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林武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圖書館,湖南長沙 410205)
高校數字圖書館資源建設中的知識產權問題探析
潘林武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圖書館,湖南長沙 410205)
通過對數字圖書館和知識產權相關概念的介紹,從三個方面分析高校數字圖書館數字資源建設中涉及的知識產權問題,并根據這些可能存在的侵犯知識產權問題,提出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應以人為本,增強圖書館人的知識產權意識;以法律為依據,依法進行數字圖書館建設;以技術為手段,限制數字資源在合理的范圍內開發利用。
數字圖書館;信息服務;知識產權;法律保護
隨著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數字圖書館也應運而生。數字圖書館是知識經濟時代的產物,是高校圖書館適應網絡環境發展的產物,也是信息社會的產物。數字圖書館從認識、起步到應用歷經了十幾年的時間,圖書館的數字信息總量和數字信息服務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對高校文獻信息保障教學科研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數字圖書館最顯著的特征是數字化和網絡化,同時也是它最大的優勢,它將圖書資料數字化并加以存儲,通過網絡被用戶存取,為用戶提供先進的、電子化的服務,不依賴于圖書館物理實體的虛擬信息空間,為人類獲取新知識、新文化乃至新的研究理論,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是任何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面,數字圖書館在為人類發展做出貢獻的同時,也為人類帶來了一些社會矛盾和糾紛,這些矛盾與糾紛最突出的就是數字圖書館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2010年湯里輝、韋景竹在其《近年來圖書館相關的知識產權案例觀察》一文中列舉分析了發生在2001年至2008年間的11個典型知識產權案例[1],這些案例都涉及到了圖書館,從這些案例分析中,我們不難看出知識產權問題存在于圖書館的眾多方面,數字圖書館由于其數字化和網絡化特點,更是侵犯知識產權的高風險區。
知識產權,指“權利人對其所創作的智力勞動成果所享有的專有權利”,一般只在有限時間期內有效,是從法律上確認和保護人們在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領域中從事智力活動而創造的精神財富所享有的權利[2]。對于數字圖書館中知識產權問題的研究,西方發達國家的學者關注較早,研究得也較全面,1998年美國的DMCA(Digital Millennium Copyright Act)正式生效,專門用于保護數字作品的知識產權。為了順應世貿組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的有關知識產權的國際協約的最新規定和要求,2001年我國《著作權法》(修正)開始實施。
高校圖書館擁有大量的文獻資源,傳統的文獻信息服務已經遠遠滿足不了讀者用戶的信息需求,建設高校數字圖書館是必然的趨勢,各高校的數字圖書館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通過利用數字化技術和網絡技術,將各高校的文獻資源以一種非常便捷的方式提供給用戶。圖書館的文獻資源數字化、信息服務網絡化在高校教學、科研及促進高校學術科研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數字資源建設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來實現:一是館藏紙本文獻的數字化;二是購買數據庫;三是利用網絡數字資源。高校數字圖書館加強數字資源建設的同時也帶來了知識產權問題的影響。
2.1 館藏紙本文獻數字化時的著作權問題
數字化就是將許多復雜多變的信息轉變為可以度量的數字、數據,再以這些數字、數據建立起適當的數字化模型,把它們轉變為一系列二進制代碼,引入計算機內部,進行統一處理,這就是數字化的基本過程。高校擁有大量圖書等紙本文獻,通過將這些紙本文獻數字化可以增加本館的數字資源量。數字化改變了文獻的存在形式,由紙本轉變為數字形式,通過采用電子技術進行存儲和管理,便捷了文獻資源的利用,提高文獻資源的利用率,雖然改變文獻的存在形式,但是我國的相關法律就數字化行為己經做出了規定,把數字化定性為復制行為。2006年7月1日實施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第七條“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通過信息網絡向本館館舍內服務對象提供本館收藏的合法出版的數字作品和依法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以數字化形式復制的作品,不向其支付報酬,但不得直接或者間接獲得經濟利益。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3]雖然數字化可以不經著作權人的許可,但是經過數字化后的作品有嚴格的使用地域限制,只能向本館館舍的服務對象提供服務,超出了范圍將可能構成侵權。同時數字化行為等同于復制行為,數字化資源如果涉及傳播時,就相當于多次復制,因此涉及到作品著作權人的復制權等權利,需要著作權人的授權。超過著作權保護期和不受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除外。
2.2 購買的數據庫涉及到的知識產權問題
