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巴馬長壽因子:補糧習俗在精神贍養中的作用

2014-03-21 02:24:20黃小芬
文山學院學報 2014年5期
關鍵詞:糧食老年人

黃小芬

(中央民族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 100081)

巴馬長壽因子:補糧習俗在精神贍養中的作用

黃小芬

(中央民族大學 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 100081)

巴馬作為世界五大長壽之鄉之一,人們長壽的原因除了空氣、水等自然因素外,還有一系列與生命相關的長壽文化,補糧習俗就是其中之一。補糧習俗是巴馬老年人戰勝疾病、實現延年益壽的力量來源,它是老年人重要的精神依托。同時,補糧習俗為老年人創造和諧、尊老、孝老的社會環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在老年人精神贍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功能。隨著時代的變遷,巴馬的一些習俗在發展浪潮中逐步消失,而補糧習俗仍以頑強的生命力延續下來,散發著獨特魅力,滲透到各個民族的生活當中,繼續發揮它的作用。

巴馬;長壽;補糧習俗;精神;作用

一、補糧習俗的自然與人文背景

巴馬瑤族自治縣位于廣西西北部,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居住著壯、瑤、漢等12個民族。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為25.88萬人,其中壯族占69.40%,瑤族占16.83%,其他民族占13.77%。①巴馬各民族和睦相處,文化上相互影響、借鑒和吸收。從第二次到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巴馬百歲以上壽星占人口的比例之高都居世界五個長壽區之首。①巴馬是世界五大長壽之鄉中百歲老人分布率最高的地區,被譽為“世界長壽之鄉·中國人瑞圣地”。

巴馬屬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巖溶密布,溪河縱橫,土地資源稀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千百年來,各民族在這特殊的自然環境中繁衍生息,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巴馬的自然生態環境是該縣稻作文化的沃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泉而飲,耕田而食”是當地居民的生活寫照,巴馬各民族通過稻作生產,解決世代生存繁衍的同時,也造就了獨特的稻作文化,補糧習俗是該縣稻作文化的精華體現。

巴馬的“糧”指的是稻米,當地居民認為稻米最珍貴。人從出生到去世所有的人生儀禮都涉及到稻米,所有的祭祀活動都用稻米來供奉神靈,在他們心中,稻米具有神性的特點。

“原始人相信自己之生命靈魂可以與動植物交感(Sympathy)而聯成一體,由將現實世界與神靈世界聯為一體,由此獲致神之啟示與神之力量。”[1]348當地居民認為,人出生來到世間,掌管生命的花婆神就賜予他糧食,糧食給予人力量,幫助人們戰勝各種疾病,從而生命得以延續。如果體弱多病,表明此人命薄,生命中的糧食很快耗盡,必須借助他人的糧食來彌補,生命才可以延續下去,因而,出現了補糧習俗。

二、補糧習俗的形式

巴馬補糧習俗貫穿于老年人的一生,它賜予老年人信心與力量,幫助老年人戰勝各種疾病,渡過生命的一道道關口。補糧習俗有拜寄補糧、補熟糧、補生糧、納百家糧等多種形式。

(一)拜寄補糧

在過去,由于缺醫少藥,人們對生命的未來充滿未知,因此,把糧與命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家中如有小孩體弱多病或經常在夜間哭鬧,家長便認為孩子存在命薄根單之患,需要借糧補命,小孩才能消除兇災,平安無事,健康成長。而這種借糧補命是通過拜寄爺、寄媽的方式來實現的。

過去,巴馬當地居民拜寄爺、寄媽的對象以外姓、外村甚至外族的多子女家庭為主。人們通常認為,多子女的家庭,人丁興旺,必定是得到上天的眷顧,花婆神賜予的糧食較多。若是自己的孩子成了這家的寄兒女,自然也能享受這種眷顧的恩惠,因而可以戰勝疾病,茁壯成長。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如今大多數的家庭都是一個或者兩個孩子,多子女的家庭已經少見。寄拜的對象不再視子女的多寡,而是看家庭是否和睦,與鄰里是否融洽相處。人們通過寄拜的方式,補充寄爺、寄媽家的糧食,使自己命中的糧食越來越多,從而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有利于寄兒女的健康成長。在巴馬長壽老人當中,很多人都有寄拜補糧的經歷。

