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廣才+丁月強+吳玉華
筆者通過在全國小麥主產區多點實地考察,并和專家組會商研究,針對2014年春季小麥生產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苗情的總體分析,并提出幾點冬小麥早春管理技術的具體建議,供廣大農民朋友就自己麥田的實際情況,在小麥春季管理中選擇參考。
一、苗情總體分析
2013年全國小麥播種時總體墑情較好,多數墑情較差的麥田也通過造墑播種或播后及時灌蒙頭水等手段得到了改善。部分麥田不但出苗后灌了補墑水,而且在播種后,多數地區先后降了小到中雨,促進了麥田墑情的補充,使整體出苗情況較好。北方冬麥區冬前積溫偏高,促進了麥苗生長,且對一些播種偏晚麥田的苗情轉化升級較為有利;但對于播期適宜、墑情較好、群體較大的麥田,容易造成旺長。經過多地考察分析,發現個體健壯,總體長勢較好,多數麥田是壯苗越冬。小麥主產區苗情長勢屬于近幾年中較好的,其中一類苗比例有所增加,群體比較充足;而三類苗比例減少;部分地區旺苗比例有所增加,群體較常年偏大。
由于2013年冬季氣溫偏高,從小麥播種后到越冬前,積溫明顯偏多且降水偏少。通過調查北京、石家莊、濟南、鄭州等地的氣象情況發現,2013年小麥越冬積溫(從播種到越冬這段時期大于0℃的日平均氣溫的總和)比2012年明顯偏多,其中北京2013年越冬前積溫為683.6℃,比2012年的601.9℃多81.7℃;石家莊2013年越冬前積溫為732.5℃,比2012年的614.4℃多118.1℃;濟南2013年越冬前積溫為795.7℃,比2012年的725.1℃多70.6℃;鄭州2013年越冬前積溫為776.4℃,比2012年的684.9℃多91.5℃。降水情況,北京2013年小麥播種到越冬降水25.3毫米,比2012年的109.7毫米減少84.4毫米;石家莊2013年小麥播種到越冬降水11.6毫米,比2012年的39.9毫米減少28.3毫米;濟南2013年小麥播種到越冬降水55.6毫米,比2012年的63.7毫米減少8.1毫米;鄭州2013年小麥播種到越冬降水59.5毫米,比2012年的38.9毫米增加20.6毫米。綜上分析,溫度升高,降水減少,對麥田墑情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旱象有所抬頭,不利于小麥返青,尤其是部分未灌越冬水的麥田,而土壤墑情不足,更是加劇了旱情的嚴重。
通過越冬期考察發現,目前大部分地區的麥田已經灌了補墑水或越冬水,而未灌補墑水和越冬水的麥田則墑情較差。已灌越冬水的麥田,多數表層有3~5厘米的干土層,下層墑情較好,或已結凍;灌蒙頭水或播后出苗期灌補墑水的麥田,表土有5~7厘米的干土層,下層墑情較好,未封凍;而播后未灌過水(蒙頭水或補墑水或越冬水)的麥田,表土出現10厘米的干土層,未封凍,土壤墑情較差,分蘗節處在干土層中,受干旱和凍害威脅較大。
二、春管技術措施
1. 適時開展苗期鎮壓
黃淮冬麥區、北部冬麥區和新疆冬春麥區的冬小麥,必須要因地、因苗、因墑開展冬季和早春苗期鎮壓,這樣做可以壓實土壤,減少散墑,提高地溫,減輕因早春干旱或凍害造成的死苗。一是對于播種后未鎮壓或越冬前未灌凍水的麥田,在地表出現2~3厘米干土層時,應適時進行冬季和早春鎮壓。二是對于少數播種時間早、播種量大,基本苗偏多,群體偏大且有旺長趨勢的麥田,也可以在表土出現干土層時進行苗期鎮壓,根據苗情長勢,可間隔10天左右再鎮壓一次,以達到“控旺促壯”的效果。三是對于越冬水灌水偏早,或灌蒙頭水的麥田,地表已出現裂縫,在表土有3~5厘米干土層時可以進行鎮壓,以彌實裂縫,防止或減輕冬季和早春寒風颼根,保墑增溫,減輕凍害,確保麥苗安全越冬。
