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海 張培偉 陸 華 蔡 進 朱廣宇 晏井利 曾宇喬 張亞梅
(1東南大學 材料學院;2東南大學 土木學院;3東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4東南大學 化工學院;5東南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89)
國內外大學本科教育之比較
——以東南大學和里海大學為例
張旭海1張培偉2陸 華3蔡 進4朱廣宇5晏井利1曾宇喬1張亞梅1
(1東南大學 材料學院;2東南大學 土木學院;3東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4東南大學 化工學院;5東南大學 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1189)
大學本科工科教育對于中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東南大學和里海大學為例,從知識傳授思維、授課內容、時間分配及其與作業的關系,以及學生學習行為等幾方面,比較了國內外大學教育的若干差異。
本科生 國內外教育 思維 時間分配 學習行為
目前,世界各國都將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手段。中國在十八大會議上也提出了與此密切相關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會議認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而大學生是未來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主力軍。據2013年統計[2],我國當年高校本科畢業生近700萬。因此,建立新型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也成為我國大學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在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所以學習和借鑒其培養創新人才的成功經驗,有利于促進我國本科教育改革的順利實施。對中外本科教育模式的對比和探討已是國內教育工作者關心的熱點問題[3-7]。
2013年,筆者有幸赴著名的美國里海大學訪問學習。通過短期實踐學習,對里海大學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及教學方法有了全面了解。里海大學(Lehigh University,后文簡寫為LU)是美國一所一流的私立研究型大學,與芝加哥大學、西北大學、杜克大學和塔夫斯大學齊名,被稱為隱藏常春藤高校(Hidden Ivies)。該校以工科為重點,其工程學在全世界素享盛譽。而東南大學(Southeast University,后文簡寫為SEU)作為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綜合性大學,其工科在中國有相當的影響力。因此,兩所學校具有許多類似之處。筆者以自身親身觀察為基礎,就里海大學和東南大學兩所學校的教學方法、課堂內容、課后作業、評價體系及學生課前和課后表現等幾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國內外大學教學思想及方式的若干差異,以期為中國本科教育改革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東南大學和里海大學教授知識的思路和方式明顯不同。東南大學主要側重于知識的傳授,知識點往往首先從理論的角度闡述,再進行舉例(包括實踐的應用舉例)強化知識點的掌握。這體現了一種抽象到具體的思維方式。而里海大學的課程主要側重于工程實踐應用,因此對知識的傳授不是從抽象理論這一角度展開,相反,往往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對某一知識點詳細描述,最終從實踐應用歸納總結出抽象的概念。以講解做功和能量的關系為例。如圖1,東南大學老師對做功和能量的表達(W12)往往是物體前后動能之差(T2-T1),這實際上是功的一種定義式表達。而里海大學教師描述這一問題則從另一角度進行,即從時間順序和前后因果關系描述。如圖2所示,一個物體原先具有一定動能T1,經過力F做功W12后,其動能變為T2,因此初始動能T1與功W12之和等于動能T2。這種描述更易于理解,也更加貼近實際應用。

圖1 功與能量關系(SEU授課思路)

圖2 功與能量關系(里海授課思路)
此外,兩個學校教學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圖示教學法的應用就是其中一例。圖示法由于直觀,包含信息量大而在國內外教學中被廣泛采用。東南大學的教師教授傾向于將知識點濃縮在一張圖中,而里海大學則往往分幾張簡易圖描述。在描述牛頓第二運動原理時(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力等于物體質量與該作用力導致的加速度的乘積),東南大學教師一般傾向于先將力和加速度同時分解成X和Y軸兩個方向的矢量,然后用兩個公式表達,即X軸方向力的和等于物體質量與X軸上加速度的乘積,Y軸方向力的和等于物體質量與Y軸上加速度的乘積。這種表達方式將信息整合在一張圖中,并將力與加速的關系通過兩個等式表達出來,雖然信息點濃縮在一張圖(圖3),但缺乏直觀性,沒有老師的講解,學生不易理解。里海大學老師的圖示相對更加直觀,如圖4所示,老師首先將力分解到X軸和Y軸方向,然后將加速度沿著分力的方向進行分解分解,更好地體現出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力與該作用力導致的加速度間的位相關系。學生通過比較兩圖之間的關系,可以自己推導出來F=ma,這種自行推導出的結論更易被學生掌握。

圖3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SEU授課思路)