(二)補熟糧

人到中老,生理功能逐漸衰退,頭疼腦熱常會發生,一旦出現頭疼腦熱,人們認為是缺糧所致。凡生兒育女或上了四五十歲的人得病,都要指定一位晚輩或較之年幼的女性親戚用綠葉包好的熟食食品,內裝些大米飯和豬肝、豬心等菜肴,稱為“送熟糧”。每逢過年過節,或者喜事,已出嫁的女兒、侄女、寄女等親戚要打包一份熟食帶回給家中的老人,希望他們食用后健康長壽。每到農忙時節,人們常常互相幫助,若前來幫助的人家有老人,主家會打包一份熟食給老人捎去。巴馬農村地區有吃同伙飯的習俗,如果遇到村里吃同伙飯,已為人妻的女兒也會送一份回去給家中的老人,其送熟糧的目的也就是為了老人的健康和延年益壽。送熟糧文化與尊老愛老的傳統美德息息相關,每當人們走親戚,都要先清點該親戚家所在村里的老年人數,然后按一人一份去籌備熟食。這一習俗直到現在都未改變,以致干部下鄉住東家也像走親戚一樣攜物待人。這種補熟糧的方式從中年一直延續到老年。

(三)補生糧

巴馬當地居民認為,人活到一定歲數,建家立業,養兒育女,廢心勞神,體力漸漸衰退,認為上天安排給他一生的糧食就要吃完,人生之路很快走到盡頭。這時就需要通過補糧來增添元氣,從而延年益壽。因此,趁著老人健在,子女們就要張羅為老人舉行“補糧”儀式,在“補糧”儀式中,主要是以送生糧為主,所以稱為“補生糧”。

補糧儀式要選擇吉日舉行,儀式當天,家族中所有的成員包括已出嫁的女兒、孫女、女婿和兒子、兒媳、孫子、孫媳均要到場,而且都要持自家生產的糧食來送給老人。當道公宣布給老人“補糧”儀式開始時,到場參加儀式的孝男孝女,以輩份再依年齡大小為序,按照男左女右的方式坐在用黑布做成的“延壽橋”兩旁,道公把米遞給“頭糧”,頭糧一般都是由大兒子來承擔,他雙手接過道公從籮筐里盛上的一碗米后,順著“延壽橋”,按著左右交叉的順序依次傳送到老人面前,傳到最后一個人要恭恭敬敬地把米和錢裝進老人手拿的紅布袋,并說一些祝老人健康長壽的彩話。第二次運送是從女兒開始,按照同樣的順序依次傳到老人手中,這樣男女兩邊相互交替相互交叉的方式把一碗又一碗米傳到老人手里,直到運送完畢為止。儀式結束后,子女們要保管好人們送來的糧食、肉類和現金。留給老人日后慢慢享用。老人的糧食是不能斷的,如果斷了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因此,子女會不定期地給老人補充糧食以延長壽命。

(四)討百家糧

在巴馬,如果家中有上了60歲的老人,體弱多病,但因家庭貧困而沒有條件舉行補糧儀式的,可以通過納百家糧的方式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如果居住的村里姓氏比較多,則在村里向不同姓氏的家庭討要。如果居住的村子里姓氏比較單一,則由老人的子女到集市上討要。到了圩日,前去討糧的子女先準備好一個紅布袋和一些零錢,來到米攤前,先向賣主說明來意,一般情況下,攤主知道是“添糧增壽”用的,也樂意獻“糧”。由前去討米的子女自己抓一把,然后把一些零錢留給攤主,表示感謝。因為人們認為添糧增壽是一件積累功德的事情,所以很少拒絕。就這樣一攤又一攤地討著,直到紅布袋的糧食裝滿為止。討來的這些米,回家后專門給老人慢慢享用。

無論是哪種補糧方式,其共同點都是借助于他人的糧食來彌補命中糧食的不足,借助于糧食的神性來實現自身的心理安慰。這源自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從居住環境來看,巴馬屬于亞熱帶氣候,潮濕悶熱,人們容易患瘧疾、麻風、風濕等疾病,瘟疫也時常發生。面對疾病,一方面人們在勞動過程中,不斷地認識、嘗試各種中草藥,尋求治療辦法。另一方面,面對疾病的恐懼,人們尋求精神上的安慰與寄托。因此,人們需要祭拜各種各樣的神靈來保佑自身,其中最重要的是祈求糧神的保佑。第二,從人的飲食心理來看,人們普遍認為外家的飯菜比自家香,無論是常人還是病人,長期吃自家米、自家飯都會感到厭煩,特別是病人,在食欲不佳的情況下,偶爾換一下別家米、別家飯會增加食欲,從而有利于康復。第三、從生產方式來看,在以農耕為主的社會里,在生產落后,生產能力低的歷史條件下, 人們必須依靠群體的力量才能戰勝生產生活中的各種困難。當然,戰勝疾病的威脅也不例外。由于水稻種植季節性強,周期短,所以人們必須團結協作,爭搶在季節內種完。水利的修建,水渠的疏導,需要一個村,甚至幾個村來共同完成。于是濃厚的團結協作、同甘共苦的集體主義道德觀便在當地居民中形成。補糧習俗中所表現出來的互助合作特征正是這種集體道德觀念的重要表現。一旦家里有老人生病,親戚朋友從四面八方帶著糧食送給老人,老年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增強了戰勝疾病的信心。

