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燕 張 力 盧集富
(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廣東 廣州 511325)
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實踐研究
黃小燕 張 力 盧集富
(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廣東 廣州 511325)
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有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通過加強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科學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采取創新創業項目科研訓練等有效措施,對大學生實踐與創新能力、業務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文就作者所屬廣州某高校重視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與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進行了深層次的實踐研究,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 實踐研究
1.1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
1.1 .1 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由“精英”走向“大眾”。
從1999年起,我國連續擴大招生規模,使高等教育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據有關統計,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115萬,2002年為145萬,2003年達到212萬,2004年是250萬,4年增加了140萬。2005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338萬;2006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413萬;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495萬;2008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559萬;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11萬;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達631萬;2011年高校大學畢業生人數達660萬;2012年高校大學畢業生人數達680萬;2013年高校大學畢業生人數達699萬。

1.1 .2 大學生就業市場進一步由“賣方”走向“買方”。
當高等教育處在“精英教育”階段時,高等學校畢業生供給小于社會需求,是畢業生的“賣方市場”。隨著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大學畢業生數量急劇增加,大學畢業生供給緊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大學畢業生與社會需求之間的關系由“供不應求”轉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學生就業基本趨于市場化,價格機制在就業市場發揮的調節作用越來越大。大學生就業工作由過去的“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
1.1 .3 畢業生能力素質與用人單位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大學生剛走出校門,因為沒有長時間參與社會實踐,缺少經驗,不了解市場,短期內難以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而企業在招聘時往往希望招進來的大學畢業生能吃苦耐勞,學習能力、業務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等綜合能力強,具有一定的工作經驗,立即能上崗并且能夠給企業帶來效益的人才。
1.2 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能力,校外實踐教學環節必不可少。
為了走出大學生就業難、企業難以招到綜合能力強的人才這一怪圈,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主動適應市場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提高大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本文就筆者所屬廣州某高校加強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科學構建人才培養方案,提高大學生綜合能力取得的成效進行實踐研究。
教育部于2012年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要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高校實踐育人工作;要切實改變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觀念,注重學思結合,注重知行統一,注重因材施教,形成實踐育人合理,著力構建長效機制,要著力加強實踐育人隊伍建設;積極發揮學生主動性;加強實踐育人基地建設;加強考核管理;加強研究交流。
經驗告訴我們,要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具有較強的獨立工作能力、協作能力、社交能力、創新能力這樣規格的綜合能力強的現代人才,僅僅停留在單純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是遠遠不夠的。筆者所屬高校充分認識到這點,并采取了各種行之有效的措施。
2.1 強化、鞏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
在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中,本著“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充分利用學校科技、人才、文化、信息等資源優勢,促進我校與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共同發展。
從2006年開始重視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采取政策鼓勵、責任到人、發揮全校師生力量聯系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強化基地建設力度并在教師年度考核中給予體現和獎勵。經過努力,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數量上,2006年全校只有23家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發展到2014年全校擁有245家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的驕人成績;質量上,從2006年只有幾家規模小的私人企業發展到2014年具有116家知名品牌企業,如:廣州工程建設監理有限公司、深圳中海建設監理有限公司等。接納學生人數上,雖然筆者所屬高校校外分散教學采取的方式分兩種,一種為學生自己找校外實習單位,學校審批,另一種即為學校推薦學生到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參加實習。從這幾年的實踐經驗分析,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安排實習人數逐年增加。具體可見下表統計。

