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榮元
(文山學院,云南 文山 663000)
新形勢下高校教師的責任、使命與角色定位
熊榮元
(文山學院,云南 文山 663000)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知識經濟和高新技術不斷發展,高校的功能也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地拓展和豐富起來。這既是社會發展對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校在不斷適應社會需要過程中對自身功能的調整和充實。作為具有社會良知的知識分子和社會發展主導力量之一的高校教師,應在國家、社會及其公眾當中擔當起道德標桿、社會導師、知識引領、行為示范和意見領袖的作用,扮演好言傳身教的育人者、授人以識的傳導者、納人以虛的親和者、率人以先的創新者、終身學習的踐行者、“文化自覺”的傳播者、人格獨立的評判者的重要角色。
高校教師;責任使命;角色轉換
就隨波逐流或所謂時尚觀念而言,任何一種職業都不免染上時代的烙印,高校教師當然不能免于這種魔咒,這無可非議,也恰好印證了先賢“與時偕行”的卓見。但是,某種職業的誕生往往是人類社會最根本需求的自然產物,是人類生存乃至發展的自覺選擇亦或超前選擇、超隔閡選擇的結果,是這一職業之所以為這一職業的先決條件,也是“與時偕行”的精髓所在。不失本真,方能“與時偕行”。這一點,并不會因為某一時代而改變,一如農民種好糧食,工人生產工具,軍人殺敵衛國,商人互通有無,官員廉潔奉公,學生求知問道等等。教育中的高等級階段就是人類生存乃至發展的自覺選擇亦或超前選擇、超隔閡選擇應該得到的最基本或最大實現的教育,高校教師就是實現這一教育的先覺、先行和先導,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當然,我們由哲學層面言及高校教師的普遍意義,并非想要以此否定特定階段高校教師的責任使命與角色定位,而是為下文的枝葉乃至鮮花培植必要的根與干。無論何時何地,高校教師都應該也必須是人類生存乃至發展自覺選擇亦或超前選擇、超隔閡選擇應該得到最基本或最大實現的教育的先覺、先行和先導者。但是,這個基本理念必須面對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社會等等的差異性取舍,因而過程糾纏,結論紛紜。基于此,我們不欲涉及純意識形態的高校教師本體論問題,也無法在篇幅內充分體現這一問題在辯證法與歷史唯物主義框架中的諸多方面,只能在現實與一般的層面對新形勢下高校教師的責任、使命與角色定位問題略述己見。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快,知識經濟和高新技術不斷發展,高校的功能也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地拓展和豐富起來。從大學剛出現時培養人才的一維功能,到增加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功能,再到當下增加的文化引領功能,這既是社會發展對高校提出的要求,也是高校在不斷適應社會需要過程中對自身功能的調整和充實。關于高校教師之責任與使命的話題,學界多有探討,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基本是從高校教師作為教育者的責任與使命,作為研究者的責任與使命的角度進行的。筆者認為,高校教師是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之一,是有社會良知的知識分子,其責任與使命應該是把自己的知識、智慧以至充溢的思想和精神的人格力量用于造福國家和社會,從而在國家、社會及其公眾當中起到道德標桿、社會導師、知識引領、行為示范和意見領袖的作用。
(一)應對社會及其公眾起到道德標桿的作用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價值觀也發生著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很多人拋棄信奉多年的集體主義、公而忘私、先人后己等觀念,轉而追逐金錢至上、自我第一、損人利己的人生觀。在這種市場經濟大潮的洗禮中,教師行業也出現了一些人下海跳槽、棄教從商的波動,甚至在高校教師中還出現了理想信念的喪失、熱衷于教育的實用追求、學術腐敗、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等現象頻出,高校教師的理想主義精神似乎早被拋之腦后。如此等等,都給中國教育和人才培養帶來了很大的震蕩。我們認為,作為一個兼容高學歷與高學問、知識廣博與知識專精的群體,高校教師要能夠保持品行的高潔和精神的純凈,在社會發生價值觀混雜、經濟利益惑亂的情況下,既能以自身犀利的筆觸和言辭抨擊社會存在的不道德行為,警示一些可能出現的危險傾向,維護社會發展的健康軌道,同時又要在一些利益紛爭面前,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樹立起守德、謙讓、超脫的榜樣形象,使高校教師成為人們心中高潔的群體,讓高校教師形象的展示對全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和人們行為的約束發揮重要的標桿作用。