三、補糧習俗的功能

(一)強化年輕人敬老、愛老的意識,形成尊老、孝老的社會氛圍

民間習俗通過形象、生動的儀式形式,以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其社會成員的言行規范進行教育,它通常比空洞、枯燥的道德說教,更能易于接受和深入人心。補糧儀式體現出來的尊老、愛老和孝老觀念日益深入人心,由此在巴馬形成了尊老、愛老的良好氛圍。

當地居民認為:生老病死不可避免,舉行了補糧儀式的人們,得到眾人的幫助,命中不缺糧,才能戰勝各種疾病,從而益壽延年。凡是參加了補糧儀式的人們也為自己添壽。在補糧儀式上,人們傾聽老人的經歷及一生中所做的事情,它教育年輕人,棄惡揚善,積善積德,止惡戒惡,善待老人,才能健康長壽,虐待老人則遭到天譴。巴馬當地居民認為上天監管著凡間人類的行為,就是以短命或者長壽作為主要的賞罰方式。正義、寬容、善良、樂于助人的人才會長壽,否則上天不會保佑他。

美國人類學家赫斯科維茨 ( M·J·Herskovits)于1948 年在其著作《人及其工作》中首次提出文化濡化(enculturation)的概念。人類學對文化濡化的界說為:“人類個體適應其文化并學會完成適合其身份與角色的行為過程”[2]167就其本質意義而言,文化濡化就是學習和教育,其過程是一個人或社會群體中年輕一代獲得文化教養的過程和文化傳承的過程,也是人類個體適應其文化并完成其身份與角色的行為的過程。因此,巴馬年輕一代在一次次耳濡目染中,逐漸形成了尊老、愛老的觀念。

美國人類學家格爾茲認為, “無論是傾向于關注群體解釋的拉德克里夫布朗, 還是更偏重于個人心理解釋的馬林諾夫斯基, 他們對于宗教、人生儀禮分析的啟示就在于人們確實有必要關注這些活動可能具有加強社區成員的關系, 鞏固社群的組織力或者滿足個人認知與情感的要求, 維持個人社會生活的安全感等社會意義。”[3]19糧食是巴馬當地居民生命的象征,補糧習俗在老年人精神贍養方面發揮著重要的功能,它有助于推動家庭和睦,民族團結,為老年人安度晚年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也在當地形成了尊老、孝老的社會氛圍,而這些都有助于老年人的健康長壽。

(二)增強兒女的贍養意識,有助于家庭和睦

常言道,養兒防老,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在養老方面應該主要由兒子承擔。而在實行從夫居的社會里,女兒主要承擔丈夫父母的養老責任。其實養老的真正含義應體現在三個層面上:物質層面、生活照料、情感層面。從物質層面來看,在巴馬,由于家中財產主要由兒子繼承,他們理應在經濟上擔負重責。而在生活照料和情感溝通方面女兒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老人上了一定年紀,由于生理機能的衰退,頭疼腦熱是常有的事,按照當地習俗,嫁出去的女兒要經常給老人送糧,以延長壽命。糧食是一座有形無形的橋梁,聯系著婆家與娘家,是父母與女兒情感聯系的紐帶。為了防止斷糧,女兒要不定期地往娘家送糧。借著送糧的機會,父母可以與女兒溝通,分享生活中的喜悅,訴說生活中的苦悶,滿足了老人的情感需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方面比較容易滿足,老人更加需要情感的撫慰,女兒在養老方面將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生病時,老人更加需要生活上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藉。而在這個時候,女兒是必須向父母送糧的,如果不送,將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老人認為,女兒送來的糧食是外家的糧食,甚至是外姓的糧食,食用之后,命中糧食得到不斷補給,由此,可以戰勝疾病,生命得以延續下去,因而,在精神上得到極大滿足。同時,在生病期間,也特別需要女兒的照料,女兒的生育經歷及撫育子女的經歷,使得她們更容易理解為人父母的不易與需要,不嫌臟,不嫌累,比較關注老人的內心體驗,善于體諒他人,能夠給父母周到的照顧。

