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棠+范彬+諸云
摘 要: 當前“校企合作”是高校與企業共贏的模式之一,大學生實習的目的正逐漸從傳統的實踐技能學習轉變為校企合作的橋梁。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通過建立一個實習評估模型,對大學生選擇企業實習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通過實例,從工科大學的角度得出初步結論:企業和學校的激勵措施(薪資和學分)為主要影響因素。該模型及分析結果能夠為學生、學校和企業的決策機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企業實習 影響因素 層次分析法(AHP) 工科大學
1.引言
中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進入大學并不是大學生夢想實現的終點,大學畢業也不再意味著工作和生活有了保障。市場化經濟條件下,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正逐漸成為大學生就業的有效途徑。大學生實習的目的從傳統的實踐技能學習逐漸轉變為尋找就業機會的橋梁。而用人單位,特別是很多知名企業,也將實習作為降低招聘風險和遴選優秀人才的重要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因此,為解決“就業難”大背景下的學生就業問題,很多學校,特別是職業學校、理工類大學均與相關公司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同時,部分學校設立實習課程,為學生提供參加企業的生產活動的機會,即當前流行的“產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又能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是高校與企業(社會)雙贏的模式之一[1]。同時,國家為推動學校實踐教學工作健康、有序開展,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鼓勵工科學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增加實習課程,并制定嚴格有效的管理規定,明確實習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確保與企業建立和諧的合作關系。
在國外,企業實習教學作為培養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必須具備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學生在該環節中以工作人員的身份參加企業的技術研發或管理工作。在國內,目前正逐漸增加并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環節[2]。但在學生企業實習的參與影響因素研究上,國內評估方法僅僅停留在依靠個人經驗,以定性分析為主的手工層次,缺乏客觀性和定量分析,準確性很難得到保障。為了更好地建立校企實習關系,切實提高影響因素分析的準確性,針對工科學院校企合作模式下企業實習的實際情況和教育部的有關文件精神,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主要從工科學生的視角,針對學生實習的決定,建立一個評估模型,確立學生企業實習的影響因素評估指標體系,對相關影響因素及其相應的多個標準進行評估。經過調查與分析,學生實習評估按照權重排序結果如下:(1)企業因素;(2)經濟因素;(3)學校因素;(4)非經濟因素。在所有調查對象當中,20個標準排名前三的為:企業提供的實習薪資;達到學校規定的實習時間后得到相應的學分;實習的工作比較適合自己,可以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礎。這個結果暗示,企業的激勵手段(薪資)和學校的激勵措施(提供相應的學分)對于實習學生影響很大。
2.實習評估模型建立
層次分析法(AHP)是一個決定分析工具,在多標準的研究中幫助做出決定。如果所選的要素不合理,含義混淆不清,或要素間的關系不正確,則都會降低該方法結果的準確性,甚至導致決策失敗。本文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把科學性與可行性相結合、導向性與現實性相結合、通用指標與特色指標相結合、獨立性和層次性相結合[2],通過咨詢12個具有實習咨詢、指導和監督資質的咨詢服務的老師和學生獲得(包括5位老師和7名學生),這些學生都具有6—12個月的實習經歷,得到學生實習決定因素的關鍵影響因素。我們初步選擇了25個相關標準。使用七級李克特量表以后,一些低比重的因素項目會被刪除。運用該方法,收集到的資料達到了足夠的規模和條件,確保了判定結果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基于模型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最終劃分出影響學生進行自主選擇企業實習的四個主要方面,分別為:企業因素、經濟因素、非經濟因素和學校因素。為了使分析結果足夠精確,覆蓋面更廣,我們把每一個因素進一步劃分為5個子標準,見表1。