(二)應對社會及其公眾起到精神導師的作用
今天,在社會快速發展,市場經濟初步確立,人們的思想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念發生困惑的情況下,教師,尤其是高校教師,應承擔起指導人們正本清源、辨濁析清的作用。高校教師應通過對各種社會和自然現象的深度研究,以自己的研究成果來指導和提醒全社會正確應對所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幫助校正社會發展的方向,把人們關注的目光轉向義利兼顧的理性軌道上來,及時地教育社會大眾正確地看待社會發生的新變化、新情況,以知識分子特有的責任感來指導全社會正確抉擇。同時,應以超卓獨立、理性冷靜的姿態,對社會發展節奏,對大眾思想困惑進行廓清,對冷卻狂熱拜金等起到重要的精神導師的作用。
(三)應對社會及其公眾起到知識引領的作用
在知識經濟成為主流,創新科技被全社會提倡的大形勢下,高校教師應積極主動地成為這一浪潮中的先鋒群體,執著地研究專業知識,以自身在人文社會科學的前衛研究和在自然科學研究方面的重要貢獻,對全社會興起尊重知識、崇尚科學,推行科技創新、仰止思想創建的風氣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讓社會公眾從內心深處對高校教師行業產生向往和羨慕之情,讓“高校教師”成為備受社會推崇的稱呼,讓高校教師成為社會上最高尚、最陽光的知識群體。這就要求高校教師要對社會及其公眾起到知識引領的作用。這種知識引領的作用越大,高校教師的形象就會塑造得越好,高校教師的良好形象就會對全社會的文明和進步產生更為積極的效應。維護和發揚高校教師的這一形象,是每一個高校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
(四)應對社會及其公眾起到行為示范的作用
俄國著名的革命民主主義思想家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教師把學生塑造成一種什么樣的人,自己就該當是這種人。”這句話蘊涵著深邃的哲理。教師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其思想情感、為人處世、治學態度、學術觀點、授課方式、語言運用、言談舉止、著裝服飾等都會對學生產生深刻的影響,都會令大學生甚至社會公眾對教師產生一種結論性的看法。因為大學生已是具有一定獨立思考能力的群體,他們的模仿性、沖動性很強,會依據自身初步形成的世界觀,針對授課教師所展示的形象來判斷對大學教師的信賴程度,決定對某一門課程、或者學科的認知與傾向,甚至會決定他們的就業、創業方向。因此,高校教師必須隨時隨地注意自身形象,在社會及其公眾中起到行為示范的作用。
(五)應對社會及其公眾起到意見領袖的作用
從傳播學意義上看,“意見領袖”通常是指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同時對他人施加影響的信息傳播者。他們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中介或過濾作用,由他們將信息擴散給受眾,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高校教師的科研工作,直接聯系著社會實踐。教師對學科前沿問題的判斷、對社會各種現象從專業角度的分析、解釋,提出的建議、對策等,都會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甚至對國家政策的調整與制定也可能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高校教師在面對公眾發出自己的聲音時,要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并且極為慎重地表達出來,否則不恰當的言論與表現會令社會公眾對高校教師群體形象產生偏頗甚至負面的看法。高校教師在面對社會,將自己的知識、觀念直接實踐于社會時,在很多人眼里,這樣的身份具有特殊的意義。大多數情況下,大家會視高校教師為專家,很是尊重,甚為信賴。因而,高校教師應格外關注自身形象,既要以自己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盈的思想觀念對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更要以自己真知灼見、真誠雍容的表現為教師隊伍增光添彩。
早在1000多年前,韓愈老先生就已為“師”這一崇高職業作出了明確的定義,“傳道、授業、解惑”正是為“師”的三重根本角色。可以說,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韓愈老先生的定義無疑是對教師職責和角色的最佳概括。但隨著社會的發展,競爭激烈的21世紀對高校教師的角色要求已不僅僅滿足于傳統意義上的傳道、授業、解惑。高校教師要順利實現自身理應擔當的職責與使命,就必須完成一系列的角色轉變。竊以為,21世紀的高校教師至少應扮演好以下幾重重要角色。
(一)言傳身教的育人者
大學教育是一種培養高層次人才的活動,培養高層次合格人才是大學的基本功能,教書育人是高校教師的天職。因此,高校教師應首要扮演好擔當好的角色就是言傳身教的育人者的角色。