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情況

2.2 依托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方案。
為適應市場需求,培養綜合能力強的大學生,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進行了改革。建立以綜合能力培養為主線的 “3+ 0.5+0.5”人才培養方案。即學生前三年集中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最后一年集中到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進行頂崗實習、畢業實習和畢業設計。目的在于通過相關企業實習基地的實習,使學生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相結合,鞏固消化所學知識,培養實踐操作技能,提高綜合能力。
2.3 出臺配套措施保障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的執行。
2.3 .1 加強制度建設,規范校外實踐教學的過程管理。
在“3+0.5+0.5”人才培養方案中嚴格按照實踐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制定具體的課程設計實施方案,保證課程設計的時間、試驗設備配備,由專業課教師負責指導、管理與考核。加強對實習實踐的指導與檢查。專門制定了課程設計與專業課程校外實習大綱、校外分散教學教師工作手冊(校內指導教師和校外指導教師)、校外分散教學學生實習手冊、校外實習基地管理制度等規范性實習實踐教學管理文件。校內指導教師定期輪流深入實習基地與學生校外實習企業進行巡查,對學生進行指導,解決學生實習實踐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使實習實踐能夠落到實處。
2.3 .2 加強校外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建設。
在校外實踐教學過程中,努力提高指導教師的理論與實際工作能力,每年選派中青年教師去實習企業進行工作和學習,提高專業水平和業務能力,使指導校外實踐工作的教師素質得到提高;邀請企業專家與高級管理人員參加相關專業課程、校外實踐課程教學大綱制定的工作會議,保證了教學大綱的前沿性與針對性,有利于強化校外實踐教學效果。在校外實踐教學過程中,聘請一批企業的工程師、技術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擔任校外分散教學工作的指導教師,建立起了一支專業教師和企業工程師、高級技術人員、高級管理人員相結合的實習實踐教學團隊。
2.3 深化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內容與方法的改革。
為了加強和鞏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不斷深化和拓寬基地建設內容及方法,通過擬派專職教師到實習基地駐點學習,加強交流,與基地工作人員一起學習和解決項目中遇到的難題,豐富一線經驗,提高專業水平。另外,通過產學研相結合,與基地進行項目合作,達到雙贏的效果,進一步加強校企間的互動,更好地進行合作,取得良好效果。
通過加強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構建創新人才培養方案等措施,筆者所屬高校近年來教學質量和辦學模式,學生_的綜合能力越來越得到學生、家長、企業及社會的認可。
3.1 “3+0.5+0.5”人才培養方案得到認可。
通過“3+0.5+0.5”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學生畢業前到企業實_習一年,經過一年的實習實踐,成功留下就業人數逐年增加,學生、家長、企業及社會越來越肯定這種人才培養方案。
3.2 就業率居高不下。
學校逐年就業率提高,每年穩居全省前3名,尤其是-留在-原實習單位就業人數逐年增多。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筆者-對歷屆畢業生進行了調查,從2006年加強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至今,每年留在實習單位就業人數逐年增加,問卷整理數據得出下表:

年份 參與實習人數 留在實習單位就業人數 比例2006 1537 323 21.01% 2007 1983 654 32.98% 2008 1707 768 44.99% 2009 1403 801 57.09% 2010 2266 1337 59.00% 2011 2550 1581 62.00% 2012 3179 2098 66.00% 2013 3510 2421 68.97% 2014 4062 3006 74.00%

3.3 獲得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立項。
從2012年開始每年獲得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省級立項,目前共6個項目。大學生創新創業省級立項70多項,其中獲得結題驗收優秀17項,良好33項,結題23項,得到教育廳和財政廳的政策及資金支持。
3.4 校企資源達到共享。
通過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校企資源達到共享。校企雙方通過項目合作,邀請校外教學基地專業技術人員到校開題講座,使廣大師生受益,良性循環,達到雙贏。
3.5 學生綜合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經過鍛煉,學生談吐落落大方、交際能力凸顯,實際動手能力不斷提高,得到企業一致好評。2009級張漢濤等2名學生通過到中海監理校外教學基地實習,成功留下就業,綜合能力得到認可,企業出錢送其到浙江大進行深造。
經過幾年的不懈努力,筆者所屬高校在人才培養、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和畢業生綜合能力培養方面取得較大成績,得到社會各方面的支持和認可,形成了較強的優勢和明顯的辦學特色。
本文系2012年度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本科類立項建設項目 《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深圳市中海建設監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