兒子主要給老人提供物質支持,而女兒在生活照料和情感慰藉上發揮重要作用,兒子、女兒互相配合,家庭和睦,為老年人安度晚年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三)加強民族之間的關系,有助于民族團結

過去,巴馬的主體民族,壯瑤、壯漢、漢瑤之間通婚較少,但是拜寄爺、寄媽的方式卻常見。體弱多病的壯族孩子常常到瑤族、漢族村落去找寄爺、寄媽。同樣,漢族、瑤族的小孩也常常寄拜壯族寄爺、寄媽。為了戰勝病魔,健康快樂地成長,孩子在小的時候需要多補寄爺、寄媽家的糧食,所以他們往往以幫工的方式住到寄爺、寄媽家里,一住就是十天,半月。每逢過年過節或者是遇到紅白喜事,他們會像親生兒女一樣前來幫助,甚至出現了不是親骨肉勝似親骨肉的感動場面。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得到寄爺、寄媽的照顧。長大后他們以同樣的方式回報他們的寄爺、寄媽,經常給寄爺寄媽送糧,一來二往,加深了民族之間的感情。

壯、瑤、漢等民族通過寄拜方式互相結成了虛擬的親屬關系,民族與民族之間像一根根線逐漸織成一張大網,每個人是這張網上的一個節點,每個家庭是這張網上的圈格單位,人與人,家庭與家庭,民族與民族之間構制成網狀結構,交織縱橫,相互維系。

(四)起到精神治療的作用,有助于益壽延年

宗教禮儀能夠滿足人們的心理需要,使人們獲得信心和安全感。“個體生命階段的轉換需要在神圣與世俗的轉換中完成,以使整個社會免于災禍。”[4]130許多宗教禮儀是在人生有重大意義的時刻舉行,例如出生、成年、結婚、疾病、死亡等等。這被認為是使人順利地從人生的一種狀態過渡到另一種狀態的措施。舉行了這種禮儀,人們獲得了心理上的平衡,產生了精神力量。巴馬的補糧儀式就是幫助人們從青壯年順利過渡到老年的措施。通過祭拜糧神,祈求糧神賜予生命的力量,從而獲得延續生命的信心與希望。

巴馬當地居民認為,稻米不僅僅作為實體的糧食,還作為精神的糧食。人生病除了身體原因外,還與心理因素有著密切的聯系。作為實體的糧食可以為人們提供所需的能量,作為精神的糧食可以為人們提供安全感。在人的一生中,人們通過不斷地補糧,從而心里獲得了安慰,戰勝疾病帶來的恐懼,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預防和較好地恢復健康的作用。給老人“補糧”,不僅是晚輩從物質上關心長輩,更重要的是給老人精神上的安慰。“儀式是最能體現人類本質特征的行為表述與符號表述,它反映和表達了當地人們對人與世界的理解、解釋和看法,并揭示了他們的文化與社會生活的基本結構以及整體運作規范、邏輯與秩序”。[5]20在當地居民看來,糧食象征壽限,“補糧”實際上就是給老人延壽。通過“補糧”,老人的心里得到了一種強烈的暗示和平衡。“這一做法相當于醫學上所謂的‘精神療法’或‘心理療法’”,[6]351老人對自己的壽限充滿了自信,堅信自己有了延年益壽的保障,有病治病,無病心情歡暢。這就是《地藏經》上所言:“一切由心生,萬法由心造”。心理上的健康可戰勝生理上的不足,有句俗語說“有命不怕病”,這些受過“補糧”的老人,認為生命已得到延續,無憂無慮,愉快地生活,過好每一天。

補糧習俗無論對于個人、家庭、民族還是社會來說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家庭的和睦、民族的團結、社會的安定都為老人安度晚年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在和諧、友好、尊老、孝老的社會氛圍中,老年人心情舒暢,有利于延年益壽。