3.工科大學中典型個案研究
3.1背景
以南京理工大學為例,同學們一般會在大學的第三年和第四年選擇企業實習或者兼職。為了鼓勵該行為,在實習生們完成了規定工時和相關實習報告,得到指導教師的認可以后,可以獲得3個校內實踐課程的學分。為了方便從學生角度調查研究學生的企業實習狀況影響因素,我們在南京理工大學選擇了50名在校外實習的學生填寫調查問卷。對調查數據進行初步分析后,刪除了不滿足層次分析法中一致性檢驗的5張問卷,最后得到45張有效問卷,有效率為90%。調查時間為2013年10月—2014年1月。所有被調查者都是首次自主選擇參與企業實習。
3.2數據收集
45份調查問卷的人口統計學描述如下:
(1)性別:男生21位(占47%),女生24位(占53%);
(2)年齡:被調查者均為高年級學生,年齡為21-22歲;
(3)院系:自動化學院15人(占33%)、理學院9人(占20%)、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10人(占22%)、電子信息與光電工程學院11人(占25%)
(4)實習類別:在服務領域實習的有28人(占62%),在技術相關領域實習的有17人(占38%)。
(5)每天的工作時間:9人工作7小時(占20%),21人工作8小時(占47%),15人工作9-10小時(占33%)。
(6)對于是否愿意在畢業后從事與實習內容相同的工作,19人的回答是肯定的,26人的回答是否定的。
4.研究結果
得到問卷數據以后,結果的權重計算方法參照Expert Choice使用手冊[3],對于標準層級進行完整評估后,得到了最終標準的排序。排序結果及20個從調查者得到的評估標準各自的權重因素標注在表1中。
結果描述如下。影響學生選擇企業實習的評估標準的權重因素是:(1)企業因素(C1=0.279);(2)經濟因素(C2=0.260);(3)學校因素(C4=0.252);(4)非經濟因素(C3=0.209)。結果意味著,對于被調查者來說,當決定是否選擇企業實習的時候,“企業因素”是最關鍵的因素,而“非經濟因素”是最不重要的因素。在這20個標準中,被調查者把“企業提供實習薪水”作為最重要的(C21=0.076),“達到規定的實習時間后得到相應的學分”第二重要(C45=0.064),“實習工作適合自己”作為第三重要的標準;“企業提供住宿或食宿補貼”,排在最后(C24=0.034)。結果表明,薪資、專題報告和學分、實習工作的傾向性是學生在決定是否選擇企業實習時最重要的三個因素。
5.結語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和評估學生自主選擇企業實習項目的影響因素,同時列舉工科學生的實例分析。基于以上層次分析法的研究結果,我們得出以下結論:薪資、得到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學分、實習工作的適合性是學生決定是否選擇企業實習項目的三個最重要的因素。換句話說,企業的激勵因素(提供薪資)和學校的激勵因素(提供學分以及批準實習報告沖抵專題報告)起關鍵作用。
在過去,當被詢問為什么選擇企業實習,很多學生只能依據他們的經驗、知識水平和了解的信息進行回答,很難用精確定義進行描述。大多數前期研究結果聚焦在實習的內容、實際效果及校企雙方如何實現“共贏”,很少從整體關注實習行為的影響因素。本研究結合主觀和客觀標準,初步建立了一個實習影響因素評估模型,即通過運用一個總體、全面、科學的框架研究學生在實習項目中的選擇行為。在實際生活中,當針對多個變量進行實習行為的評估時,這個框架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對于我們給出的模型,希望其他學校能夠進一步深入研究,進而更好地反映實際情況,得到更為一般性的結論,更好地服務學生、學校和社會企業。
參考文獻:
[1]邊林潔.基于層次分析法的企業實習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通報,2013,(06):229-233.
[2]龔誼承,王先甲,李壽貴.校企實習聯盟模式變遷的進化博弈模型與演化路徑[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2,(09):1945-1951.
[3]Expert Choice Users Guide(2005)Version 11. Expert Choice,Inc.
