎樣才能讓讀者看到期待的風景、怎樣才能消除讀者心中的疑惑就成了編輯、記者不停思考的問題。面對“霧霾罰單”,采編人員最終選擇什么樣的著眼點來表現新聞的價值,也就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新聞角度。
面對同樣的新聞事實,不同媒體的處理方式各不相同、重視程度也差別明顯
2013年12月10日,遼沈地區的主流媒體都有同樣的新聞見報,內容就是截至2013年10月末,涉及全省8個市的環境空氣質量考核罰繳資金已達5420萬元。面對同樣的新聞事實,各家媒體選擇的角度不同,呈現出的報道也差異巨大。
《遼寧日報》在二版見報消息的標題是《5420萬空氣質量罰金“反哺”大氣治理》,《沈陽晚報》在二版報道的標題是《遼寧八城市因空氣質量差挨罰》,《半島晨報》在A12版報道的標題是《我省首開“霧霾罰單”大連被罰160萬》,三張報紙三個不同的著眼點。
面對省直部門傳遞出的工作信息,《遼寧日報》按常規把消息發在了二版,標題側重罰金“反哺”大氣治理的處理也體現出了編輯的思路。《半島晨報》和《沈陽晚報》也以半個版以上的塊頭顯示出對這一新聞的重視,《半島晨報》還在一版二題的位置進行了導讀。
同日的《遼沈晚報》、《華商晨報》,對這一新聞都格外重視,同時在一版進行頭題導讀。
《遼沈晚報》一版頭題的標題是《最重“霧霾罰單”開給沈陽3460萬》,標題下的提要是:“遼寧開出首批罰單共5420萬 省內八城市受罰 空氣質量排名盤錦第一 沈陽倒第一”。《華商晨報》一版頭題的標題是《沈陽空氣質量全省末位被罰3460萬》,提要內容有具體罰單,也有罰金的用途。
兩張立足沈陽的都市報都把報道的重點標在沈陽被罰3460萬上,但是兩張報紙選擇的報道角度還是出現了細微的差距,《遼沈晚報》強調的是最重“霧霾罰單”開給沈陽,《華商晨報》的強調的是沈陽空氣質量全省末位。
面對重要新聞的第二落點,不同媒體在二次加工時都會選擇自己的關注重點
遼沈媒體同時將這一消息見報時,正值全國大部分城市深陷“霾伏”,中央媒體隨后集體跟進。新華社在12月10日上午就播發了通稿,標題是《遼寧開出霧霾罰單 8城市被罰款5420萬元》,500多字的消息先說罰單,再說如何考核、怎么處罰。
同樣作為中央媒體,《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在處理這一新聞的第二落點時因為報道的時機不同,著力點也明顯不同。
《人民日報》在12月11日第11版以《霧霾罰單 誰來埋單》為標題進行了報道,文章在傳遞遼寧開出霧霾罰單這一新聞時重點強調了罰單引發的爭議。支持者認為,“罰單”意味著今后地方政府在環境治理方面不可懈怠,起到倒逼地方政府的作用;質疑者提出,“罰單”到底是由誰來出?最后會不會由納稅人埋單。文章不僅是呈現了幾位網友的聲音,還采訪了遼寧省環保廳相關負責人,由其給予正面回應。
《經濟日報》將這一新聞直接發到了12月12日一版,而且幾乎就是頭題的位置,但是稿件只是一個短消息。文章的肩題是《首次給八城市開出“霧霾罰單”》,主標題是《遼寧鐵腕治理大氣污染》。
《光明日報》在12月12日的第5版以《天價罰單能否突破“十面霾伏”》為標題進行了報道,著力呈現了“罰單”背后的故事。文章第一個小標題是“天價罰單,開給誰”,報道罰單始末,并提出了支持和反對的兩種聲音;第二小標題是“霧霾罰金流向何處”,以市民的疑問引出遼寧省環保廳廳長朱京海的回應;第三個小標題是“罰單之外還要有‘組合拳”,詳細解讀了遼寧省近段時間為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所做的一系列工作。
中央媒體在跟進報道中因為著力點不同,呈現給讀者的風景也完全不同,每一家媒體都希望自己所打開的“窗口”能展示出新聞的延伸價值,并希望能在讀者中引發共鳴。
面對焦點事件,誰能走出“大同”誰就能與眾不同,就會給讀者清新的感受
在新聞的第一落點,媒體的核心工作是準確地評估新聞的價值,并以讀者最樂于接受的方式展示價值,即以最優的角度展現新聞價值,吸引閱讀、引發關注。
面對共同的新聞資源,遼沈5家媒體有的突出端莊、有的強調地域,而《遼沈晚報》和《華商晨報》則想到了一處,他們用同樣的材料做出了不一樣的大餐,做出了不一樣的口味。在第二天的報紙上,兩家報紙同時將這則工作新聞提升到重大新聞事件的高度,處理成一版頭題、包裝成當期的賣點。相比之下,《遼沈晚報》的處理更加大膽、更貼近讀者,在報道中緊密結合當時霧霾不斷的天氣狀況提出了“霧霾罰單”的概念。
走出“大同”就能與眾不同,就能呈現出令人叫好的獨家新聞。從中央媒體的跟進報道上看,新華社、《人民日報》、《經濟日報》在標題上都標出了“霧霾罰單”四字,這種共同選擇對《遼沈晚報》來說無疑是一種認可。
在新聞的第二落點,媒體的核心工作是在原有信息基礎上進行二次加工,可以深入調查、還原事實,也可以提出疑問、追尋真相,當然,同樣重要的工作是以什么樣的著力點進行表達,讓延伸出來的新熱點、新觀點再次打動讀者。
跟進“霧霾罰單”,《人民日報》在第二天的報道中準確把握了事件發展的節奏,將重點突出在“誰來埋單”的爭論上,提出兩種對立的觀點,并請來新聞事件中最有發言權的當事人進行回應。《光明日報》在第三天的跟進報道中主要是追問“罰單有用嗎”,雖然也呈現了支持和反對兩種聲音,但是關注的重點已經不是罰了誰和為什么罰,而是霧霾罰金流向何處、當地政府會不會一罰了之。
同樣的新聞事實,角度是決定報道成敗的關鍵。在有關“霧霾罰單”的一系列報道中,《遼沈晚報》不僅在新聞的第一落點就對新聞價值做出了準確的評估,還選擇了一個可以打動讀者的著眼點;《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在第二落點的跟進中,雖然選擇了不一樣的著力點,但都通過精準的把握回應了讀者的關切,通過深入的挖掘解答了讀者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