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東
從電影誕生到電視的發明,從默片時代到今天的3D影視時代,從來沒有一類節目能夠像紀錄片那樣具有無窮的魅力。上個世紀末,隨著《沙與海》、《龍脊》等一批優秀紀錄片的出現,國內電視界掀起了一次紀錄片創作的高潮。在那個時代,跟拍再跟拍、長鏡頭接長鏡頭已經成為了紀錄片拍攝的一種潮流,甚至是一種“定勢”。今天,一批電視人摸索前進,借鑒國內外優秀紀錄片的拍攝技術和鏡頭風格,又推出了一大批以《新絲綢之路》、《舌尖上的中國》、《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等為代表的優秀紀錄片。故事情節扣人心弦,片子結構精心策劃,尤其是鏡頭風格很有一種電影化的傾向。這種鏡頭風格的電影化帶來的是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和賞心悅目的視覺感受。
1.紀錄片鏡頭風格的電影化傾向首先表現在鏡頭節奏加快
與一些傳統的紀錄片不同,最近央視播出的幾部優秀紀錄片都明顯在鏡頭節奏上下了功夫,以《舌尖上的中國》為例:筆者初步統計,在一集片子中,除非是表現完整動作或者是完整情緒的鏡頭,一般的鏡頭長度極少有超過三秒鐘,甚至不超過兩秒鐘。一部片子的節奏主要取決于鏡頭的節奏。節奏快意味著鏡頭個數多,隨之帶來的就是更大的信息量。同時也意味著更大的拍攝工作量。這也對鏡頭拍攝內容、拍攝角度、拍攝方法、用光布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這種高標準嚴要求正是電影創作的特點。借用國外一位資深紀錄片編導的話語,“你在拍攝時要用盡你所有的能力讓你的鏡頭看起來更美”,這種對美的追求應該貫穿于我們紀錄片創作的全過程。
鏡頭節奏加快的另一個表現就是以往那種紀錄片常見的十幾秒甚至幾十秒的長鏡頭明顯減少。以《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為例,全片能夠稱得上是傳統風格的長鏡頭幾乎一個也沒有。在表現完整動作和完整情緒時也要用不同角度、不同景別的鏡頭分切來展示。這固然是由于片子的風格特點所決定,但同時也給我們紀錄片創作提供了借鑒。長鏡頭固然在一些紀實性很強的節目中具有完整過程的表現力。但在一些我們編導可以掌控可以精雕細刻的情況下,以更多的角度更全面地表現畫面細節的拍攝方式是我們全體電視人努力的方向。以美的形式來表現美的主題從而讓兩者和諧統一更應該是我們每一位電視人追求的創作方式。
2.紀錄片鏡頭風格電影化傾向的另一個表現是鏡頭極其規范
這種規范的風格甚至讓許多電視人欣賞完這些優秀紀錄片之后紛紛驚呼“學院派”回歸了。曾幾何時,受《湯池印象》、《二十四格》等一批新銳影視創作集體推出的“微電影”風格的影響,熒屏上出現了一批追求“炫”效果的影視作品。鏡頭晃晃悠悠、色彩光怪陸離,紅閃藍閃隨時出現,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而《舌尖上的中國》、《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等作品的推出讓人如清風拂面,每天晚上安靜地坐在沙發上欣賞這樣的紀錄片是一種享受,一種熏陶,一種心靈的洗禮。多久沒有欣賞到這么橫平豎直的鏡頭了?多久沒有看到這么規范的出畫入畫了?要知道對鏡頭極其規范正是電影的最基本要求。而為了追求這種鏡頭的規范和最佳的成像效果,拍攝電影極少使用在電視拍攝時大量使用的變焦鏡頭,而是大量使用很笨重但色彩、成像效果極佳的定焦鏡頭。欣喜的是,在最近這幾部優秀的紀錄片中也明顯表現出了這一特點。
3.紀錄片鏡頭風格電影化傾向的第三個表現是各種高科技手段的運用
只是在不太久遠的過去我們還在為好萊塢大片里高科技的拍攝手法而驚嘆不已。而如今那些當初看起來遙不可及的技術手段已經走進了我們的創作空間里。如何運用好這些技術,讓它為我們的片子增光添彩,央視的編導們走在了前列。還是以《茶,一片樹葉的故事》為例:微距鏡頭、高速攝像鏡頭大量運用,從天上到地上再到水里,充分利用各種高科技手段,以達到最佳的拍攝目的。當然受到條件所限,我們不太可能擁有所有這些器材和手段。但就像前文所提到的那樣,“你在拍攝時要用盡你所有的能力讓你的鏡頭看起來更美”。
廣電總局關于上星衛視黃金時間國產節目播出時間規范性要求的出臺,為國內原創電視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會。我們相信國內的紀錄片創作事業也必將迎來另一次創作高潮。作為電視人,必須牢牢把握住這次機會,順應時代的潮流以推動電視事業向前發展。
(作者單位:撫順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