圖4 牛頓第二運動定律(里海授課思路)
里海大學對授課內容、課堂作業、課后作業以其時間分配的關系處理方法和東南大學也存在一些顯著差別。在東南大學(如圖5,上),一般課堂內容主要是基本概念的講解,其次是例題的講解,通過例題講解強化對基本概念的掌握。隨后布置課后作業交由學生完成,學生參照課上例題的解題思路完成作業。第二次課老師在學生提交作業后開始新的課程講解,而在第三次課上再通過批改情況講解第一次課留的作業。里海大學則更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連續性(如圖5,下)。在課堂上基本是基本概念的導出和講解,例題很少涉及,這導致學生完成作業時沒有現成直接的解題方法,這促使學生想盡各種方法自行解決問題。在第二次課程中,老師直接討論課堂作業,經過自身摸索學習的學生會向老師提出很多問題,老師和學生通過討論這些問題,強化前期課程所學知識,而學生通過這種“自己尋找答案”的教學培養調動自身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此外,里海大學的課程教學中的小測驗非常多,一般幾節課甚至一兩次課中就有一個課堂測驗,這種測驗成績占總成績的很大比例,可以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都有一種緊迫感,避免了國內常見的“平時不學,期末拼三郎”的不良現象。

圖5 授課內容及課后作業
東南大學和里海大學對教學內容及作業的時間安排如圖6所示。東南大學的大部分時間用于基本知識講解和例題應用,少部分時間用于家庭作業講解;而里海大學課程里,基本知識講解時間約為總時間的1/3,而作業討論也將盡1/3,小測驗及其講解討論各占1/4。可見課堂上學生很大部分時間主要用于討論學習,更多的自主學習在課后,過程考核不時在課程中出現。這種課程教學對學生提出了很高要求,但有效地促進學生自主性、開放性和創新性學習。

圖6 課堂內容及時間分配
如圖7,目前東南大學考試型課程的評價體系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平時成績、期中和期末成績。平時成績一般占總成績的10%,期中成績占總成績的20%,期末成績占總成績的70%。由于許多課程沒有期中考核,大部分成績主要由期末成績(90%)決定。期末考試成績比重如此之高,導致學生過于重視期末考試而忽視前期學習過程,“前輕松學習,后期拼命學”這種思想普遍存在。里海大學考核體系則將成績比重均勻分配到平時,施行“過程考核”策略。除了10%的平時表現,每日測試成績和周測試成績可分別達到20%和45%,而期末成績只占35%。這意味著如果學生平時沒有努力學習,則依靠最后期末考試是不能通過該課程考核的。此外,里海課程也強調團隊合作,約有10%成績來自團隊項目。

圖7 考核內容及比重分配(SEUvs.里海)
前面三部分主要比較了兩校的教學差異,相關內容是由教師和學校決定的。然而,學生的學習行為對教學效果也有重要影響。這里簡要對學生課前和課后的行為差異進行分析。在課堂上,里海大學學生總體上相對東南大學學生要活躍得多,一方面,里海學生在課上提問比較頻繁,有些提問甚至在老師教授課程過程中直接提出,另一方面,在討論環節,和老師之間的互動積極主動;而東大學生更注重紀律性,上課時更傾向傾聽老師授課。這種行為差異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如東西文化的差異,西方更強調個人主義,而東方更強調集體主義;西方教育體系在小學就鼓勵自由提問,而東方更注重老師的權威性;不可否認大學教學模式不同也可能對學生行為產生影響,由于里海大學課程更強調“自身探索式”學習及“過程”評價,因此,學生通過自身探索后自然會產生更多疑問,學習過程不間斷的壓力也迫使他們更急于獲得疑問的答案。
課后學生的學習行為也存在較大差異。里海大學學生更傾向課后相互討論,而東南大學學生更傾向于獨自學習。這種差異和傳統教學培養理念有關,雖然西方提倡個人主義,但是教育體系中也大力提倡Teamwork,眾多課程中的團隊項目使學生習慣于相互合作。然而團隊合作的理念在中國教育體系中還處于深入和發展過程中。
綜上所述,東南大學和里海大學的本科教育在若干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也是東西方高等教育機構之間的差異。差異的原因在于教師教學方式、學校管理制度及學生學習習慣等方面,更深入的原因來源于雙方教學理念和模式甚至文化背景的差異。中國已成為重要的科技人員培養地,因此中國教學質量不僅對中國的發展,甚至對世界經濟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因此,認真分析中西方教學差異,吸取國外先進教學理念和模式,有利于為我國高等教育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1]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 htm.
[2]http://career.eol.cn/kuai_xun_4343/20130129/t2013012 9_898345.shtml.
[3]蘭惠敏.中外小學教育本科專業課程設置的比較與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4(2):47-51.
[4]許弘,仇軍.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專業(本科)設置的回顧與展望[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3(1):61-64.
[5]茆雅鳳.高校本科教育模式的中外對比及改革探討[J].文教資料,2012(28):93-94.
[6]陳雪鈞.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國際比較與啟示[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1,24(2):128-131.
[7]張輝,吳松強.美日歐創新人才培養研究綜述[J].亞太經濟,2010,(2):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