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靜
(廣東白云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450)
高等院校英語專業基礎英語考核方式改革探析
——以廣東白云學院為例
周靜
(廣東白云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廣州 510450)
教學與評價是英語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學離不開評價,評價是及時監控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長期以來,我國高校英語專業基礎英語的評價方式仍然以終結性評價為主,這種評價方式以期末考試成績檢測學生的學習水平和教師的教學水平,學生在評價中始終處于被動地位,其主體性沒能很好地體現出來。作者以所在的廣東白云學院為例,將形成性評價的概念引入基礎英語的評價體系中,著重培養學生的實際語言運用能力。
基礎英語 考核方式 改革 形成性評價
基礎英語,在一些高等院校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又稱為綜合英語,在英語專業的所有課程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的綜合性表現在語言知識的學習、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的訓練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上,一般周學時為6學時,每個學期6學分,共24個學分。從該課程教學任務的多樣性來看,傳統的終結性評價已不能滿足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目標的需求,針對基礎英語考核方式的改革勢在必行。
一直以來,部分院校采取的都是以平時成績為輔、期末考試成績為主的測試體系(比如筆者所在學校以往采用的就是平時成績占30%,期末成績占70%的方式)。對這種“一張考卷定乾坤”的傳統考核方式,學生抱怨頗多,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這種評價方式以考試成績評定學生的學習能力及教師的教學質量,不關心學生水平、興趣、學習風格的多樣性,簡單地對學生的成績進行排列。一旦學生成績不理想,他們的自信心就會受到打擊。
2.因末考成績所占比重較大,不少學生把希望寄托在最后的末考上,考前臨時抱佛腳,忽略了平時的學習,這樣就不能真實科學地反映學生的英語水平。
3.不利于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和樹立良好學風。
1.改革總體思路
筆者所在學校從2013年9月開始對基礎英語的考評方式進行試點改革。改革的總體思路即徹底改變傳統的期末一次性閉卷考試,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評方式,構建“全程式、多樣化、復合型”的新型專業課程考試模式。所謂“全程式”,是指在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實施多階段性的考試,避免期末臨考前的重點突擊。所謂“多樣化”,是指通過多樣化的考試形式,從不同的側面全方位地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所謂“復合型”,是指采用復合形式最后評定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成績。
2.改革基本原則
(1)以學生為主體。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以能力考核為主。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文獻資料檢索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英語聽說讀寫譯技能。
(3)考核形式多樣化。終結性評價即期末考試成績占總成績的50%,形成性評價即形式多樣的過程性考核占50%,過程性考核分為課內考核和課外考核。
3.考核內容和形式
(1)期末閉卷考試占50%,涉及課程講授的所有基本理論知識,與教材聯系緊密,主要考查學生本學期詞匯、語法的掌握情況,以及閱讀、翻譯、寫作能力。題型與大學英語四六級或者專業英語四級的考試題型相似,包括單項選擇、填空、閱讀理解、翻譯、作文等。
(2)形成性評估記錄表占50%,由四部分組成,即課堂(內)活動參與記錄(10%)、課外自主學習記錄(10%)、階段性考核(30%)和獎勵分。四個學期的基礎英語,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和學習進度,不僅安排的考核內容不同,側重點也不同,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第三部分即階段性考核上。基礎英語1的階段性考核包括:角色扮演、英文書法大賽、英語美文朗誦大賽;基礎英語2包括口語測試、外國經典電影臺詞翻譯、演講比賽;基礎英語3包括視頻片段配音、短劇表演、寫作大賽;基礎英語4包括英語演講比賽、求職面試、英語辯論賽。
下面以基礎英語1為例,詳細闡釋各模塊的具體內容和所占比例。
①課堂(內)活動記錄(10%)。主要包括課內練習(如單詞聽寫)、課堂小測驗及課堂參與教學活動的綜合表現情況。比如課前的presentation,分組討論,回答問題。
②課外自主學習記錄(10%)。主要包括對教材的預習及課后練習的完成情況、聽力、寫作、課外閱讀。一學期每生需完成5篇短文聽寫,提交相關記錄;課外閱讀3篇(包括至少一部英文原著)和原聲電影3部,提交相關Summary或讀后日記、觀后感等至少3篇。
③階段性考核(30%)。第8周語音語調測試,學生準備一篇200字左右的美文朗誦,由學生互評加教師評分;第12周角色扮演,活動以分組課堂表演的形式展開,自命主題,每組表演的時間為5分鐘,學生互評加教師評分;第16周英語書法比賽,開學初教師給學生開一堂關于英語書法的講座,要求學生臨摹字帖,練習英語書法,并在一張A4紙上設計自己的作品,在16周時上交,學生互評加教師評分,最后評出名次。
④獎勵分。以獎勵分的形式鼓勵學生參與課外的英語活動和競賽。對參與活動或競賽的學生,我們采取在平時總評之后直接加分的方式,按參與1分、優秀獎2分、三等獎3分、二等獎4分、一等獎5分(校內)給分,全國性的或全省性的則分別對應為2分、4分、5分、7分和8分。
示例:
廣東白云學院
英語專業學生形成性評價登記表
2013—2014學年第一學期
班級:B13英語1班 課程:基礎英語1 任課教師:周靜

課內學習20% 課外自主學習20%階段性考核60%學號 姓名單詞聽寫英語演講課堂問答小組討論預習課后練習短文聽寫讀后感美文朗誦角色扮演書法比賽總計100%獎勵分總評
4.改革效果
從2013年9月至2014年7月,該套考評體系在筆者所教授的班級中試行,收到了一定的預期效果。從課內、課外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跟蹤調查可以發現,學生更傾向于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考評方式。班級學生在認真完成各項模塊后,感覺在英語聽說讀寫譯五項技能,甚至自主學習能力、思辨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參與活動的互動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有了明顯的改變。豐富多樣的課堂活動使學生感到了語言的實用性,進而提高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課堂氣氛也明顯活躍了。另外,每個學期的各項競賽,激起了學生的競爭性,班級里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良好學習風氣。
為了培養出應用型英語人才,高等院校英語專業的基礎英語課程需要一種與之相適應的評價模式。雖然與終結性評價相比,形成性評價優勢明顯,但其不能完全取代終結性評價,我們要在不斷的實踐中,摸索出合適的比例。如果此模式在英語專業教學中運用恰當,就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學習動力,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
[1]劉雨.英語專業綜合英語課程形成性評價模式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7(01):184-185.
[2]熊宜春,桂君萍.英語專業綜合英語課程中的形成性評價[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07):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