進行苗期鎮壓時要注意壓干不壓濕,地表過濕時不能鎮壓。另外,還要注意應選用外表光滑的鎮壓器進行鎮壓,不要用瓦楞形或有鋒利棱角的鎮壓器直接壓麥苗,以防止或減輕鎮壓器對麥苗葉片或分蘗節造成機械損傷。鎮壓時間應掌握在晴天午后為宜,避免清晨麥苗上有露水或麥葉出現霜凍時鎮壓。長江中下游麥區、西南冬麥區有旺長趨勢的麥田,也可根據苗情墑情參照上述方法適當進行鎮壓,控制旺長,塑造合理的群體和健壯的個體,防止倒伏。
2. 適時進行中耕松土
處于返青階段的麥田在早春地表開始融化時,可以進行中耕松土,不但能提高地溫,促苗早發穩長,還可以切斷土壤中的毛細管,減少散墑,保住土壤水分。灌過越冬水的麥田,經過融凍,地表可能會出現裂縫,適時中耕松土可以彌實裂縫,防止寒風吹根,減輕凍害死苗。在麥田墑情充足時,早春小麥返青生長的主要障礙是低溫,因此通過中耕松土來達到保墑增溫的目的,是促苗早發穩長的有效措施之一。中耕松土可以采用人工鋤劃或用中耕機械進行淺松淺耙,具體操作時要注意因地因墑,適時松土,待早春地表融凍后,出現淺干土層時即可進行,地表太濕不宜中耕。采用機械中耕時要注意盡量深淺適宜,以減少機械傷苗。
3. 適當進行早春補墑追肥
黃淮冬麥區和北部冬麥區早春常遇干旱,應根據苗情墑情進行處理。一是對于群體適宜或偏大,未灌越冬水的麥田,早春0~10厘米土壤墑情(相對含水量)低于60%時,可以在日均氣溫穩定通過3℃時進行灌水補墑,于拔節期再重施肥水,結合灌水追施氮素90~120公斤/公頃(6~8公斤/畝)。二是對于群體偏小,總莖數低于900萬/公頃(60萬/畝)的麥田,早春0~10厘米土壤墑情低于70%時,可以在日均氣溫穩定通過3℃時進行灌水補墑,并適當追施氮素45~75公斤/公頃(3~5公斤/畝),以促進麥苗生長,于拔節期再結合灌水追施氮素45~75公斤/公頃(3~5公斤/畝)。三是對于已灌越冬水,群體適宜,個體健壯,不缺墑的麥田,推遲春季灌水到拔節期,并結合灌水追施氮素化肥,推薦每畝追施氮素90~120公斤/公頃(6~8公斤/畝),以提高分蘗成穗率,促進穗大粒飽。
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及西南冬麥區要視土壤墑情確定早春水分管理,一般土壤墑情較好的麥田早春不需過早灌水,但需因苗追肥。對于長勢正常、群體充足的一類苗田塊,適當推遲追肥,于拔節期追施105~120公斤/公頃(7~8公斤/畝)氮素;對于一般的二類苗麥田,可于起身末至拔節初期適當追施75~90公斤/公頃(5~6公斤/畝)尿素,開花期再適時追施30~45公斤/公頃(2~3公斤/畝)氮素;對于播種偏晚,群體不足三類苗麥田,可適當早追肥,于返青期追施45~60公斤/公頃(3~4公斤/畝)氮素,促進苗情轉化升級,拔節期再適當追施60~75公斤/公頃(4~5公斤/畝)氮素,促進分蘗成穗,提高粒重。endprint
4. 旱地麥田鎮壓保墑,趁濕追肥
對于沒有水澆條件的旱地麥田,早春可以實行頂凌耙耱,保墑提墑,并可清除枯葉、殺傷雜草,促苗早發穩長。早春鎮壓也是旱地麥田管理的重要措施,旱地小麥鎮壓麥苗也要遵循壓干不壓濕的原則,同時注意使用表面光滑的鎮壓器,避免傷苗。早春土壤返漿或下雨后,用化肥耬趁濕施入氮肥,一般施用氮素75~90公斤/公頃(5~6公斤/畝),對于底肥沒施磷肥的麥田可以配施磷酸二銨,促進麥苗生長發育。
5. 清溝理墑,防止漬害
長江中下游冬麥區和西南冬麥區在春季常遇漬害威脅,尤其是稻茬麥更為嚴重,漬害已成為影響小麥高產的重要障礙因素。對于冬前已開好排水溝的麥田,要抓住早春晴天盡早開好麥田三溝,開溝泥土要均勻散開,避免或減少損傷麥苗。已開好麥田三溝的麥田,經過冬春的土壤凍融,可能會有部分溝系淤土,要及時清理疏通,保證三溝貫通,排水流暢,做到“雨止田干、溝無積水”,麥田外三溝也要做到暢通無阻,以防止或減輕麥田漬害。
6. 防御凍害,及早補救
