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霞,任海燕
(內蒙古醫科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9)
基礎護理學是護理專業一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實踐性很強。本研究將從橫向和縱向兩方面,即橫向根據患者就醫的流程設置,縱向依據護士職業成長規律,重構、重新序化教學內容,對基礎護理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按照“工作過程”進行整合[1],旨在使護生進入臨床后能盡快熟悉、適應醫院環境,順利實現護士的角色轉化,同時在教學中模擬臨床真實情境,評價護生在護理工作中是否熟悉一般患者常規護理操作,對于危重患者能否做到冷靜思考、沉著應對,提高護生的評判性思維能力和臨床決策能力,具體研究如下。
選取內蒙古醫科大學護理學院2010級在校全日制普通護理本科生92人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實驗組(46人)和對照組(46人)。兩組護生的入學成績、課程安排、帶課教師等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課程改革方法(1)課程標準的制訂:在充分進行市場調研的基礎上,堅持面向市場、依托行業、服務社會、就業導向的現代職業教育理念進行課程設計。(2)課程內容的開發:對基礎護理學課程內容進行科學整合,按照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就診流程進行課程設計,構建了4個模塊和17個教學情境,見圖1。(3)教學方案設計:實驗組按照評估→計劃→實施→評價的護理程序組織教學。授課前,把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授課計劃提前給護生,同時對護生進行相應講解,讓護生在未接觸教材前先有思想上的認識,同時避免護生在學習過程中有內容雜亂的感覺;在授課時,實驗組按照每個教學情境組織教學,用一個綜合實驗把教學內容串聯在一起,對照組針對每項操作組織教學,更多的是進行驗證性實驗。
圖1 就診流程設計
1.2.2 教學方法實施 兩組任課教師和所使用的教材相同,對照組和實驗組均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方法,包括案例教學、情景教學、角色扮演以及小組討論等。
1.2.3 評價方法(1)成績比較:階段實習結束后,由4名專職教師負責對護生進行理論考試,兩組采用相同難度的試卷考核,并統一標準,60分及以上為及格,最后將總評成績進行比較。實驗成績85分及以上為合格,將兩組護生實驗操作成績進行比較。在實驗評分標準中,制訂了溝通能力評價表,內容包括操作前解釋、操作中說明和操作后囑咐等內容,總分值為20分。在教學結束后,對兩組護生在操作中的溝通狀況進行評價。(2)調查問卷:對34名臨床帶教教師發放調查問卷,對兩組護生適應臨床的情況進行評價。
1.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進行t 檢驗,檢驗水準α=0.05。
表1 兩組護生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生考核成績比較(±s,分)
項目 對照組 實驗組 t P理論成績實驗成績68.76±11.24 89.62±6.23 71.78±7.85 93.00±5.30-1.98-2.10 0.049 0.037
表2 兩組護生溝通成績比較(±s,分)
表2 兩組護生溝通成績比較(±s,分)
?
表3 兩組護生適應臨床情況比較[n(%),人]
“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整合是以患者從入院—住院—出院的就診過程對基礎護理學課程內容進行改革,在教學方法上,采用了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角色扮演法、小組討論法以及目標教學法;在教學內容方面,按照教學情境組織教學,此種改革使護生能真實地感受臨床工作。
溝通能力是護士核心能力之一,在以往的教學中,護生在操作時機械地模仿教師,語言表達能力低,交流時表情呆板等[2],無法適應在臨床工作中與患者的溝通,影響了護理質量和效果。
綜合性實驗中大量采用了案例教學法、情景教學法,就是根據臨床真實的案例,通過設置不同的情境,讓護生在模擬病房中想像真實環境,表演某些真實的行為。在具體練習中,要求護生從開始與“患者”接觸交談到操作中的每一個步驟,都要圍繞“患者”的實際需求,訓練護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及溝通技巧,提高護生的人為素養,使其體會不同的言行會給患者帶來不同的感受,從而關心和同情患者。經過反復練習,護生改變了以往背書式的操作解釋,在給患者進行操作解釋時自然、大方、有條理、語言流暢,還能根據不同的病例有針對性地解釋,護生眼神中也流露出對患者的關愛之情,實驗組溝通成績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
在兩周的臨床階段實習中,護生跟隨臨床護士或臨床帶教教師為患者提供護理服務,增強了護生的溝通能力,臨床帶教教師對護生在臨床實踐中的評價較高,且實驗組優于對照組(P<0.05)。調查顯示,護生能夠主動跟患者及其家屬溝通,對他們進行健康教育以及在操作前、中、后進行解釋,能夠清晰、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建議以及意見,對于不明白的問題能主動向教師請教,護生的交往意識、溝通技巧、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情景教學法,使護生能在模擬臨床的環境中進行操作練習,最大限度地貼近臨床,能夠讓護生切身感受臨床真實情景,實現與臨床零距離接觸[3]。同時,護生在進入臨床后能夠很快適應臨床環境,消除護生初次進入臨床時產生的茫然感。
進行課程整合后,在護生結束臨床實習后,通過對帶教教師的調查發現,護生在臨床實習過程中,能夠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跟科室的帶教教師、醫生、患者及其家屬相處融洽,能夠自覺遵守醫院的規章制度,有意識地避免護患糾紛的發生,進行操作時嚴格執行查對制度等,且實驗組護生表現優于對照組(P<0.05)。
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著護生的學習效果,關系著教學質量的高低。作為一名合格的護理教師,不僅要學好相關專業知識,還要學好社會學、心理學以及相關法律等知識[4]。在進行課程整合中,教師要有最前沿的知識、最新的護理觀念,要不斷擴充護理專業知識,學習各種新的教學方法。開課前,與班級輔導員取得聯系,熟悉每位護生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并通過建立班級反饋小組,以定期座談的方式尋找授課過程中的不足,及時改進。
通過課程整合,護生理論成績和實驗操作成績有所提高,評判性思維能力也有所提高,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學會了如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臨床決策能力。同時,在臨床實踐中,護生能很好地適應醫院環境,能夠以一位合格護士的標準約束自己。
[1]田芬霞,曹迎鳳,陳巧力,等.基于工作過程的高職護理專業基礎護理技術課程改革[J]. 護理學雜志,2010,25(6):63-64.
[2]張小曼.在護理學基礎實踐教學中培養護生的人際溝通能力[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1):71,80.
[3]高薇,侍杏華.高職高專臨床護理課程師資隊伍模式探討[J].中華護理教育,2008,5(6):2.
[4]樊桂蓮,梁爽,張梅,等. 新形勢下護生實習中期發生護理差錯原因分析及對策[J]. 護理實踐與研究,2008,5(10):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