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半小時經濟圈”內,是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強”縣市。2013年,宜都市抓住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機遇,發揮農廣校辦學優勢,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認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大體系,探索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機制,在宜都形成了“尊重職業農民”、“爭當職業農民”的良好氛圍,成效明顯。
一、廣泛宣傳發動,優選培育對象
隨著農村青壯年大量外出,農村新生勞動力離農意愿強烈,宜都“誰來種地”、“地如何種”問題日益凸顯。農廣校搶抓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機遇,創新培訓理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
一抓宣傳發動。農廣校一班人積極向市委政府領導匯報,爭取重視。針對農業系統干部,重點宣講培育工作意義,政策措施;針對農民群眾,印發宣傳資料,發到每家每戶;針對社會群體,利用媒體宣傳,讓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宜都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市委副書記和副市長任副組長,18個部門一把手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市財政安排試點專項經費30萬元。
二抓資源調查。農廣校積極依托上級部門,圍繞柑橘、茶葉等主導產業,組織100多人對全市種養大戶開展資源分類統計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意愿調查,著眼具備從業意愿、擁有一定農業資源和素質能力的農民,遴選了首期207名培育對象,啟動試點培訓。
二、構建培訓體系,夯實培育基礎
一是構建“一主多元”培訓基地,增強綜合服務能力。農廣校為龍頭,以湖北土老憨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宜都現代農業科技園、三峽職業技術學院等企業和科研院所為依托,構建多層次、全方位、分工協作和各有側重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宜都市投入了300多萬元對3家培訓機構、48個村級培訓網點進行提檔升級,進一步完善“農技110”、“12316”和農業遠程教育網絡平臺,在重點農民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中確定了11個實習實踐基地。
二是競爭性選拔教師,提高師資隊伍水平。邀請創業培訓師演示“互動式、參與式”培訓示范課;按照湖北省農業廳“名師大賽”要求,參照農業廳標準制定評分規則,在宜都舉辦了新型職業農民優質課競賽活動。從25名參賽對象中擇優選聘15名教師享有培訓資格。另吸納湖北省、宜昌市10名優秀教師作為宜都市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師。
三是科學制定教學大綱,落實教學課程體系。根據《湖北省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試點指導意見》,農廣校站在農民職業化角度,科學設置課程,避免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變成“專項技術培訓”的“加長版”,“大中專學歷教育的壓縮版”。大膽探索,把課堂安排在田間,把教室流動在農民的家門口,同時注入韓國新村運動“互助、協作、勤勉、誠信”新精神,并將農業多功能、創業、鄉村生態美學等理念,以及溝通技巧、社交禮儀、物聯網、農業信息和電子商務等技能一并納入課程體系,增強了學員的綜合能力。
三、大膽探索實踐,創優培訓模式
宜都農廣校創新多種培訓模式,取得了較好的培訓效果。
(一)創優培訓方式,激發學習熱情
及時選派骨干教師參加農業部舉辦的全國農民創業師資培訓,將創業培訓理念運用到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中,采用引入啟發式、參與式、情景式培訓方法,依靠“雙向互動”營造“歡樂課堂”;通過“鼓動參與”強化“主體意識”;借助“情景再現”引導“學以致用”;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向“互動式、參與式”轉變。在市場營銷授課中,教師們讓學員模擬當年聚親情、積人脈、交朋友、闖市場的場景,演示自己就業創業的難忘經歷,讓學員們身臨其境、感同身受。新的教學模式深深吸引了參學農民,10天的培訓,參訓率達到了99%,一大批學員從培訓前的“一言不發”、“表情木訥”到培訓后的“慷慨陳詞”、“意氣風發”。
(二)升華教學理念,放大培訓效果
在培訓中樹立“管理嚴格,快樂高效,終身受益”的教學理念,把教育培訓上升到信念、理念和文化層面,在教師和學員中間建立了深厚感情,達到了教學相長的目的。10天培訓結束,學員們都遲遲不愿離去,結業儀式上,全體學員用鞠躬表達對教職員工的感謝。作為培訓活動的組織者,農廣校全體教職員工倍感自豪和滿足。
(三)開展實習實踐,提升綜合素質
分鄉鎮和產業在15家實訓基地開展操作實踐,人均達到60學時;先后組織8批次120多名學員赴浙江、湖南等地學習考察,參加湖北省農業廳觀摩活動,取得了多維互動、開闊視野的培訓效果,受訓學員由單純書本轉向動手操作、單一技能轉向綜合素質,受益匪淺。
四、強化跟蹤服務,力求培育實效
對于首期207名學員,農廣校緊緊依托農業局寓服務于管理之中,扎實開展跟進幫扶與配套服務,促進管理與培育工作有機融合。通過認定、獲得資格證書的新型職業農民,以戶為單位建立綜合信息檔案,市、鄉兩級安排專人開展“一對一”雙向跟蹤聯系。提請政府行文頒布扶持新型職業農民創業發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內容包括財政貸款貼息、示范基地創建、品牌建設和農產品銷售等6大方面。2013年,宜都市共兌現涉農獎勵資金320萬元,其中,首批新型職業農民直接受益109萬元。
目前,宜都市首批學員已有179人通過認證,一大批學員正在宜都現代精品農業建設中發揮主力軍作用。提交產品樣本40多件,營銷廣告詞200多條,創業項目設計書202個,新建農業精品園16個,農業“三品”12個,精品果園“十個一”綜合措施已在全國推廣;宜都柑桔標準化生產入圍全國示范案例。國內外共有6批次200多名代表先后來宜都參觀考察。
五、問題與建議
總結回顧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還有很多方面需進一步完善。
(一)加強領導重視,爭取政策扶持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成效如何,扶持政策是關鍵和保障。
農廣校要緊握中央一號文件這把尚方寶劍,多方爭取領導重視,加強扶持政策研究,制定出臺一批扶持政策,包括土地流轉、基礎設施建設、金融信貸、農業補貼、農業保險、社會保障等。細化到經過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頭上。提高和保障新型職業農民社會地位。
研究設立職業農民中等職業教育專項經費,對新型職業農民接受中等職業教育實行免學費和國家助學政策,培養具有農科中等職業教育水平的新型職業農民。
同時研究設立新型職業農民農業系統培訓專項經費,對不具備條件接受農科中等職業教育的骨干農民,分產業開展全生產經營周期的農業系統培訓。
(二)改善培訓條件,提高培訓能力
要及時解決培訓缺場所、教學缺設施、下鄉缺工具、實習缺基地等問題;加強培訓機構的經費投入和保障措施,把全國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空中課堂、固定課堂、流動課堂、田間課堂一體化建設納入規劃,重點加強縣級校標準化建設、流動教學服務車配備和實訓基地建設,提升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能力。
(三)創新培訓模式,注重實際、實用、實效
順應務農農民學習規律特點和生產生活實際,“就地就近”下鄉進村辦班,“農學結合”分段教育培訓,促進學用結合和學習、生產“兩不誤”。探索組織高效、務實管用、農民歡迎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模式。
(四)加強資格認證,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
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吸引農業院校特別是中高等農業職業院校畢業生回鄉務農創業,支持中高等農業職業院校定向招錄農村有志青年特別是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領辦人的“農二代”,培養愛農懂農務農的農業后繼者;把回鄉務農創業的青壯年農民工和退役軍人作為當前農業后繼者培養重點,納入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計劃,從根本上解決“誰來種地”問題。
湖北省宜都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楊培明
湖北省宜都市農業局 王血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