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蕊
專題類紀錄片是指圍繞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集中的、深入的通過非虛構的藝術手法,直接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圖像和音響素材,真實地表現客觀事物以及作者對事物的認識與評價的紀實性電影或電視藝術形式。
做了十幾年的記者,由于受地區臺資源和技術等限制,專題類紀錄片在一個縣區的發展相對滯后。數量很少,質量較差。但是,隨著新聞改革不斷深入基層,專題類紀錄片逐漸在地區臺出現,并嶄露頭角。我認為:采制好的專題類紀錄片最重要的是采寫角度。那么如何選擇選題角度呢?通過一個專題類紀錄片《蒲水人家》我有一點自己的心得和體會。
一、選題角度
在專題類紀錄片采寫過程中,如果選題新穎、內容靠近、角度把握準確,就會事半功倍。在我們欄目組采訪報道《蒲水人家》時,我和我們編導擬定了幾個選題,最后選定:以一家三代人在蒲河岸邊以打魚為生的生活歷程為采訪的切入點,反映改革開放到新農村建設中,這家三代人的生活、精神面貌的變化。爺爺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打魚為生,生活艱苦,思想落后,過著糠菜半年糧的窘迫日子。有時一家七八口人連粥都喝不上,這樣的生活中爺爺艱難度日。在揭露蒲河兩岸人民的貧困生活同時,反映他們在黨的政策支持下,發展魚池致富,帶動小村的發展,成為先進文明富裕的村莊,在城鄉一體化進程中成績明顯,從而改變了一家三代人的生活、情趣、思想。
二、取材角度
如何反映一家三代人生活歷史性變化?我和編導收集很多能反映主題的相關材料。
一家三代人以前的生活,尤其是爺爺、父親的生活狀態,我們采取藝術加回憶的形式,還原過去的打魚場景,用老照片講述他們過去是怎么勞動和生活的。
爺爺的漁網已經成為一種象征——過去的日子是千瘡百孔。兒子的二胡是破舊的,二胡拉出的曲調是悲涼的。通過這些回憶和舊物的感嘆,展現了蒲河兩岸人過去生活的艱難與無奈。
現在,通過爺爺在全村建起的第一個魚池,開始了創業。兒子不斷擴大魚池的面積,帶領村民致富,成為遠近聞名的村莊。取材從過去的艱苦日子到今天的富得流油,反映了現代化村民的生活變化和精神面貌。這是歷史的巨變,更是村民有尊嚴生活的具體體現。
三、寫作角度
選題、題材定下來之后,我精心選擇寫作的角度。與其說是寫作角度,不如說是寫稿的結構的安排。我認為無論電視影像、新聞,還是專題紀錄片,影像也和文字的表現是一體的,絕對不是兩層皮、重復的關系。一個好的新聞稿件如果是一個完整的稿件,那么,這絕不是一個好的電視作品。
例如:在我們采寫的《蒲水人家》中,我選擇從邏輯角度來寫這篇稿子。因為我們是專題類紀錄片,所以不需要從時間上積累材料,所以在寫稿時,我先從一家三代人的悲苦艱難的生活、矛盾、思想的掙扎入手,展現他們的生活經歷。其次,我從他們現在的生活、思想巨大變化寫,加上富裕的生活狀態,反映時代的變遷后的一家三代人幸福生活。最后,我用了記者手札:反映新農村城鄉一體化進程中小村的美好,緊扣主題,反映時代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