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旭
任何精神產品的產生必然跟它所對應的物質生活相吻合。在以前,社會公眾對電視所見不多,對電視新聞的要求就是簡單和準確,對新聞報道技巧和外在包裝沒有太高的要求。新聞報道的內容也根據當時的需要,一律是正面宣傳,高高在上。隨著省級電視臺的集體上星,地方電視臺頻道的不斷增加,媒體間的競爭達到白熱化,各級電視臺都使出了渾身解數,平民化視角成了各種傳媒新聞報道創新的突破口。
可以說,市場化競爭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傳媒對新聞視角的自覺,使得媒介從群眾的話語權切入,增強貼近性,運用平民化視角,把話語權交給受眾,民生新聞以其特有的親和力和平民化的表達方式贏得了大眾的青睞,細化了電視媒體關于探求“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新聞報道。
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的優勢
眾所周知,地方電視臺的優勢就是“船小好掉頭”。其節目操作的快捷性以及觀眾近距離參與的便利性也讓中央臺、省臺望塵莫及。利用地方優勢,將欄目細化,創辦多品種、針對各個年齡層次又富于地域特色的節目,節目靈活多變,隨時改版重組,以最快速度適應百姓不斷變化的欣賞口味。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平民化的時代,平民化的生活方式已經滲透到了社會各個領域,人們不再對英雄頂禮膜拜,而是發現生活里更多的是柴米油鹽、家長里短。作為宣傳途徑的新聞節目自然把目光對準了平民生活,熱衷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新聞節目主持人也成為了百姓的代言人,真正走進百姓,走進百姓的喜怒哀樂,把話筒真正交到百姓手里,讓百姓說自己要說的話,說自己想說的話。用平民的視角去觀察社會思考問題,展現百姓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這是時代的必然要求和選擇。
民生新聞的報道還注重多方位關注,可以是瑣碎小事、鄰里糾紛,也可以是具有前瞻性的政策引導。從民生角度解讀國家政策法規,將黨政新聞民生化、通俗化、趣味化,從小民生中看到大民生,從小動向中看到大思路。
民生新聞在電視新聞中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民生新聞做好了,可以充分吸引觀眾,提高電視節目的收視率。
地方電視臺民生新聞倡導人文關懷
近幾年來,人文關懷成為各個領域里研究的熱點問題,在電視新聞領域里倡導人文關懷已經成為眾多電視人的共識。電視新聞人文關懷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在地方民生新聞報道中,就是對本城市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
倡導人文精神,彰顯人文關懷是電視傳播中應該貫穿始終的理念,這樣地方新聞媒體才能贏得觀眾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形成良好的社會聲望,產生巨大的公信力。浮華的世界之中,主宰生活的不是驚天地泣鬼神的那些人和事,而是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所蘊藏著的人的高貴、人的尊嚴、人的力量的精神品格。所以,人文關懷就體現在新聞的平民化。
除了題材、角度,電視新聞的平民化體現在文字稿件的寫作和后期圖像編輯等方面。從解說詞來說,怎樣將解說詞寫得通俗易懂就是一種技巧。稿件中涉及的一些技術性的專用名詞,也應寫成百姓通俗易懂的語言,使人一聽就知道,一看就明白。切忌使用那些生僻的專業術語,讓人不知他說的到底是什么。
在使用同期聲采訪以及編排新聞節目時,也應不斷加強平民化報道。例如:同期聲是用官話還是百姓語言,記者采訪提問的問題是表面文章,還是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的問題,這些都需要引起重視。民生類新聞節目的主持人,在形象上應更貼近老百姓,使受眾沒有距離感,就像是鄰居朋友在說事,產生親切感。
而且,現在很多的民生新聞節目將話語權交給了普通觀眾,話語權與社會人的言論自由不同,是一種支配力量,而非平等的利益享用,是通過媒體發出的團體或個人的聲音。今天的民生新聞卻可以將話筒交給普通百姓,新聞已不單是講述老百姓的故事,而且還由老百姓自己來講述。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電視新聞的平民化是一種風潮,也是必然的趨勢,這是由電視業的發展狀況及競爭格局決定的。它在新聞內容上的開疆闊土和在新聞播報方式上的花樣翻新,對電視新聞事業的發展已經產生了積極的效果。
(作者單位:阜新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