基金項目:南京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項目資助“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的高校工學類大學生勝任素質模型構建研究——以南京理工大學為例”(項目編號:NJUST 2014CYJY07)階段成果;南京理工大學2014年度高教研究課題“基于質量評估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統計及監測體系的構建——以南京理工大學為例”。南京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重點項目資助“高校‘四創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NJUST 2012CYJY01)階段成果。
摘 要: 當前“校企合作”是高校與企業共贏的模式之一,大學生實習的目的正逐漸從傳統的實踐技能學習轉變為校企合作的橋梁。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通過建立一個實習評估模型,對大學生選擇企業實習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通過實例,從工科大學的角度得出初步結論:企業和學校的激勵措施(薪資和學分)為主要影響因素。該模型及分析結果能夠為學生、學校和企業的決策機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企業實習 影響因素 層次分析法(AHP) 工科大學
1.引言
中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進入大學并不是大學生夢想實現的終點,大學畢業也不再意味著工作和生活有了保障。市場化經濟條件下,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正逐漸成為大學生就業的有效途徑。大學生實習的目的從傳統的實踐技能學習逐漸轉變為尋找就業機會的橋梁。而用人單位,特別是很多知名企業,也將實習作為降低招聘風險和遴選優秀人才的重要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因此,為解決“就業難”大背景下的學生就業問題,很多學校,特別是職業學校、理工類大學均與相關公司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同時,部分學校設立實習課程,為學生提供參加企業的生產活動的機會,即當前流行的“產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又能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是高校與企業(社會)雙贏的模式之一[1]。同時,國家為推動學校實踐教學工作健康、有序開展,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鼓勵工科學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增加實習課程,并制定嚴格有效的管理規定,明確實習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確保與企業建立和諧的合作關系。
在國外,企業實習教學作為培養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必須具備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學生在該環節中以工作人員的身份參加企業的技術研發或管理工作。在國內,目前正逐漸增加并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環節[2]。但在學生企業實習的參與影響因素研究上,國內評估方法僅僅停留在依靠個人經驗,以定性分析為主的手工層次,缺乏客觀性和定量分析,準確性很難得到保障。為了更好地建立校企實習關系,切實提高影響因素分析的準確性,針對工科學院校企合作模式下企業實習的實際情況和教育部的有關文件精神,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主要從工科學生的視角,針對學生實習的決定,建立一個評估模型,確立學生企業實習的影響因素評估指標體系,對相關影響因素及其相應的多個標準進行評估。經過調查與分析,學生實習評估按照權重排序結果如下:(1)企業因素;(2)經濟因素;(3)學校因素;(4)非經濟因素。在所有調查對象當中,20個標準排名前三的為:企業提供的實習薪資;達到學校規定的實習時間后得到相應的學分;實習的工作比較適合自己,可以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礎。這個結果暗示,企業的激勵手段(薪資)和學校的激勵措施(提供相應的學分)對于實習學生影響很大。
2.實習評估模型建立