高校教師應塑造的育人形象,從根本上說屬于高校教師的本色形象。塑造好這一本色形象,教師須通過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力量,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去影響和感染學生。為此,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己的人格和道德修養。高校教師“育人者”的形象,所體現的首先是自身人格的魅力和自身道德修養的魅力。從這個意義上說,高校教師應自覺成為自我崇高精神世界的引領者,必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修養從哪里來?筆者的答案是來自于對“真、善、美”的追求過程。“真”就是要誠實守信,公平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作為高校教師,最基本的德性就是自己要“求真”,從而激勵學生求真和學做真人。教師為人師表作為一種人格道德示范,不僅蘊涵著真,還包含一種更為高尚的善:那就是把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當做自我職業人生的目的,并為之無私無悔地奉獻,善待每一個學生,關愛每一個學生,幫助每一個學生,有教無類,愛生如一。而且這種愛是博愛,是大愛,而不是毫無原則的偏愛和溺愛。當今社會世俗化普遍存在,如一切向錢看、職業道德淪喪、不良風氣蔓延等等,尤其很多大學生精神空虛、胸無大志、趣味低級、行為粗俗。那么作為高校教師,就要用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言傳身教,為學生起到模范帶頭作用,引導學生融入到清新高雅的主流文化中去,自覺抵御社會世俗化的不良影響。教師一定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用正直、善良、友愛的樸素人格去影響學生,用自己的言行為他們做出示范,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高校教師塑造好“育人者”的形象,還必須努力做到勤勉致知、嚴謹治學。教學作為開啟學生心智、塑造學生靈魂的工作,對教師自身有很高的要求。古人倡導“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毛澤東說:“要當人民的先生,先當人民的學生。”陶行知先生曾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嚴謹治學要求教師研究學問要持嚴肅謹慎、求真務實的態度;要尊重科學,按科學規律辦事;要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精益求精;要謙虛謹慎,善于博采眾家之所長。具體而言,高校教師要達到勤勉致知、嚴謹治學的境界,首先要信心立志,堅韌不拔。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教師對自己的職業要有堅定不移的信心,這種信心源于堅定的自信。教師的自信是建立在正確的理念與豐富的學識之上,對自我判斷的一種充分認可和毅然持守。有了自信,我們才會發現自身的種種潛能;有了自信,我們才能擁有成功的心理依托;有了自信,我們才會鑄造堅韌不拔的堅強意志;有了自信,我們才會創造教學工作的非凡業績。教師在樹立了自信的基礎上,應虛心求學,勤勉致知。孔子將讀書學習分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三個層次,這是讀書求學之道。在學習過程中,應采取“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態度,通過虛心求學,嚴謹治學,勤于實踐,努力提高學術水平和教育教學能力,從而達到勤勉致知的境界。
(二)授人以識的傳導者
高校教師的主要工作是學術創新,亦即在專業上有所成就。每一個高校教師走上大學講壇,都不能照本宣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是應該以自己獨到的思考角度闡釋復雜的理論與實踐命題,讓自己的思想火花迸發和連動于學生的思想中,在講授知識過程中,豐富學生學識,理清學生思路,提升學生能力,提煉教師自身積累。因此,高校教師必須做到勤于治學、精于思考,在自身的專業領域中勤耕不輟、精犁細耘,立一家之言,成獨家之說,令學生在了解專業知識基礎上,從任課教師身上獲得更加廣闊的視角和深化的機理。俗話說,名師出高徒,教師只有勤耕不輟,具備了豐富的知識儲備,并不斷精益求精,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學子。康有為是一位學貫中西的大教育家,他于1891年創辦“萬木草堂”開始講學,每日在課堂上講學四、五個小時,每論及一事,必上下古今以究其沿革得失,多引用西方歐美國家之事例以比較闡釋,故其培養的學生大多視野開闊、思想自由、知識豐厚。在“萬木草堂”講學的4年間,培養出了像陳千秋、梁啟超等一代大思想家、大學問家。據史學家、云南大學教授李埏先生回憶,當年陳寅恪先生在西南聯大講授隋唐史,開講前開宗明義:“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外國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現在只講未曾有人講過的。”