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眾
如今,“正能量”已成為大家耳熟能詳的流行詞語,人們把所有積極向上、催人奮進、溫暖人心、給人力量的人和事都貼上了“正能量”的標簽,它表達著人們內心對公平正義、幸福生活、美好未來的強烈渴望和期盼。
社會需要“正能量”,而“正能量”的傳播離不開新聞媒體這一媒介。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作為時代發展的瞭望者和推動者,新聞媒體應堅守新聞良知和社會責任,承擔起弘揚正氣、伸張正義、鞭撻丑惡的神圣職責和使命,讓“正能量”更加“張揚”,讓浩然正氣成為我們這個社會、我們這個民族的永恒品格。
一、牢牢把握輿論導向
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攻堅期,社會矛盾錯綜復雜,利益訴求多樣,價值取向多元,這也導致各種思想意識泛濫、不良風氣蔓延,甚至一些領域出現了道德滑坡、誠信缺失、是非不分等現象。此時,新聞媒體更要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責任意識,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在保障人民群眾知情權、表達權的同時,自覺地弘揚正氣、正義。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影響力和輻射力,引導社會熱點、疏導公眾情緒,呼吁全社會堅守公理和良知,正確看待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問題,追求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進而在全社會營造和諧向上的輿論氛圍,不斷滿足廣大公眾對“正能量”的強烈渴求和期盼。
二、進一步轉作風、改文風
傳遞社會“正能量”需要新聞媒體不斷提供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具有價值的新聞產品。一條新聞是否具有生命力和傳播價值,要看它是否立足于現實,立足于大眾,是否彰顯了人的價值,是否滿足了社會的需求。
2012年,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以“四兄弟:母親,你在哪里?”為題,播出了湖南文氏四兄弟尋母的故事,在全社會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被稱為“彰顯人性的光輝”的報道。與此同時,國內各主流媒體也相繼推出了一系列溫馨感人、貼近真實民生的報道。這些報道尊重大眾的真實呼聲,突出了普通人的價值,從而在更廣泛的領域中影響著社會大眾的價值觀念,更為全社會聚集起了強大的“正能量”。
新聞媒體要想生產出好的新聞產品,必須在轉作風和改文風上下功夫,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在第一線采訪新聞,在第一線掌握鮮活的素材和鮮活典型,把視線對準基層、對準群眾、對準典型的人和事,著力提升新聞報道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著力提高傳遞“正能量”的能力和水平。
三、搞好輿論監督
目前,加強輿論監督已成為新聞媒體的重要工作。要按照有利于監督制約、有利于解決矛盾、有利于增強社會信心、有利于凝聚社會共識的原則搞好輿論監督。首先,要把好選題關。要選擇黨委、政府明令禁止的,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題材。選擇這樣的題材,輿論監督才會產生社會“正能量”,才會推動政府改進工作,才能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利益。其次,要把握好輿論監督的“度”,切忌為了監督而監督,為了批評而批評。輿論監督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于揭露問題、糾正失誤、改進工作。對一些社會矛盾和問題的報道,新聞媒體要把握好輿論監督的“度”,要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發揮新聞媒體疏導情緒、疏導矛盾、督導錯誤、督導落后的作用,不斷排解社會負面情緒,釋放出更多社會“正能量”。
四、加強隊伍建設
做好新聞宣傳工作,關鍵在人,關鍵在隊伍。傳遞社會“正能量”,需要打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硬”的新聞隊伍。隨著我國步入社會轉型期,個別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新聞隊伍中也有少數從業人員放棄了職業操守和道德底線,搞起了有償新聞,甚至干起新聞敲詐、新聞勒索等不法勾當。這些情況的出現,極大地損害了新聞媒體的形象和尊嚴。
面對各種各樣的誘惑,新聞工作者要筑牢道德底線,增強社會責任意識,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堅持把體現黨的主張、反映人民心聲作為新聞宣傳工作的根本使命,努力做到真實、準確、全面、客觀。要恪守職業道德、牢記責任使命,堅持干干凈凈做人、明明白白做事,堅決反對虛假新聞、有償新聞和低俗新聞,以實際行動維護新時期新聞工作者的良好形象,有力弘揚激濁揚清、匡扶正氣的強大“正能量”。
(作者單位:遼寧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