層次分析法(AHP)是一個決定分析工具,在多標準的研究中幫助做出決定。如果所選的要素不合理,含義混淆不清,或要素間的關系不正確,則都會降低該方法結果的準確性,甚至導致決策失敗。本文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把科學性與可行性相結合、導向性與現實性相結合、通用指標與特色指標相結合、獨立性和層次性相結合[2],通過咨詢12個具有實習咨詢、指導和監督資質的咨詢服務的老師和學生獲得(包括5位老師和7名學生),這些學生都具有6—12個月的實習經歷,得到學生實習決定因素的關鍵影響因素。我們初步選擇了25個相關標準。使用七級李克特量表以后,一些低比重的因素項目會被刪除。運用該方法,收集到的資料達到了足夠的規模和條件,確保了判定結果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基于模型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最終劃分出影響學生進行自主選擇企業實習的四個主要方面,分別為:企業因素、經濟因素、非經濟因素和學校因素。為了使分析結果足夠精確,覆蓋面更廣,我們把每一個因素進一步劃分為5個子標準,見表1。
3.工科大學中典型個案研究
3.1背景
以南京理工大學為例,同學們一般會在大學的第三年和第四年選擇企業實習或者兼職。為了鼓勵該行為,在實習生們完成了規定工時和相關實習報告,得到指導教師的認可以后,可以獲得3個校內實踐課程的學分。為了方便從學生角度調查研究學生的企業實習狀況影響因素,我們在南京理工大學選擇了50名在校外實習的學生填寫調查問卷。對調查數據進行初步分析后,刪除了不滿足層次分析法中一致性檢驗的5張問卷,最后得到45張有效問卷,有效率為90%。調查時間為2013年10月—2014年1月。所有被調查者都是首次自主選擇參與企業實習。
3.2數據收集
45份調查問卷的人口統計學描述如下:
(1)性別:男生21位(占47%),女生24位(占53%);
(2)年齡:被調查者均為高年級學生,年齡為21-22歲;
(3)院系:自動化學院15人(占33%)、理學院9人(占20%)、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10人(占22%)、電子信息與光電工程學院11人(占25%)
(4)實習類別:在服務領域實習的有28人(占62%),在技術相關領域實習的有17人(占38%)。
(5)每天的工作時間:9人工作7小時(占20%),21人工作8小時(占47%),15人工作9-10小時(占33%)。
(6)對于是否愿意在畢業后從事與實習內容相同的工作,19人的回答是肯定的,26人的回答是否定的。
4.研究結果
得到問卷數據以后,結果的權重計算方法參照Expert Choice使用手冊[3],對于標準層級進行完整評估后,得到了最終標準的排序。排序結果及20個從調查者得到的評估標準各自的權重因素標注在表1中。
結果描述如下。影響學生選擇企業實習的評估標準的權重因素是:(1)企業因素(C1=0.279);(2)經濟因素(C2=0.260);(3)學校因素(C4=0.252);(4)非經濟因素(C3=0.209)。結果意味著,對于被調查者來說,當決定是否選擇企業實習的時候,“企業因素”是最關鍵的因素,而“非經濟因素”是最不重要的因素。在這20個標準中,被調查者把“企業提供實習薪水”作為最重要的(C21=0.076),“達到規定的實習時間后得到相應的學分”第二重要(C45=0.064),“實習工作適合自己”作為第三重要的標準;“企業提供住宿或食宿補貼”,排在最后(C24=0.034)。結果表明,薪資、專題報告和學分、實習工作的傾向性是學生在決定是否選擇企業實習時最重要的三個因素。
5.結語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和評估學生自主選擇企業實習項目的影響因素,同時列舉工科學生的實例分析。基于以上層次分析法的研究結果,我們得出以下結論:薪資、得到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學分、實習工作的適合性是學生決定是否選擇企業實習項目的三個最重要的因素。換句話說,企業的激勵因素(提供薪資)和學校的激勵因素(提供學分以及批準實習報告沖抵專題報告)起關鍵作用。
在過去,當被詢問為什么選擇企業實習,很多學生只能依據他們的經驗、知識水平和了解的信息進行回答,很難用精確定義進行描述。大多數前期研究結果聚焦在實習的內容、實際效果及校企雙方如何實現“共贏”,很少從整體關注實習行為的影響因素。本研究結合主觀和客觀標準,初步建立了一個實習影響因素評估模型,即通過運用一個總體、全面、科學的框架研究學生在實習項目中的選擇行為。在實際生活中,當針對多個變量進行實習行為的評估時,這個框架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對于我們給出的模型,希望其他學校能夠進一步深入研究,進而更好地反映實際情況,得到更為一般性的結論,更好地服務學生、學校和社會企業。
參考文獻:
[1]邊林潔.基于層次分析法的企業實習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通報,2013,(06):229-233.
[2]龔誼承,王先甲,李壽貴.校企實習聯盟模式變遷的進化博弈模型與演化路徑[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2,(09):1945-1951.
[3]Expert Choice Users Guide(2005)Version 11. Expert Choice,Inc.