購買數據庫資源是目前各高校數字圖書館建設采取的主要形式。通過購買數據商的數據庫資源,可以快速地充實圖書館的館藏電子文獻資源,同時極大地規避了作品著作權人的知識產權糾紛,因為這種知識產權問題基本在數據庫出版商和作品著作權人之間解決,比如2008年的萬方數據資源系統侵權案,就是在數據商和版權人之間解決。但是購買的數據庫還是會遇到一些知識產權問題,包括使用數據庫前的合同簽訂中對諸多細節問題、使用過程中數據商所謂的“濫用”問題,數據庫內容傳播中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問題等,圖書館在開放利用數據庫時,應該尊重數據庫權利人的知識產權,在雙方合同約定范圍內進行利用。此外高校圖書館如果購買使用了存在知識產權糾紛的數字資源,也有可能承擔連帶責任,李昌奎起訴長春理工大學侵權糾紛案反映了這種情況的真實存在[1]。
2.3 網絡數字資源開發利用涉及的知識產權
無論是館藏文獻數字化,還是購買數據商提供的數據庫,相比于網絡信息資源而言,如同滄海一粟,因此合理開發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對高校數字圖書館豐富的數字資源具有重要的價值。盡管互聯網中許多公開文獻資源可以免費使用,但是高校圖書館在開發利用這些資源的時候,同樣有可能涉及到作品的知識產權問題。我國現行《著作權法》只涉及報刊轉載問題,對于網絡作品傳播保護,我國在2006年實施了《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關于網絡作品侵權的若干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在2012年的征求意見稿中第三條規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未經許可,通過信息網絡提供他人享有權利的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人民法院應當判令其承擔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的民事責任。通過上傳到網絡服務器或者以其他方式,將作品、表演、錄音錄像制品置于向公眾開放的信息網絡中,使公眾可以以下載、瀏覽或者其他方式獲得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其構成作品、表演或者錄音錄像制品的提供行為。”[4]上傳、轉載未經他人許可的作品,屬于侵權行為,甚至一些超鏈接的方式,如導入鏈、鏡像鏈等形式深度鏈接都有可能造成對網絡作品的侵權,因為這樣的鏈接有可能使網絡用戶誤認為其內容是圖書館網站提供,從而損害到權利人的利益。
數字圖書館與傳統的圖書館相比,其文獻信息服務脫離了現實地域的限制,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通過網絡平臺,將數字資源提供給讀者用戶,極大地促進了文獻信息資源的傳播,但同時也為圖書館帶來了侵權的風險。為合理規避風險,筆者建議從三個因素考慮,將有助高校數字圖書館的健康發展。
3.1 以人為本,增強圖書館人的知識產權意識
圖書館作為一個公益性機構,從傳統圖書館的“為讀者找書、為書找讀者”,到數字圖書館的“共享信息資源”,其服務宗旨都是為了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質,為發展和繁榮社會文化和科技事業。但這并不意味著圖書館可以任意地傳播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因為這意味著侵犯文獻作品的知識產權,在傳統的圖書館時代,這種情況并不明顯,但在數字圖書館時代,這種情況變得尖銳起來,究其原因,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使得文獻資源的傳播遠遠超出了圖書館的時空界限,文獻作品的復制、傳播等變得非常簡單,嚴重影響到了知識產權人的合法權益。根據《著作權法》的第四十七條的有關規定“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表演、放映、廣播、匯編、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5]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傳播文獻作品,屬于侵犯著作權人的著作權,著作權人有權依法追究侵權人的責任。在數字圖書館時代,圖書館不僅是一個傳承文明的公益性機構,同時也是文獻作品知識產權保護的一個重要陣地,因為圖書館掌握了大量的文獻資源。人作為圖書館重要組成部分,是圖書館活動的主體,圖書館人的行為活動將對圖書館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研究高校數字圖書館的知識產權問題時,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圖書館人的因素。增強圖書館人的知識產權意識,不僅有助于圖書館規避知識產權風險,同時也能加強文獻作品的知識產權保護。
3.2 以法律為依據,依法進行數字圖書館建設
在國外,對于知識產權保護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如美國圖書館協會(ALA)發表的《版權與數據庫保護》、美國研究圖書館協會(ARLA)發表的《數字環境下版權保護的原則聲明》等,在我國,為保護知識產權,先后制定了《著作權法》、《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等法律條例,并且為適應WTO等國際新規定與要求,《著作權法》在2001年進行了修正,這是我國知識產權保護與國際慣例的接軌。因此,在進行數字圖書館建設時,高校圖書館應該在有關法律條例規定的合理范圍內,開展數字化建設:一是通過合理使用;二是通過授權許可。