這雖然是大師的風格,常人難以企及,但也從另一方面說明,高校教師絕不僅僅是將課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將自己經過深入思考后的東西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高校教師面對的授課對象是有一定成熟度的青年學子,授課內容脫離了應試教育的固定、統一的課本限制,完全不同于中小學的教師,如果高校教師在本專業的知識范疇中難以深化拓展,難以提升創新,而是一本教案用到底,以自己的不變應學生之萬變,那這樣的老師絕對配不上“高校老師”的稱謂。這樣的老師培養出來的學生,或如亞里士多德所言,只能稱作“匠人”。談到這個話題,筆者便想起近代思想家梁漱溟先生與北京大學的故事。1917年,24歲的梁先生成為北大教師,可7年后,年僅31歲風華正茂的他卻毅然決然離開了北大。后來有人問他原因,他說:“因為當時的教育不對頭,先生對學生毫不關心”,“教育應當是著眼于一個人的全部生活,而領著他走人生大路,于身體的活潑、心里的樸實為至要”。梁先生的話,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教師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思想與精神,引領學生身心的共同完善。這才是真正的教育,這樣的老師才是真正的高校老師,這樣的高校老師才真正具備“立人”的資本。
(三)納人以虛的親和者
長期以來,社會對高校教師的形象,從內在方面說已逐漸形成了一般性的看法,即高校教師在思想道德、治學理念、學識水平和人品操守等方面均表現出這個社會中素質較高、修養良好的優秀群體風范,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他們身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固執己見、文人相輕、自視清高、偏執過敏的弱點。這些弱點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這一群體大踏步前進的步伐,需要他們在與同仁、學生以及社會的相融相通中逐漸完善自身。作為高校教師,可以說每個人在學術上都有著相對的獨立性,盡管內心都對自身的學術水平和學術能力有較強的自信,但我們必須得承認的是,一個人無論你學識有多高,都僅限于某一方面或某幾方面,仍有需要向別人學習的地方。在這一方面,當年西南聯大的教授們為我們樹立了榜樣。大家熟知,斐聲中外的西南聯大,雖然大師云集,名家薈萃,師承有別,學說各異,但終能“八音合奏,終和且平”,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敬互愛,相得益彰,互相學習,虛心求教,切磋學問,共同發展;不同學科領域,不同性格特點,不同成就水平,組成的卻是五色交輝、異彩紛呈、學術興旺的壯麗圖景。如在互相聽課上,馮友蘭先生聽湯用彤先生講魏晉玄學,堂堂不缺;聞一多先生聽沈有鼎先生講《易經》;王竹溪、沈有鼎教授聽唐蘭教授講古文字學……如此等等,不及備述。教授之間還存在跨學科合作的情況,如湯佩松先生和王竹溪先生,一位是植物生理學家,一位是物理學家,親密合作,共同研究,做出成果,幾十年后仍被國際學術界所推崇。所有這些,在歷史時空中的存在都將是永不消逝的,更是我們當今高校教師應該永遠學習和踐行的風范。
另一方面,高校教師由于長期獨立耕耘于自己的學術領地,疏于與外界發生聯系,因此易形成自我清高的局限認識,也沒有與外界開展廣泛聯絡的積極性,雖然在我國市場經濟的情況下,一些教師積極走出校門,投身于社會服務之中,將理論與實踐進行充分結合,但是仍有相當部分的教師訥于富而遲于行,不愿意與社會各色人群打交道,這成為影響教師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良好高校教師的形象應是得到社會公眾內心認可、確有好感的真實反映,應該主動地與社會公眾結緣,積極尋找通過自身知識為社會服務的機會,走向社會、服務大眾。同時應以虛懷若谷的心態,沉下身子謙虛地向社會學習、向實踐學習,誠心與各種人群打交道、交朋友,以此不斷提高自身的社會服務能力,在社會、學生及其公眾面前樹立良好的親和形象。
(四)率人以先的創新者
知識經濟時代,現代國際競爭的核心是知識創新。知識創新的目的是追求新發現、探索新規律、創立新學說、創造新方法、積累新知識,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新理論和新方法,為人類文明進步和社會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創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進步的靈魂,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實踐,對高校教師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標準。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教師應該是一個走在社會和科技發展最前端或最前沿的群體,故此,必須培養敢為人先的有為精神,突破舊觀念,探索新路子,超越原水平;必須善于把握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不但要適應社會,更要先于社會,把握未來社會發展趨勢;必須培養勇于創新的開拓精神。