基金項目:南京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項目資助“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的高校工學類大學生勝任素質模型構建研究——以南京理工大學為例”(項目編號:NJUST 2014CYJY07)階段成果;南京理工大學2014年度高教研究課題“基于質量評估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統計及監測體系的構建——以南京理工大學為例”。南京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重點項目資助“高校‘四創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NJUST 2012CYJY01)階段成果。
摘 要: 當前“校企合作”是高校與企業共贏的模式之一,大學生實習的目的正逐漸從傳統的實踐技能學習轉變為校企合作的橋梁。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通過建立一個實習評估模型,對大學生選擇企業實習的主要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通過實例,從工科大學的角度得出初步結論:企業和學校的激勵措施(薪資和學分)為主要影響因素。該模型及分析結果能夠為學生、學校和企業的決策機制提供參考。
關鍵詞: 企業實習 影響因素 層次分析法(AHP) 工科大學
1.引言
中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進入大學并不是大學生夢想實現的終點,大學畢業也不再意味著工作和生活有了保障。市場化經濟條件下,畢業生與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正逐漸成為大學生就業的有效途徑。大學生實習的目的從傳統的實踐技能學習逐漸轉變為尋找就業機會的橋梁。而用人單位,特別是很多知名企業,也將實習作為降低招聘風險和遴選優秀人才的重要人力資源管理策略。因此,為解決“就業難”大背景下的學生就業問題,很多學校,特別是職業學校、理工類大學均與相關公司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習崗位。同時,部分學校設立實習課程,為學生提供參加企業的生產活動的機會,即當前流行的“產學結合、校企合作”模式,既能發揮學校和企業的各自優勢,又能共同培養社會與市場需要的人才,是高校與企業(社會)雙贏的模式之一[1]。同時,國家為推動學校實踐教學工作健康、有序開展,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鼓勵工科學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增加實習課程,并制定嚴格有效的管理規定,明確實習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和責任,確保與企業建立和諧的合作關系。
在國外,企業實習教學作為培養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必須具備的實踐性教學環節,學生在該環節中以工作人員的身份參加企業的技術研發或管理工作。在國內,目前正逐漸增加并強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環節[2]。但在學生企業實習的參與影響因素研究上,國內評估方法僅僅停留在依靠個人經驗,以定性分析為主的手工層次,缺乏客觀性和定量分析,準確性很難得到保障。為了更好地建立校企實習關系,切實提高影響因素分析的準確性,針對工科學院校企合作模式下企業實習的實際情況和教育部的有關文件精神,本文運用層次分析法,主要從工科學生的視角,針對學生實習的決定,建立一個評估模型,確立學生企業實習的影響因素評估指標體系,對相關影響因素及其相應的多個標準進行評估。經過調查與分析,學生實習評估按照權重排序結果如下:(1)企業因素;(2)經濟因素;(3)學校因素;(4)非經濟因素。在所有調查對象當中,20個標準排名前三的為:企業提供的實習薪資;達到學校規定的實習時間后得到相應的學分;實習的工作比較適合自己,可以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礎。這個結果暗示,企業的激勵手段(薪資)和學校的激勵措施(提供相應的學分)對于實習學生影響很大。
2.實習評估模型建立
層次分析法(AHP)是一個決定分析工具,在多標準的研究中幫助做出決定。如果所選的要素不合理,含義混淆不清,或要素間的關系不正確,則都會降低該方法結果的準確性,甚至導致決策失敗。本文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把科學性與可行性相結合、導向性與現實性相結合、通用指標與特色指標相結合、獨立性和層次性相結合[2],通過咨詢12個具有實習咨詢、指導和監督資質的咨詢服務的老師和學生獲得(包括5位老師和7名學生),這些學生都具有6—12個月的實習經歷,得到學生實習決定因素的關鍵影響因素。我們初步選擇了25個相關標準。使用七級李克特量表以后,一些低比重的因素項目會被刪除。運用該方法,收集到的資料達到了足夠的規模和條件,確保了判定結果的有效性和準確性。基于模型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最終劃分出影響學生進行自主選擇企業實習的四個主要方面,分別為:企業因素、經濟因素、非經濟因素和學校因素。為了使分析結果足夠精確,覆蓋面更廣,我們把每一個因素進一步劃分為5個子標準,見表1。