小麥主產區常遇倒春寒威脅,倒春寒一般可引起小麥主莖或大分蘗幼穗受凍退化,形成空心苗,造成減產。應在小麥凍害發生后2~3天調查幼穗受凍的程度,對莖蘗受凍死亡率超過10%以上的麥田要及時追施恢復肥。一般莖蘗受凍死亡率在10%~30%的麥田,可追施尿素4~5公斤/畝,以促進小分蘗成穗,減少損失。超30%的麥田莖蘗受凍死亡率,每增10個百分點,需增加尿素2~3公斤/畝,但上限值不宜超過15公斤/畝。
7. 防病治蟲,化學除草
小麥主產區應根據不同區域春季病蟲害發生特點,分別重點加強赤霉病、白粉病、紋枯病、銹病、吸漿蟲、蚜蟲等病蟲害的實時監測,及時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防治銹病的主要藥劑是三唑酮(粉銹寧),每667平方米(一畝)可用25%可濕性粉劑或20%乳油,原藥4~12克,對水50公斤,噴霧防治;防治紋枯病,每667平方米可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20克,或20%三唑酮乳油15~20毫升,或5%井岡霉素可濕性粉劑100~150克,對水30~40公斤,均勻噴霧防治;防治白粉病,每667平方米可用20%三唑酮乳油40~50毫升,或25%丙環唑乳油30~35毫升,對水30~40公斤,均勻噴霧防治。
長江中下游冬麥區要特別注意抽穗期和開花初期赤霉病防治工作,而西南冬麥區要特別注意銹病的監測和防治,黃淮冬麥區、北部冬麥區等地還要重點注意紋枯病、白粉病、吸漿蟲的監測和防治,各地都要及時監測和防治蚜蟲。小麥吸漿蟲的防治需要在抽穗期,即成蟲羽化出土或飛到穗上產卵時進行,可結合防治蚜蟲,噴撒甲敵粉,或用40%樂果乳油,或50%辛硫磷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40%殺螟松可濕性粉劑,對水噴霧防治;對于蚜蟲可用3%啶蟲脒乳油,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或40%樂果乳油,或2.5%敵殺死乳油,對水均勻噴霧防治。
春季隨著氣溫回升,有利于各類麥田雜草的發生,各地要根據麥田雜草種類及時選用適宜的除草劑進行化學除草,控制雜草蔓延,減輕危害。結合中耕進行除草是一種安全、經濟、有效的方法,但缺點是費工較多。目前主要是采用化學除草,要因地制宜選用安全、有效的化學除草劑,對于以播娘蒿、薺菜、豬殃殃、藜等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每667平方米可選用75%苯黃隆干燥懸浮劑1~1.5克,對水30~40公斤,或72%的2,4-D丁酯乳油40~50毫升,對水30~40公斤噴霧防治;若以節節麥、野燕麥、看麥娘等禾本科雜草發生較重時,每667平方米可選用10%的精惡唑禾草靈30~40毫升,或25%綠麥隆可濕性粉劑200~400克,或世瑪3%懸浮劑25~30毫升,或驃馬6.9%乳油40毫升等藥劑,對水30~40公斤,進行噴霧防治。
對于麥田雜草,春季進行化學除草注意要在氣溫10℃以上時,午后晴天的天氣下進行噴藥,以利于藥液吸收,充分發揮藥效,防止發生藥害。
防治病蟲草害噴施農藥,需要注意應選擇與田塊相對應的藥劑,要保證用藥量準確,對水適宜,稀釋合理,才能提高藥效。使用時應嚴格遵守農藥使用安全操作規程,保障操作人員安全,以防中毒。
8. 控制株高,防止倒伏
對群體過大、有倒伏風險的麥田,春季應適時鎮壓控制旺長或在起身期噴施植物生長延緩劑,控制基部節間伸長,以降低株高,防止倒伏。進行化控防倒的處理時一定要注意,選擇合適的藥劑,并注意掌握合適的使用時期,噴施過早不利于麥苗生長發育,噴施過晚容易造成藥害,影響穗部發育。還要嚴格控制噴施濃度,均勻噴灑,做到不重噴、不漏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