創新是一種動力,只有勇于創新,才能在執著追求中緊跟時代潮流;創新是一種膽識,只有勇于創新,才能在不懈探索中始終站在發展的前沿;創新是一種精神,只有勇于創新才能在頑強拼搏中爭創一流業績。試想,一個沒有創新精神的教師,何以能引領學生不斷攀登知識創新的制高點,何以能培養出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錢學森先生曾回憶說,在他一生的道路上有兩個高潮,第一個高潮是在北京師大附中,六年師大附中的學習對他產生了及其深刻的影響。當時數學老師傅仲孫特別提倡創新,在給學生的測驗評分時獨出心裁,如果出5道題,學生都答對了,但解法平淡,只給80分;如果答對4道,但解法有創新,就給100分,還要另加獎勵。錢老人生中的第二個高潮是他在大洋彼岸的加州理工學院學習的時候。他曾說,那是“一下子腦子就開了竅”的地方。“以前從來沒想到的事,這里全講到了,講的內容都是科學發展最前沿的東西,讓我大開眼界。”應該說,錢老在美國是遭受了不公正待遇的,回國后再沒有去過美國,但他對加州理工學院的教育和教師是非常肯定的,特別是從馮·卡門教授那里得到了很好的創新性啟發。因此,筆者認為杰出教師的過人之處,就是能夠在平凡的教學點滴之中,探索教育的真諦,追求事業的卓越,重視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和創新興趣,創造有利于個性發展的氛圍,使美好的教育理想真正變為現實。高校教師扮演率人以先的創新者的角色,還要力求將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和管理理念有序地介紹給社會,甚至可以在眾人沉醉的時候當頭棒喝,以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主動擔當起引領風氣、開創技術、更新觀念的使命。同時,還應積極捕捉社會發展的前沿動態,在思想和行為上走在社會的前列,立于時代發展的潮頭,成為引領社會和帶動社會公眾向前行進的先鋒,在全社會樹立起開放先進的嶄新形象,在引領社會發展中進一步贏得社會的尊重。
(五)終身學習的踐行者
終身學習是在20世紀90年代極其廣泛而深刻的時代背景中首先由美國最具影響力的管理大師、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圣吉提出的,其目的是為了謀求對社會巨變的適應性。現代人命中注定必須面對持續多樣的變革,特別是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所形成的信息和知識的爆炸式膨脹。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如果不終身學習,就會被知識和信息的海洋所淹沒。教師在歷史上曾被稱呼為“教書先生”。這里的“教書”指的是職業內容,“先生”是對教師職業的尊稱。而“教書”者必須向學生提供“可讀”之書,必須以自身的勤于“讀書”為前提。大學教師則更要將讀書深化到潛心“研書”、嚴謹“著書”,并以其畢生精力去探究高深學問,去做終身學習的踐行者,去塑造終身學習者的形象,去修煉終身學習者的境界。而實際上,關于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者的形象的問題,早在農耕經濟時代,中國古代的俗語中就有“秀才不怕衣裳破,就怕肚里沒有貨”的說法。宋代詩人蘇軾的好友黃庭堅也曾有言:“士大夫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以及古詩句“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此等等的論述,深刻揭示了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唯有堅持不懈地學習,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方可完善知識結構,培養自身獨特的氣質,提升個人魅力以及在社會的影響力。
要做到終身學習,就必須熱愛學習,讓學習成為一種精神享受,把生活中平常的時光轉換成巨大享受的時刻,自覺地將終身學習的理念轉化到自身學習的行為中來,切實突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關于這一問題,這里特別強調三個要素:首先,人是社會的主體,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人處于社會發展的中心,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人在一生中出于自己生存發展的需要,出于外部環境的壓力,出于對人的生活質量、人的尊嚴和生命價值的追求,自我意識不斷覺醒,這是人在社會中生存的最佳選擇。學習與人的生命共始終,終身學習是以學習者為主體的社會實踐活動,人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人一生的學習中,充分發揮人的主體作用,才符合學習活動本身的規律,也只有強調了學習者的主體地位,才能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其次,學習貫穿于人從生命開始到結束的全過程。人是生活在動態的社會環境中的,社會和人都在變化,人要適應社會變化,要促進社會發展,要與社會在動態中達到平衡,學習必然會貫穿于人一生的全過程。再次,強調個別化和個性化的學習。人的千差萬別,決定了學習行為的多樣性。上述要素和特征,同樣適用于高校教師作為終身學習的踐行者的形象定位之共性要求。高校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導者,同時自身也是一個知識的學習者。高校教師的學習,既要體現終身性學習、個性化學習、開放性學習、網絡化和電子化學習,做好學習規劃,完善學習管理等終身學習的共性要求。同時高校教師作為高深學問的研究者,還應始終如一、一以貫之地體現出研究性學習、創新性學習等學習特征,應自覺地將高校教師所應具有的獨創精神、批判精神、探究精神,滲透在一生的學習過程之中,讓學習釋放出內在的創造價值。
