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麗
在現代報紙四大構件中新聞、評論、副刊、廣告可謂缺一不可。一方面,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副刊就參與構建并推動著地區和民族文化的發展,相對于其他三個要素,副刊是最能體現報紙文化個性、區域文化特色和民族文化品質的構件。讀者對報紙鮮明“個性”的把握,往往首先來自對副刊的閱讀刊的“另類”思考。如今,在新聞出版業迅猛發展的同時,報紙的副刊版面急劇減少,這已成為報界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副刊的讀者在減少?是報紙新聞性使然?還是眼前經濟效益所迫?這個現象已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一、副刊也有正能量
報紙的副刊一直以“潤物細無聲”見稱,筆者曾見證了這樣一件事。沈陽市有一位名為李如的殘疾人。2007年初,她參加了《沈陽日報》副刊舉辦的“美麗沈陽”征文活動,其作品《坐在家里看日出》在《沈陽日報》副刊刊發了,并獲得了二等獎:接下來的事讓人始料不及。市殘聯的領導發現了她的能力,把她安排到“96113——殘疾人服務熱線”的工作崗位。結果,李如抓住機會大展拳腳:她在工作的同時還創辦了一份內部報紙《藍星湖》,學會了電子排版,在擔任沈陽市殘疾人閱讀寫作協會秘書長一職的同時,她一個人辦報組稿、寫稿、編輯、成版一把抓,在忙碌中自身價值得以體現。
對作者而言,在報紙上發表一篇文章,竟得到一份工作,這無淪是作者本人還是編輯都沒有料想到的,的確是意外收獲;對編輯而言,報紙無小事,這道理無人不知,只是日復一日的工作,能消磨人的激情,甚至妄自菲薄——每天碼出的字有人看嗎?有意義碼?其實,作為一種高尚的精神食糧,報紙副刊本身除了能給人閱讀的快樂、精神的慰藉,它對文明進程也是有很現實的推動作用。因此編輯更沒有懈怠的理由,要認真對待手中的每個字和每篇來稿背后的人,因為你真的不知道,它們對讀者和作者意味著什么。而一些意想不到的作用往往又發生在那些處于疾苦中的弱者身上,所以編輯副刊心中不能沒有風花雪月,更不能不諳現實冷暖。
近年來,媒體在推動助殘工作中做出了許多努力:系列報道、追蹤報道,獻愛心活動,形式多樣效果顯著。作為報紙副刊,并非處在采訪一線,這樣的機會不多。因此,樹立服務于民的意識就更為重要,帶著這樣的意識去處理常態的工作,往往能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所以說,從副刊本身所具有的輿論工具宣傳導向、監督作用上看,副刊的正能量不容小覷。
二、副刊更凸顯“報紙文學”的本色
一段時間以來,流行一種觀點,副刊就是供人茶余飯后娛樂的,強調它的閑適情調。好看,的確是副刊的首要標準,但只有貼近才是真正好看的、耐看的,放棄社會責任的副刊就會輕飄飄沒有根基。副刊以教化民風、提高國民精神境界、培養人高貴的精神氣質等為目標,就必須植根現實,貼近腳下的土地。
《沈陽日報》副刊就是這樣一塊陣地,它是展現地方風土人情的平臺,是遼沈作家展示風采的舞臺,多年來在這塊園地里產生了數不清的優秀作品,涌現了許多優秀作家。副刊應該講述本土的故事,并且給本地作家提供更大的展示空間,使本地作家擁有更高的知名度,從而被市民了解喜愛。
突出地域性,幾乎是所有地方報紙的共同屬性:生存的地域和文化環境,規范了副刊首先為地方文化事業的繁榮與發展服務,為提升地域讀者文化素質和滿足他們需求服務,這是立足之本。
了解地域性文化發展的傳統特征,掌握發展的現狀,摸準讀者不斷變化著的多元化審美習慣和需求,為辦好報紙副刊提供了確切的參考依據。強烈的時代感和鮮明的地方性,應是副刊發出的兩股清亮的音韻。城市的滄桑巨變,百姓的喜怒哀樂,這些既是寫作素材,也是副刊賴以生存的資源。而當地土生土長的作家更應該是當地副刊最可依賴的支持者,所以《沈陽日報》的副刊版有著濃烈的東北特色,而《湘江》副刊給讀者的整體感覺就是湘味十足。因為只有立足地方文化情境,才能凸顯“報紙文學”的本色。
三、副刊也應與時俱進
對于副刊,以往有學者提出它姓新,也姓文。“新”是新聞的新,“文”是文化文學的文。有的學者給了副刊更為貼切的定義:報紙文學副刊。強調了新聞性與文學性的融合,使其性質更加明確。只有這樣的融合,才構成了它版性持有的魂魄和鮮明的個性,它的新聞性主要展示在它對現實生活的熱情關注,追求時效性、新鮮感和時代感,如“好雨知時節”般在重大節日、重大的社會活動中,刊發傾訴真誠頌揚美好事物的文字短文章,體現著報紙文學版特有的優勢。
現在,社會正處于轉型期,新事物層出不窮,生活節奏明顯加快,各種利益加速調整,人們在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子女教育、就業求職、人際關系,乃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都遇到許多新問題,有許多新感受。尤其是網絡的全覆蓋,迅速顛覆了很多概念。這就要求副刊與時俱進。像《北京晚報》“五色土”這樣多年的金字招牌,也增加了“網絡文學”這樣的新版面。
作為副刊,特別要適應讀者日益開放的閱讀心態。信息社會,讀者的閱讀面越來越寬泛,讀者的閱讀心態也逐步走向開放,閱讀口味越來越豐富多元,要求越來越高。
除了反映新生活,傳達新思想,表達新觀念,副刊也要像新聞一樣追求一個“新”字,也要求編輯有“新聞敏感”,這樣副刊才能夠鮮活,才能與讀者的心理狀態吻合。平時,編輯要了解政策精神,要留意時事政治,從中發現讀者關心而不了解的問題,從中找到近期選用稿件的依據。副刊編輯還要對可預見的事件加以關注。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如今報紙文學的新聞性,提倡的是與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發揮其開啟智慧大門、接受心靈潤澤、活躍豐富精神生活的怍用。而這也正是報紙副刊核心的價值取向。
我們堅持“新聞立報”,但千萬不能偏廢副刊。在這個價值多元化的時代,選擇的多元化是時代的需要,更是競爭的需要、生存的需要。
(作者單位:沈陽日報報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