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婷
(許昌學院體育學院,河南 許昌 461000)
“馬太效應”源于宗教故事,最初由美國科學社會學家針對科學共同體在經費和科學榮譽分配時出現的現象而提出來的。[1]它是人類社會自生自發的,以“損不足、奉有余”為基本原則的、以正反饋方式運行的一種普遍的資源利益調節機制。[2]易產生“強者恒強,弱者恒弱”的現象。高校自1987年國家首次試點試招高水平運動員以來已經歷幾十年的發展階段,通過中間多次的調整和擴充,開展競技體育的高校數量不斷增加,到2010年已經有234所高校具有招生資格,占到719所本科院校的三分之一。但由于政策條件等差異造成了各自的發展水平不盡相同,在高校競技體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馬太效應”現象。如何看待這一現象,最終會對高校競技體育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本文擬從正反兩面對其進行辯證的認識和反思,從中發現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發展中的問題和不足,為其提供一定的理論參考,進而進一步推動我國高校競技體育的良性建設和發展。
高校要獲得高水平運動員的招生權,組建高水平運動隊,必須經過多層嚴格的篩查和考核,其軟硬件條件必須達到一定的要求和標準。從擁有高水平運動隊高校的地域分布可以發現高校競技體育發展存在“馬太效應”,有的地區擁有高水平運動隊的高校數量明顯多于其他地區。
排在首位的當屬北京地區,《北京:2010年高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工作的通知》中表明2010年北京共有24所高校(還沒有包括兩所體育院校)具有高水平運動員招收資格,開展了田徑、射擊、游泳、賽艇、健美操、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棋牌、武術、定向、跆拳道、攀巖、棒球、壘球、橄欖球等運動項目。[3]其中清華大學是首批獲得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高校之一,到現在開設了8個可以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項目,北京大學目前是9個。經濟強省江蘇“在2005年4月,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批準全國235所普通高校具有高水平運動員的招生資格,其中江蘇省有17所高校,被批準的高校數量位居全國第二位。”[4]緊鄰江蘇的山東省在這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發展, 2006年教育部、體育總局批準其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高校只有14所,到2010年為16所。[5]山東省的本科院校共48所,招收高水平運動員的高校占總數的比例在2010年后達到其所有本科院校的三分之一。作為大都市的上海市共有15所具有試辦高水平運動隊資格的高校,共建立了17個項目的運動隊,項目有田徑、籃球、排球、擊劍、手球、乒乓球等。[6]遼寧省擁有普通高校83所,有12所高校可以開展高水平運動員的招生和培養工作,有10所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且高校數量較多的沈陽和大連兩地。[7]陜西作為教育大省到2005年有14所高校開展高水平運動隊試點工作,其中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長安大學是首批53所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學校,開展的項目有田徑、籃球、足球、排球。[8]
“西部地區普通高校(本科)179所,具有高水平運動隊招生資格的學校47所,占比例26.3 %;貴州省普通高校(本科)17所,具有高水平運動隊招生資格的學校1所,占比例0.06 %。”[9]貴州省能夠招收和培養高水平運動員的高校數量遠遠落后與上述幾個經濟或教育發達地區。
我國高校根據其綜合實力和國家發展的需要分成了不同的層次,有“985”、“211”、部委重點建設高校,還有省市屬高校。“截至2010年4月20日,全國共計普通高校2 031所,其中本科792所,專科1 239所(不含軍事院校)。招收高水平運動隊的普通高校(本科)234所,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普通高校占全國普通高校總數的11.52 %,占本科院校總數的29.55 %,其中,21l工程高校有95所,占總數(115所)的82.6l %;985工程有43所,占總數(44所)的97.73 %。根據高校的主管單位,部委所屬高校為77所,占總數(108所)的71.3 %;省屬高校為157所,占總數(1 923所)的8.16 %。”[10]從這些數據中可以看出重點院校是開展競技體育的主體,一般院校只是起到點綴陪襯作用。
田徑運動項目在我國高校開展較為普及。以第11、12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成績為例,其中位列甲組獎牌總數前10位的高校分別見表1、表2,從表中給出的數據可以發現這兩屆前10名的高校重復率較高,其中天津師范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大學、北京體育大學、內蒙古科技大學、山東大學兩屆都是獎牌前10位之內。他們多是國家重點高校,有的是“985”、“211”重點建設大學;學校所處的地域為北京、天津、上海、江蘇、山東、廣東等地區,其中多數所在地域為我國經濟發達地區。第11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進入前8的高校所在省份的大學共有155所,但如山西、安徽、貴州、云南、青海、寧夏等省份雖然有高水平田徑招生資格但沒有一名運動員進入前8,有男運動員進入前8的大學有65所,北京市占據榜首有11所大學進入前8,其次是江蘇省有5所。有女運動員進前8的大學有48所,北京再居榜首,陜西有5所高校居第二。[11]
目前在我國現實情況下,不可能對所有的高校提供同樣的資金和政策,各高校的發展水平和能力也不相同。國外高校在這方面有成功經驗,但國內高校和其相比無論是在體制上還是管理方式上都是不同的,這就使得不能完全照搬國外,那高校競技體育應當如何發展呢?可以通過這些高校的嘗試性發展,為高校體育發展探索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全新高校競技體育發展道路。積極的正面作用如下:
第一,改革先鋒作用。中國是一個處在不斷快速變化和發展的國家,高等院校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如此。競技體育進入高等院校到底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這一直是個焦點問題。好像中國搞特區建設一樣,可以在有意愿和條件較好的高校進行授權,鼓勵和允許它們發展競技體育,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建立高水平運動隊。擁有高水平運動隊的學校相對來說師資配備、硬件設施、學習環境的投入要大于其他院校,通過研究可以看出開展高水平運動較好的高校多為經濟發達的重點高校,它們無論在師資水平還是資金方面都是其他高校無法相比的,因此相對來說它們抗風險和抗壓的能力就較強一些,可以培養出高水平的合格的全面人才。