(六)“文化自覺”的傳播者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到本世紀中葉我國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而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高校便是全社會先進文化建設的“前哨”。美國斯坦福大學前校長唐納德·肯尼迪曾說:“大學至高無上之處在于給人們提供了機會:它給人們提供了改良文化、延續生命和保障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個人和智力平臺。難道世界上還有比這更重要的事嗎?”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便在部分高校實施文化素質教育,這是高校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工程。大學的文化素質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來傳承發展民族根脈,來為民族的文化自覺吶喊、傳播。
何為文化自覺?費孝通先生的解釋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們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對其起源、歷程、特色和未來有充分的認識。如今,文化的作用日益突出,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并已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的力量已深深融匯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實際上,早在20世紀40年代,我國著名哲學家賀麟先生就指出,中華民族的振興不僅僅是經濟的振興,更重要的是文化的振興……民族復興本質上是民族文化的復興。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在2005年也曾說,中國大學之一個根本的任務就是要喚起中國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而,良好的文化自覺是他們今后人生歷程和心靈歸屬的“方向盤”和“試金石”。誰贏得青年,誰就能贏得未來,特別是全球化加速、文化多元整合的環境下,高等學校一定要承擔起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職能,努力養成學生的文化自覺,進而輻射影響社會大眾的文化自覺。而高校教師理所應當是改良文化、延續生命和保障人類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個人和智力平臺的提供者,成為文化自覺的傳播者。但是,要真正履行好、擔當好文化自覺的傳播者的職責與使命,就必須重新認識大學功能,即由單一重視專業教育轉向民族精神的培養和專業教育同時并重;就必須重新定位教師角色,即教師對學生素質的培養應由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轉向文化自覺與能力培養,要在專業教育中滲透文化教育,著力體現文化自覺意識和文化鑒別力。
總之,文化自覺是民族復新的靈魂所在,大學是文化自覺的搖籃、苗圃、高地,高校教師便是文化自覺的先行者、培育者、傳播者,這是新形勢對高校教師提出的角色自覺。
(七)人格獨立的評判者
哲學家杜威說過:“知識分子的特征有兩方面,一是獨立思想,不肯把別人的耳朵當耳朵,不肯把別人的眼睛當眼睛,不肯把別人的腦力當腦力;二是個人對自己思想信仰的結果負完全的責任,不怕權威,不怕監禁殺頭,只認得真理,不認得個人利害。”過去,高校要求教師要努力實現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但隨著社會轉型和全球文化多元化的沖擊,我們的教師需要具備也必須要具備對社會、文化進行批判的能力。因此,高校教師應是具有社會良知和獨立人格的“思想家”、“批評家”。