合理使用制度一直是保護作者利益與兼顧社會公眾利益的一個砝碼,因此高校圖書館需要明確合理使用的范圍,在合理使用的范圍內開發利用數字資源可以不需要著作權人的許可。為了保證圖書館實現公益性服務的社會使命,各國著作權法都規定了圖書館的合理使用條款,美國的《知識產權和圖書館信息基礎設施最后報告》和歐盟的《數據庫法律保護指令》,承認數字化環境下仍存在合理使用問題,《伯爾尼公約》及我國《著作權法》都確立了法定許可制度,對于合理使用,如一般的復制,沒有任何贏利目的,則無須付費。對于數字圖書館而言,如果僅僅將作品的摘要、目次、封面等版本信息數字化,提供給信息索取者有關作品的基本信息,這不應該視為侵犯著作權,而應作圖書館傳播信息的合理使用之解[6]。在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5]所以在非贏利條件下,為學校教學、科研等提供的數字化服務,均屬于合理使用。
3.3 以技術為手段,限制數字資源在合理范圍內的開發利用
文獻資源的數字化,為讀者用戶利用文獻資源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特別是在網絡環境中,數字化的文獻資源,使得讀者可以不到圖書館,就可以享用到圖書館提供的文獻資源服務,拓展了圖書館文獻服務的時間和空間,但是文獻資源的網絡化,同樣也帶來侵犯知識產權的風險,因此為了減少甚至是消除這種文獻網絡傳播的侵權風險,越來越多的技術手段應用到了數字圖書館,如訪問控制技術、密匙管理與加密算法技術、數字水印技術、VNP技術、防火墻技術[7]。通過這些技術手段,將圖書館的數字資源限制在一定的被訪問范圍內,從而避免數字資源網絡化后出現無節制地傳播和下載,侵犯文獻的知識產權。
[1]湯里輝.韋景竹.近年來圖書館相關的知識產權案例觀察[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0(2).
[2]羅光燦,何儒云.數字圖書館建設中的知識產權問題探討[J].圖書館,2002(5).
[3]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EB/OL].2013-10-06,http://www.gov.cn/zwgk/2006-05/29/content_294000.htm.
[4]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征求意見稿)(2012)[EB/OL]. 20013-10-16.http://www.court.gov.cn/xwzx/fyxw/zgrmfyxw/201204/t20120422_176202.htm.
[5]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修正)[EB/OL].20013-10-16.http://www.gov.cn/banshi/2005-08/21/content_25098.htm.
[6]何紅英.數字圖書館建設的著作權沖突與協調[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7]王英悌.數字圖書館建設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3(3).
On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ibraries in Universities
Pan Linwu
(Library of Hu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angsha 410205,Hunan,China)
By introducing some relevant concepts on digital library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this paper analyzes,from three aspects,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digital libraries in universities inv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esources of digital libraries in universities.Based on the analyzed problems in which infringements up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may probably occur,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libraries in universities should be conducted in such approaches as strengthening librarians’awareness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 on the basis of people-orientation,constructing digital libraries according to laws, restricting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resources to a reasonable scope by means of technology.
Digital library;Information service;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Legal protection
G250
A
1673-8535(2014)03-0058-04
潘林武(1980-),男,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圖書館館員,信息部主任,研究方向:信息建設。
(責任編輯:高堅)
2014-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