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聰+章力建+劉凱
一、甘肅省委省政府從當地實際出發,以提供社會化服務、培養新型經營主體為突破口,探索形成了在生態扶貧戰略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有效模式
在農村社會化服務發展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民勤模式”。民勤縣位于甘肅省西北部,農業人口23.7萬人。民勤縣農廣校依托“設施農牧業+特色林果業”主體生產模式,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有效推動了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
一是充實農村社會化服務人才隊伍。農廣校改變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選聘專業教師、農技人員、鄉土專家等組成導師團,采取導師定項指導服務,對口教育培訓職業農民。幾年來,農廣校培養的297名農民中專生中,117名被聘為村農民技術員、科技助理員,穩定充實了農村社會化服務的人才隊伍,成為留得住、用得上的“土專家”、“田秀才”。
二是搭建農業社會化服務綜合平臺。農廣校開展了“六位一體”的互聯互動的農業信息化服務:免費給每位新型職業農民贈閱《民勤新農村》;建立新型職業農民手機科技短信群,定時發送科技短信;設置“12316”農技服務熱線,全天候接受農民的服務咨詢;農廣校專兼職教師和專業技術人員利用農業科技直通車巡回現場指導,在田間地頭為群眾解答問題、提供便捷服務;主辦《科技服務苑》電視專欄節目專題講座,為農民提供圖文并茂的知識講座;開辦農民圖書室,供農民隨時查詢所需專業技術知識。
三是建立對口幫扶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機制。農廣校對新型職業農民建檔立卡,技術人員包村包點,田間地頭現場示范,進戶入棚巡回指導,對學員進行對口幫扶。做到“面對面”技術知識培訓和“手把手”現場指導,有針對性地解決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出現的難點問題,提高培訓效果。
在扶持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中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安定模式”。安定區位于甘肅省中部定西市市區中心,2012年以來,緊緊圍繞糧食種植、畜禽養殖、蔬菜生產三大產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引有志青年、農科學生從事農業生產,營造有利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的良好環境。遴選1000名農民作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著力開展“四扶持”政策:
一是從項目上扶持。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牛羊大縣建設項目、農機購置補貼、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扶貧開發等項目資金,重點向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傾斜。
二是從資金上扶持。區財政每年安排3個100萬元,用于扶持新型職業農民種養大戶、土地規模經營流入大戶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獎勵補貼:每年安排100萬元,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中的養殖大戶飼草料加工機械進行購置補貼,引導群眾購置飼草料加工機械,提高草料機械化作業水平;對土地流轉大戶每年安排100萬元,以“以獎代補”的形式,對經營規模較大的流入主體給予5000元至8萬元的獎勵補助;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對象蔬菜種植大戶每年安排100萬元,主要用于蔬菜種植大戶設施基地建設,鼓勵農戶建造溫室大棚。
三是從融資上扶持。采取貸款貼息和加大農業保險的方式,扶持擴大生產規模。各金融機構加大了對新型職業農民信貸支持力度,適度放寬對養殖、蔬菜種植大戶的信貸準入,特別是“雙聯”惠農貸款重點向養殖大戶傾斜,確保90%的資金用于發展養殖業。對于新型職業農民創辦合作社的,放寬準入條件,簡化審批手續,減免營業稅收。
四是從服務上扶持。對培育的新型職業農民實行農技人員一對一“保姆式”技術指導和跟進服務,做到理論問題詳細解答,技術難點現場指導,市場信息及時提供,力爭達到“培訓一人、扶持一人、育成一人”的培育效果。
二、甘肅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樣板做法,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產業升級,促進了農民增收,對于西部地區扶貧攻堅和生態治理有良好的示范推動作用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助推產業調整升級。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提高了農民專業技能和科技文化素養,對新型職業農民的政策傾斜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加快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步伐。安定區太平村養羊大戶王守成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后,系統學習了科學養羊知識,在“雙聯惠農貸款”政策的支持下,新建了高標準的養殖場,養殖規模從原來的100多只擴大到600多只,帶動周邊養殖專業戶達130多戶,并自發組建太平村養殖專業協會,形成了集技術培訓、飼料供應、市場營銷一條龍服務體系,推動產業擴大升級。
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助力農民增產增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為廣大農民依靠科技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堅實平臺,促使他們改變傳統耕作模式,牢固樹立了以市場為導向的生產經營理念,促進收入快速增長。安定區符家川鎮農民黨春香參加新型職業農民種養培訓班后,通過政府大力支持,流轉土地2048畝,投放雞苗3萬多只,通過“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周邊農戶,養雞產業每年純收入達30萬元。她還通過政府擔保,金融貸款100萬元,承包日光溫室138座,流轉土地400多畝,發展設施農業,年收入達到100萬元以上。2013年安定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350元,比上年增長了19.8%。
三、甘肅通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創造了符合實際、符合階段、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扶貧新戰略
一是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上升為政府行為。成立了“甘肅省農民培訓管理辦公室”,對全省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進行系統規劃、統一部署,改變了過去農民培訓多部門各自為戰、一事一訓的模式;整合全省農民培訓項目,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形成以農廣校為主體,以農業科研院所、農業院校和農技推廣服務機構及其它社會力量為補充,以農業園區、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地的多層次、多形式、廣覆蓋、制度化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制定《全省農民培訓量化考核評價辦法》對培訓機構進行量化考核,實現培訓過程公開制、培訓任務動態制和培訓機構進退制,以考核工作促進培育工作,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農民培訓監督管理和考核評價機制。
二是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上升為生態扶貧新路徑。選擇優勢特色產業,以“產業切入、主體突破、持續幫扶”為發展模式,實施農業轉型升級戰略。通過產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由新型經營主體對周邊農戶進行持續對口幫扶,輻射帶動周邊農戶進行生產經營。確定科教部門和農廣校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推動主體,科教部門作為領導部門負責制定培育政策、規劃,與政府部門對接,農廣校作為委托機構實施教育培養、組織篩選、認定管理等具體工作。
三是把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上升為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主要措施。緊密結合各地農業產業現狀、農時季節、農民生產生活實際,采用農學結合、模塊教學、跟蹤服務等多種培訓指導方式,構建以產前信息服務、產中技術服務和產后銷售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制度。利用電視講座、互聯網遠程培訓平臺、科技直通車、農民田間學校、包點包村包戶技術指導等多種形式,開展農業社會化服務,建立農民“常學習、受指導、得實惠”的長效機制。聘請農業專家,抽調農技人員組成服務小組,深入生產一線,嚴把產前、產中、產后“三個關口”,開展面對面、零距離的社會化服務,提升社會化服務質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