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壯族自治區就業局

2013年,面對高校畢業生最難就業年,廣西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認真貫徹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實施就業優先戰略,以高校畢業生就業為重點,以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為目標,全區就業形勢穩中向好,就業質量進一步提高。
一、主要指標數據完成情況
(一)就業再就業
1.全區實現城鎮新增就業51.05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45萬人的113.44%。
2.失業人員實現就業9.71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8萬人的121.38%。
3.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3.08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2萬人的154%。
4.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8.09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30%。
5.2013年新增未就業應屆高校畢業生6.18萬人;實現就業應屆高校畢業生5.86萬人;期末實有未就業應屆高校畢業生0.43萬人。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
全區農村勞動力新增轉移就業82.68萬人次,完成全年目標任務70萬人次的118.1%,其中跨省(區)新增轉移就業50.21萬人次,跨縣新增轉移就業32.47萬人次。外出務工人員返鄉人數38.86萬人次。
(三)人力資源市場供求
需求總人數141.94萬人;進入市場登記求職的人員100.78萬人;求人倍率為1.41。
(四)職業培訓
2013年度全區參加政府財政補貼的各類職業培訓34.76萬人次,培訓后實現就業17.35萬人次。其中就業技能培訓26.39萬人次,培訓后實現就業14.72萬人次;崗位技能提升培訓4.03萬人次;創業培訓4.21萬人次,培訓后實現就業2萬人次,其中成功創業1.53萬人次。
二、數據分析
(一)城鎮新增就業等情況分析
城鎮新增就業、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三項指標總體呈下降趨勢。全區城鎮新增就業同比數,第一季度、上半年、第三季度、全年分別為-7.24%、-5.17%、4.73%和-5.54%,第三季度出現增長態勢。城鎮新增就業同比數(全年)北海、崇左、來賓分別下降22.32%、19.05%和17.29%,而賀州、南寧、柳州、貴港分別增長5.83%、4.44%、3.83%和2.26%。
盡管城鎮新增就業等指標呈下降趨勢,但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和登記失業率不增反降,就業形勢穩中向好,就業質量進一步提高。
各項正指標同比下降的原因:一是全球經濟繼續向下滑行、國內經濟增速放緩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一些企業減少產能甚至停產,新上項目放緩投資步伐,導致減員、員工流失等現象;二是2013年廣西工業、投資、財政、外貿等主要指標增速同比均出現下滑,對就業產生一定的影響;三是“人口紅利”下降,2013年廣西人力資源需求總人數和求職總人數雙雙下降,同比下降幅度分別為16.53%和15.45%;四是一部分失業人員和就業困難人員技能素質低下,就業期望值較高,當崗位不能滿足就業期望值時,寧愿不就業;五是改制后的原國有企業的“4050”人員有部分已經到達退休年齡,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人數自然減少。
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8.09萬人,同比減少0.85萬人,下降4.49%;城鎮登記失業率3.30%,比年度目標控制數4.5%低1.20個百分點,同比下降0.11個百分點。
根據城鎮新就業人員各行業分布情況表(見表2)分析,本年城鎮新就業人員總量比去年減少3.75萬人,下降6.45%,但機關事業單位新就業人數增加0.68萬人、增長33%。從比重變化情況分析,機關事業單位和企業所占比重分別增長1.51%和2.26%,而個體工商戶、靈活形式就業和其他方式新就業人數比重有所下降,其中靈活形式新就業人數比重下降2.86%。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分析
新增未就業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和期末實有未就業應屆高校畢業生人數同比減少,后者下降幅度為50.32%。反映全區各級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機構落實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的成績顯著,積極就業政策對就業工作的促進和推動作用效果明顯。