3.工科大學中典型個案研究
3.1背景
以南京理工大學為例,同學們一般會在大學的第三年和第四年選擇企業實習或者兼職。為了鼓勵該行為,在實習生們完成了規定工時和相關實習報告,得到指導教師的認可以后,可以獲得3個校內實踐課程的學分。為了方便從學生角度調查研究學生的企業實習狀況影響因素,我們在南京理工大學選擇了50名在校外實習的學生填寫調查問卷。對調查數據進行初步分析后,刪除了不滿足層次分析法中一致性檢驗的5張問卷,最后得到45張有效問卷,有效率為90%。調查時間為2013年10月—2014年1月。所有被調查者都是首次自主選擇參與企業實習。
3.2數據收集
45份調查問卷的人口統計學描述如下:
(1)性別:男生21位(占47%),女生24位(占53%);
(2)年齡:被調查者均為高年級學生,年齡為21-22歲;
(3)院系:自動化學院15人(占33%)、理學院9人(占20%)、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10人(占22%)、電子信息與光電工程學院11人(占25%)
(4)實習類別:在服務領域實習的有28人(占62%),在技術相關領域實習的有17人(占38%)。
(5)每天的工作時間:9人工作7小時(占20%),21人工作8小時(占47%),15人工作9-10小時(占33%)。
(6)對于是否愿意在畢業后從事與實習內容相同的工作,19人的回答是肯定的,26人的回答是否定的。
4.研究結果
得到問卷數據以后,結果的權重計算方法參照Expert Choice使用手冊[3],對于標準層級進行完整評估后,得到了最終標準的排序。排序結果及20個從調查者得到的評估標準各自的權重因素標注在表1中。
結果描述如下。影響學生選擇企業實習的評估標準的權重因素是:(1)企業因素(C1=0.279);(2)經濟因素(C2=0.260);(3)學校因素(C4=0.252);(4)非經濟因素(C3=0.209)。結果意味著,對于被調查者來說,當決定是否選擇企業實習的時候,“企業因素”是最關鍵的因素,而“非經濟因素”是最不重要的因素。在這20個標準中,被調查者把“企業提供實習薪水”作為最重要的(C21=0.076),“達到規定的實習時間后得到相應的學分”第二重要(C45=0.064),“實習工作適合自己”作為第三重要的標準;“企業提供住宿或食宿補貼”,排在最后(C24=0.034)。結果表明,薪資、專題報告和學分、實習工作的傾向性是學生在決定是否選擇企業實習時最重要的三個因素。
5.結語
本文的目的是研究和評估學生自主選擇企業實習項目的影響因素,同時列舉工科學生的實例分析。基于以上層次分析法的研究結果,我們得出以下結論:薪資、得到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學分、實習工作的適合性是學生決定是否選擇企業實習項目的三個最重要的因素。換句話說,企業的激勵因素(提供薪資)和學校的激勵因素(提供學分以及批準實習報告沖抵專題報告)起關鍵作用。
在過去,當被詢問為什么選擇企業實習,很多學生只能依據他們的經驗、知識水平和了解的信息進行回答,很難用精確定義進行描述。大多數前期研究結果聚焦在實習的內容、實際效果及校企雙方如何實現“共贏”,很少從整體關注實習行為的影響因素。本研究結合主觀和客觀標準,初步建立了一個實習影響因素評估模型,即通過運用一個總體、全面、科學的框架研究學生在實習項目中的選擇行為。在實際生活中,當針對多個變量進行實習行為的評估時,這個框架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對于我們給出的模型,希望其他學校能夠進一步深入研究,進而更好地反映實際情況,得到更為一般性的結論,更好地服務學生、學校和社會企業。
參考文獻:
[1]邊林潔.基于層次分析法的企業實習教學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研究[J].科技通報,2013,(06):229-233.
[2]龔誼承,王先甲,李壽貴.校企實習聯盟模式變遷的進化博弈模型與演化路徑[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12,(09):1945-1951.
[3]Expert Choice Users Guide(2005)Version 11. Expert Choice,Inc.
基金項目:南京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項目資助“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的高校工學類大學生勝任素質模型構建研究——以南京理工大學為例”(項目編號:NJUST 2014CYJY07)階段成果;南京理工大學2014年度高教研究課題“基于質量評估的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統計及監測體系的構建——以南京理工大學為例”。南京理工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研究重點項目資助“高校‘四創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NJUST 2012CYJY01)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