當前,在多元文化并存和相互碰撞的局面下,很多問題值得高校教師來審視、思考和解答,如怎樣看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如何傳承、創新、發展和利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問題?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如何汲取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內核和有益成分為我所用的問題?如此等等。再如,在社會領域,該如何看待中國社會各階級階層的變化,“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會不會產生新資產階級,“下崗”工人路在何方?如何才能將擴大對外開放與發展民族工業,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統一起來,相互促進?如何認識現時代的消極腐朽現象,共產黨能否真正解決權力制約與反腐敗問題?凡此種種,不一而足,都需要高校教師具備前瞻性的眼光和超隔閡的批判精神,以引導學生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和關鍵階段作出理性的判斷和清醒的選擇。
大學是社會良知的發聲器。凡有學問的大家,真正的大學者,如梁啟超、梁漱溟、陳寅恪等從來沒有回避過身處的時代,他們的在場感極為強烈,剛毅堅卓、厚德至愛等高尚品格在他們身上都有鮮明的體現。無論是教書育人還是學術研究,高校教師都不能從名利出發,而應本著求真務實的態度,實事求是地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和客觀規律;不對權貴阿諛奉承,不為五斗米而折腰,不為取悅于利益集團或領導,不一味歌功頌德,更不能作偽證;面對社會負面甚而所謂潮流趨勢必須有所質疑,一旦真理在手,即挺身而出,義無反顧。因為,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當知識分子失去社會批判職能的時候,一般就是社會大災難的到來之時。尤其是今天,在我們的國家正排除萬難昂首崛起的歷程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作為高校教師,我們一定要努力培養和踐行堅韌不拔、卓然不群、剛強果敢的精神,追求真理、傳承文明、批判時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而擔負起高校教師應盡的責任與使命。
University Teachers’ Responsibilities, Missions and Role Orient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XIONG Rong-yuan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63000, China)
In current world the tre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quickens, knowledge economy, high and new technologies develop continuously, so the functions of universities are constantly expanded and enriched with society’s progress, which 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social development, but also the adjustment and enrichment of its functions in the continuously adjusting process of meeting social needs. University teachers, with good social conscience and one of the dominant forces in social development, are supposed to act as moral scale, social mentor, knowledge leader, behavior model and opinion leader in the state, society and the public, playing the parts of educator of teaching by precept and example, transmitter of knowledge, amiable person with modest manner, innovator at the head, practitioner of lifelong learning, transmitter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and judge of personality independence well.
University teachers; responsibilities and missions; role exchange
G645.16
A
1674-9200(2014)05-0075-07
(責任編輯 楊永福)
2014-09-01
熊榮元(1968-),男,苗族,云南馬關人,文山學院黨委書記,主要從事社會倫理、領導力、傳統文化和高等教育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