(三)農村勞動力新增轉移就業情況分析
全區農村勞動力新增轉移就業同比減少7.25萬人次,下降8.06%;跨省區新增轉移就業同比減少3.12萬人次,下降5.85%;外出務工人員返鄉人數同比增加3.71萬人次,增長10.55%。
主要原因:一是廣西“人口紅利”下降,導致農村勞動力新增轉移就業總人數同比下降;二是隨著全區農村經濟的發展,有相當數量人員外出就業意愿在減少,同時,由于物價不斷上漲,農民工在城市的生活支出不斷增加,外出就業成本上升,這也是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規模與數量增幅放緩的原因之一;三是全區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區內用工量增加,部分農村勞動力選擇就近就地就業,跨省區新增轉移就業減少;四是經濟發展帶來的產業結構升級,要求勞動力供給結構也隨之調整,但在教育培訓結構難以及時轉變的情況下,部分轉移就業農村勞動力的素質、技能無法在短期內迅速提高,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難度進一步加大;五是隨著外出務工人員年齡結構變化,第一代農民工因為年齡不斷變大,大部分都選擇回鄉安身,并且隨著全區經濟不斷發展與壯大,企業待遇也得到了相對的提高,所以外出務工人員開始選擇回鄉就業、創業或自主耕種。
(四)人力資源市場供求情況
1.需求和求職同比減少的原因主要是受經濟形勢變化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國內整體經濟形勢趨于放緩,廣西一些本地企業特別是制造類企業,也受大環境影響,存在減員、減少生產線等現象。例如今年以來機械方面的企業因經營性資金困難導致人員流失較嚴重,而受到更為嚴格的行業制度及國家政策影響的餐飲業、服務業等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業務量下降、員工流失現象,這些都限制了新增就業的較快增長。同時,失業人員與就業困難人員等群體在歷年的幫扶以及退休等因素影響下,也呈減少趨勢,導致同比數據有所減少。
2.勞動密集型企業普遍存在著季節性、行業性和結構性招工難。一是部分企業對技能型工人(勾機、電焊、車床、鉗工等)需求大,但技能人才求職相對偏少,供不應求,兩種矛盾并存。部分企業招工難度加大。特別是煙花、電子、制鞋、繅絲、編織、木材加工等一批勞動密集型企業缺工較為嚴重,二是大部分工業園區企業的工資待遇不高,員工文化活動不多,相關配套設施有待完善。這些問題直接導致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歸屬感不強,“招得來,留不住”的問題突出。三是部分勞動者的擇業觀念以及對崗位的期望值過高,制約了勞動者就業。
3.人力資源整體素質與用工要求不相適應,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廣西人力資源市場需求以勞動密集型企業、傳統服務業為主,吸納高校畢業生、城鎮人員就業能力不強,但隨著現代服務業崗位需求的增長,對人員素質要求高,將逐步帶動市場崗位需求層次的提高。市場招聘難的問題將長期存在,這里面有兩層含義,一是高級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經濟業務人員少,企業難找到合適的人。二是勞動密集型的企業工資待遇低,就業環境較差,本地人員不愿求職,外來農民工來源又不足,這將困擾不少企業發展。同時受各類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辦事人員等崗位需求偏少,大學生不愿去較遠的單位就業,單位需求期望值與畢業生實際職業能力差異以及畢業生自身定位等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嚴峻。
4.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日益凸顯。部分大中專高校畢業生就業眼光較高,對于民營企業等非國有大中型企業提供的就業崗位意向不大,就業人員的穩定性較差。全區大量的用工單位都根據高校畢業生畢業時間,提供了大量適合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崗位,但從人力資源市場反映的情況來看,很多高校畢業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在選擇就業單位時,他們喜歡選擇機關事業單位及國有大型企業,在選擇崗位時則喜歡待遇好的。而事實上,在人力資源市場招聘的企業絕大多數都是有限責任公司、私營企業及個體經營業主,但這些往往不是大學生選擇的對象,這些能夠發揮高校畢業生作用的地方往往招不到人,因為很多高校畢業生認為在小型企業工作會埋沒了自己,所以擇業時更喜歡報考公務員及進入大型企業。
5.部分企業用工不規范導致企業用工不穩定。企業為減少生產經營成本,時有發生不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減少社會保險費用,侵害員工合法權益的現象,另外企業沒有文化建設、勞動強度大、工作時間較長、工資偏低、工作條件簡陋等現狀,導致員工辭職退工,跳槽走人,造成社會層面的就業、失業、再就業、再失業的怪圈,為政府和社會就業工作增加了壓力。