四、結語

人只有在生病,承受疾病折磨的痛苦時方知健康的重要。人只有在面臨死亡時,方知生命的可貴。求生欲是人的本能,從古至今,人們對健康長壽的追求從未停止過,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在尋找長生不老藥,最終以失敗告終。位于祖國南部偏遠山區的巴馬出現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跡。萬人涌入巴馬尋求、體驗長壽之道。巴馬人不生病嗎?巴馬人也會生病,不論貧富、不論身處何處,疾病面前人人平等,巴馬人也不例外,只是面對疾病的態度不同。當面對疾病時,有些人完全依賴醫藥,把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醫生的身上,而沒有解決自身的心理問題。醫生不是萬能的,如果病人自身沒有戰勝疾病的信心,再好的醫生也無濟于事。有些老人面對疾病的折磨,采取抱怨、不敢直面的態度,甚至有的不堪忍受疾病帶來的痛苦,以及兒孫冷落帶來的孤獨而選擇自殺的方式來結束生命,這種現象在我國屢見不鮮。而在巴馬,幾乎沒有老年人因病自殺,他們注重藥醫與心醫的結合,他們采取積極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疾病,正如月亮有陰晴圓缺,人有喜怒哀樂一樣,生老病死也是自然現象。他們坦然地面對疾病,同時補糧習俗賜予他們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力量,也給他們營造尊老孝老的人文環境,老年人精神上得到了安慰和滿足。他們在強烈的求生欲望和親戚朋友的關愛下,戰勝各種疾病。巴馬是不可復制的,全國只有一個巴馬,但可以復制的是人們對疾病的態度以及尊老孝老的人文環境。當面對疾病時,如果老年人能夠坦然地面對,找到戰勝疾病的精神依托,人們多關心、照顧老人,給他們孤寂的心靈以溫暖,那么,也是可以擺脫疾病的痛苦,也可以感受到夕陽無限好。

注釋:

① 數據來源于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統計局。

參考文獻:

[1] 朱狄. 原始文化研究[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2] 王銘銘. 漂泊的洞察[M].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3.

[3] [美]格爾茲. 文化的解釋[M]. 納日碧力戈,等. 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 [英]特納. 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M]. 黃劍波,柳博. 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5] 褚建芳. 人神之間:云南芒市一個傣族村寨的儀式生活、經濟倫理與等級秩序[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6] 李正杰. 巴馬長壽研究50年文獻選編[M]. 香港:香港展望出版社,2010.

Longevity Factor in Bama: The Function of the Custom of Supplementary Grain in Providing Spiritual Relief for the Elderly

HUANG Xiao-fe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Bama is one of the five longevity places around the world. The reasons for longevity correlate with a series of longevity cultures, among them supplementary grain is one, apart from natural factors such as air and water etc. The custom of supplementary grain is an important spiritual relief for overcoming diseases and living long, meanwhile,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reating harmony, respecting the elderly and filial environment. Over times, some customs dies down but the custom of supplement grain has been passed down which exudes unique charm and penetrates into the lives of nationalities and still works.

Bama; longevity; custom of supplementary grain; spirit; function

K892.2

A

1674-9200(2014)05-0032-05

(責任編輯 婁自昌)

2013-12-15

黃小芬(1982-),女,壯族,廣西巴馬人,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南方民族研究。

猜你喜歡
糧食老年人
珍惜糧食
品牌研究(2022年27期)2022-09-28 00:30:14
珍惜糧食
品牌研究(2022年26期)2022-09-19 05:54:48
認識老年人跌倒
保健醫苑(2022年1期)2022-08-30 08:40:44
老年人再婚也要“談情說愛”
保健醫苑(2022年6期)2022-07-08 01:25:16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辦
保健醫苑(2022年4期)2022-05-05 06:11:20
珍惜糧食 從我做起
快樂語文(2021年36期)2022-01-18 05:49:06
請珍惜每一粒糧食
老年人噎食的預防、互救和自救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10:20
老年人崴腳之后該怎么辦?
保健醫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7:44
我的糧食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国产免费怡红院视频| 亚洲an第二区国产精品|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无码专区第一页|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提莫| 国产精品所毛片视频| 精品国产欧美精品v|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在线视频2020| 女人一级毛片|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欧美成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91亚洲精选|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 国产黑丝一区| 青青草91视频| 91色综合综合热五月激情|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午夜啪啪福利| 99无码中文字幕视频| 日韩欧美中文在线|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自慰高潮喷白浆在线观看|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国产18在线播放| 无码不卡的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男女免费完整版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app|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草逼视频国产| www欧美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五月天天天色| 久久精品视频一| 99在线国产| 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 a级毛片在线免费| 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董美香| 亚洲一级毛片|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青青操视频在线|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国产你懂得| 国内精自视频品线一二区|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91丝袜在线观看|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国产95在线 | 在线精品欧美日韩|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不卡| 色噜噜在线观看| 91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中文纯内无码H| 成人毛片在线播放| 91娇喘视频| 激情网址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91| 日韩毛片免费| 伊人久久婷婷| 91色在线观看| 九九九国产| 午夜啪啪福利|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97| 欧美精品在线看| 狠狠久久综合伊人不卡| 欧美啪啪网| a级毛片免费网站| 91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免费高清a毛片| 制服丝袜亚洲|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99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 在线视频无码|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