表1 第11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甲組獎牌前10名統計表

表2 第12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甲組獎牌前10名統計表
第二,榜樣引領作用。“棘輪效應”是指一旦獲得榮譽、聲望和地位,獲得者就很難再回到原點,這些將伴隨他一生,同時也成為了他向更高層次發展和前進的壓力和動力,是他向上發展的新平臺。擁有高水平運動隊的高校、擁有良好傳統的高水平運動隊、培養出優秀學生運動員的教練員、取得優秀運動成績的學生運動員,在他們身上這種效應就會產生作用,這促使他們要不斷的努力,克服一切困難,在原有成績的基礎上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這同時也促使其他以前成績比他們差的學校、運動隊、教練員、運動員以他們為榜樣、為目標去努力訓練以期超越,無形中起到榜樣和引領的作用。總體上提高了高校競技體育的運動水平,使高校競技體育處于一個良性循環的發展過程。
第三,優勢累積作用。在先前取得優異成績的基礎上,有利于競技體育獲得所在高校在財力和物力以及政策上的進一步支持,為所在學校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校園環境和廣闊空間;有利于培養高水平運動隊的整體榮譽感和使命感,通過對整個隊伍這種無形的教育,使得整個運動隊始終處于一種自信的狀態并保持高昂的斗志;有利于教練員隊伍的優化和穩定,通過成績的優劣來考察教練員的執教能力和水平,最終帶隊成績差的自然會退出教練員隊伍,優秀的則得以保留下來,使教練員班子處于動態的向上的發展趨勢;有利于吸引更多有發展潛力和天賦的運動員加入,好成績的取得不是單靠運動員自身就可以獲得的,更要靠教練員訓練水平、執教能力、訓練條件等軟硬件設施,潛在的優秀運動苗子看重的正是這些,而這一切已經在先前取得優異運動成績的運動前輩身上得到了驗證。通過以上幾個方面優勢的累積,使得各種資源更容易獲得,優秀運動人才更容易集中,最終就形成了強大的不可抗拒的絕對優勢。
高校發展競技體育產生“馬太效應”除了具有積極作用外,如果處理不當還會產生消極的負面影響。
第一,不利于我國體育的整體發展。高校競技體育是我國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發展的重要一環。在國外尤其是美國,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高水平運動隊,他們為職業體育和國家體育事業輸送了大批優秀運動人才,其中優秀的大學生運動員不但是學校的明星,也是國家和社會的明星,如畢業于哈佛大學的林書豪。
第二,不利于我國高校體育的發展。以CUBA發展為例,作為一項在高校體育開展比較好的深受廣大大學生喜愛的體育運動,如果每年只有那么幾所高校參與其中,其他高校只是做看客,試想一下它在高校的發展最終能走到哪一步,最后只能是幾家大學的自娛自樂,這一賽事也將走入死胡同。
第三,不利于高校自身的發展。高水平運動員是代表所在高校參加各級各類比賽,他所獲得的成績就是所代表高校的成績,因此這就牽涉到比賽的成績排名次序問題,兩相比較排名靠前的高校會得到大家更多的認可和褒獎。成績落敗的高校在名譽上和士氣上多少會受到影響,很難為自身校園文化貢獻永爭高峰、奮發向上的競技體育文化氛圍。
第四,不利于低水平運動員的發展。競技體育是以取勝為終極目標的,就是要分出個輸贏。取得優異成績的優秀運動員可以獲得好的資源,可以繼續學習深造讀碩士、博士,甚至可以進入職業體育領域獲取更多的物質和精神回報。但這些無形中搶占了低水平運動員的資源,對低水平運動員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高校開展競技體育是教育與體育結合的產物,應是雙贏的結局,它既為高校教育提供了嶄新的天地,也為競技體育指明了發展的新方向。高校競技體育發展中出現的“馬太效應”有其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有消極的影響,這不僅對高校本身聲譽等方面有副面影響,也對競技體育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對“馬太效應”的現象要采取辯證的認識,發揚其積極性克服其消極性,促使高校競技體育沿著正確的道路不斷發展和前進,最終為我國教育和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1]默頓.論理論社會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
[2]樓慧心.和諧社會與“馬太效應”[J].中國行政管理,2006(2):100-104.
[3]北京教育考試院.北京:2010年高校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工作的通知[EB/OL].(2010-01-29)[2013-10-12].http://gaokao.chsi.com.cn/gkxx/ss/201001/20100129/62926195.html.
[4]儲志東,胡莉萍.江蘇省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發展現狀研究[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33(4):103-109.
[5]黃貞奎,李巖.山東省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項目布局的狀況及發展研究[J].懷化學院學報,2011,30(11):59-62.
[6]張冬.上海市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發展調查[J].體育文化導刊, 2010(6):74-76.
[7]張立雙.遼寧省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現狀分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1,27(2):65-67.
[8]聶鍇.陜西省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的現狀與發展研究[J].陜西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8(1):175-180.
[9]余兵,齊艷,江濤.貴州高校申報建設高水平運動隊的現狀分析[J].安順學院學報,2011,13(4) :71-73.
[10]王家力.高校辦高水平運動隊現狀分析[J].體育文化導刊,2011(9):98-101.
[11]向軍.中國大學生田徑競技實力分析與現狀反思[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27(3):9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