(五)職業培訓情況分析
2013年度全區職業培訓總數與上年度相比略有下降,主要指標有降有升,先抑后揚。上半年特別是第一季度培訓人數同比下降較大,第二季度起到下半年逐步回升,全年全區職業培訓34.76萬人次,比上年38.61萬人次減少9.97%,其中就業技能培訓26.39萬人次,同比減少19.48%,但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同比增加61.84%達到4.03萬人次、創業培訓同比增加25.61%達到4.21萬人次。
職業培訓總數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占培訓數量較大的就業技能培訓人數減少,而就業技能培訓中減少較多的是: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本年度培訓3.23萬人次,比上年減少13.87%;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本年度培訓18.66萬人次,比上年減少4.92%;城鄉未繼續升學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本年度培訓1.3萬人次,比上年減少39.09%。
2013年度創業培訓人數繼續創新高。創業培訓發展良好的原因:一是各級政府對創業培訓工作十分重視,繼續加大創業培訓的扶持力度,積極開展創業培訓宣傳,鼓勵勞動者特別是大學生積極創業,激發創業熱情,營造了良好的創業培訓氛圍;二是各定點創業培訓機構都積極組織創業培訓班,把創業培訓辦到各高校、城區(縣),開班期數不斷增多,效果明顯;三是國家今年調整了政策,把對高校畢業生創業培訓由畢業年度改為畢業學年的學生,方便組織開展培訓;四是自治區本級定點培訓機構今年也開展了創業培訓,共培訓了0.98萬人次。
三、2014年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不容樂觀。2014年廣西高校畢業生預計將達到18.50萬人,比去年增加約0.70萬人,再創新高。而社會總需求的就業崗位卻沒有明顯增多,畢業生期望值與用人單位需求之間仍然有不匹配的地方,加上學校、學生、用人單位之間在用工標準和需求方面還存在交流不暢現象。2014年將是更難就業年。
(二)勞動力結構性矛盾突出。一些傳統行業出現較多失業人員,而一些新興的產業、行業和技術職業需要的素質較高的人員又供不應求,勞動者的職業能力和素質亟待提高。
(三)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壓力大。大齡就業困難人員普遍存在等、靠思想,過于依賴政府扶持,享受公益性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期滿后,難以重新自主就業。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的推進,新出現的下崗失業人員增多,就業壓力將進一步加大。同時,區外務工返鄉農民工呈增長趨勢,一部分重新進城務工,也加大城鎮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壓力。
四、對策建議
(一)提高公共就業服務管理信息化水平。以開展就業實名登記工作為抓手,提高全區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網絡覆蓋率,加強全區統一的廣西勞動就業管理信息系統應用,大力推進全區公共就業服務管理信息化水平。
(二)積極推進就業實名登記工作。以就業管理信息系統為載體,以加強與學校、企事業單位的溝通為手段,切實做好就業實名制登記工作。抓好就業再就業的相關政策宣傳和落實工作,及時發布用工信息和求職信息,開展各項就業服務專項活動,為當地高校畢業生、農民工提供政策咨詢和職業介紹,為重點幫扶對象提供優質的就業服務和就業平臺。
(三)進一步完善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加強就業前培訓、在職職工培訓以及進城就業農村勞動者技能培訓等技能培訓工作。根據企業用工需求,充分整合培訓資源,有針對性地開展技能培訓,幫助企業進一步提高勞動者的職業技能,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四)努力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采取積極措施促進就業。加強就業政策的宣傳,加大人力資源市場缺工收集力度和發布用工信息量,為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提供更多的擇業機會。加強區域勞務合作,與外省勞務輸入地搞好對接,為農民工外出務工開辟新的渠道。抓好勞務輸出的同時,注重引導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就近就地轉移就業或者區內跨縣轉移就業。
(五)促進效能建設年活動,加強作風建設,抓好窗口服務質量。繼續加強學習,把效能建設活動堅持下去,加強工作作風,切實提高服務質量,對存在的問題認真反思、整改,確保能夠更好更快的服務群眾。同時抓好窗口服務質量,改善服務條件,提高服務能力;繼續加強干部職工的業務學習,準確把握政策精神,貫徹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