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劍飛
《南方都市報》刊載了《妻子遭聯防隊員毒打強奸 丈夫躲隔壁“忍辱”一小時》后,更多的媒體蜂擁到這個可憐的家庭,四家帶有不同臺標的話筒對著受害人,可憐的女人用被子蒙住了臉。為什么我們對隱私如此追捧,我們是在傳播新聞,還是在傳播傷害?“社會責任”四個字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經常被提起,又很難被實踐。
一、網絡時代呼喚主流媒體的道德責任
媒體的社會責任大致包含兩大方面,即媒體的政治責任和道德責任。
在網絡時代,媒體的道德責任顯得更為重要,踐行起來也更為艱難。
第一,道德責任是新聞真實的基石。道德責任就意味著媒體應該客觀報道,不渲染,不夸大,不故意聳人聽聞。可縱觀眾多新聞事件,南京“彭宇案”,上海機場留學生刺母案,都成為了“羅生門”。事件的當事者各執一詞,媒體報道甚至出現了矛盾對立的事實。一方面,事件本身就很復雜;另一方面,媒體在“猛料”面前是否也“失態”了呢?如果沒有道德責任的支撐,這些新聞可能就會成為當事人的“一家之言”。
第二,道德責任讓新聞回歸人性。這個時代有著太多違背常理的事情,比如“小悅悅死亡”事件,比如“八毛門”的醫療糾紛。救死扶傷、樂于助人這些美德似乎都淡漠了。這些新聞違背常理,違背人們心中美好的愿望,但卻并不一定違背人性。道德責任就是需要每一個記者、編輯想想,如果我在現場,我會是路人,還是施救者。如果我是患兒的父親,我會相信十萬元的手術,還是八毛錢的開塞露。如果沒有對人性的基本認知,媒體就會成為道德的批判場,從而使道德也變得面目可憎起來。
第三,道德責任讓新聞回歸本真。脫離道德責任,新聞就像復仇的惡魔,瘋狂地沖向社會,在人心上打出一個個槍洞。
二、認清網絡輿情特點,堅守道德責任
第一,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也應該與時俱進,體現出新的內容。網絡輿情特點:快速性、道德高尚性、沖突性。情緒性。同時,也要堅守道德責任:首先,就是保障公眾知情權。近幾年,我國公共危機事件呈高發態勢,在一些事件中,由于地方政府采取“鴕鳥政策”,信息披露遲緩或對事件真相遮遮掩掩,不能滿足公眾的需要。在危機事件中,主流媒體應牢牢把握主動權,快速、及時、準確、客觀傳播信息。在把握導向、引導輿論的同時,也增強了自身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進而提高了公信力和影響力。
第二,形成輿論監督責任。主流媒體要發揮好輿論監督的作用,減少或緩解社會矛盾,首先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輿論監督的重要性。輿論監督不是單純挑毛病,而是黨和政府在新形勢下應對國內外復雜形勢,提高執政能力的需要,是監督檢查制度的延伸,是改進執政作風、滿足群眾訴求、解決具體問題、切實推動工作的具體手段,更是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體現。
第三,履行輿論校正責任。近年來,隨著網絡、手機等新興媒體的快速發展,網絡輿論愈發顯示出獨特的作用,一些敏感問題及突發事件在被網民炒作后,往往成為一種聲勢。此時,主流媒體應該以科學理性、嚴肅求真的態度,分析事件原因,疏導公眾情緒,澄清事件真相。
最后,就是幫助社會減壓。由于公共危機事件往往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對社會生產、生活帶來極大的震蕩和破壞,對公眾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因此,主流媒體應及時配合政府,通過輿論宣傳及對事件的全面解讀,使受眾的不良心理傾向得到緩和、釋放。
媒體人并不生活在真空中,這份工作也不再是什么“無冕之王”,我們有著同樣的困惑,也和公眾一樣面臨著道德困境,這并不是媒體的懦弱,而正是媒體的新生。體察民情,并不是挽起褲腳跟老百姓聊幾句天,也不是做一天別人的工作,而是切身體會到他們的焦慮,從而理解他們的無奈,理解改革的漸進。
(作者單位:沈陽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