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冬琴

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副主任戴公興:
“它既有政府色彩,又有公益色彩,還有市場色彩,是一個有特點的合作經濟組織。”2013年4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到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調研時,這樣描述供銷合作社的“中國特色”。
供銷合作社的主要業務是為農民提供生產資料、日用消費品以及農產品流通。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是全國供銷合作社的聯合組織,由國務院領導。在過去幾十年中,供銷合作社為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有過十分輝煌的歲月,但也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經數度改革。
目前,供銷合作社系統共有基層社21700多個,基層經營網點30多萬個,各類法人企業近2萬家,從業人員超過200萬人,領辦的專業合作社9.3萬多個,村級綜合服務社30多萬個,覆蓋全國50%的行政村。服務內容涵蓋農資供應、日用品銷售、農副產品營銷等多個方面。自2000年扭虧為盈、結束持續8年虧損以來,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至今已連續十余年保持盈利,2013年實現銷售總額3.2萬億元。
2014年,在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大背景下,供銷合作社又一次迎來改革的重要契機。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專列一條對“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進行部署,要求供銷合作社按照“改造自我、服務農民”的要求,創新組織體系和服務機制,努力把供銷合作社打造成為農民生產生活服務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
3月5日,關于開展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又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供銷合作社如何改革,如何進一步提升服務能力,真正成為服務農民的生力軍?《中國經濟周刊》在兩會現場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副主任戴公興。
改革目標:為農民服務的綜合平臺
《中國經濟周刊》:供銷合作社如何適應新時期農業、農村發展的需要?這一次的改革有著哪些重要意義?
戴公興: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不斷推進,農村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比如:農村分工、分業越來越細,土地流轉、進行適度規模經營正在加快進行,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與此同時,農村勞動力結構也正在發生重大變化,農村空心化、農戶兼業化、農民老齡化問題越來越突出。誰來種地?地怎么種?這些問題日益凸顯。我想,解決的出路在于加快推進農業的現代化,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集約化水平。但是,中國農業的現代化不可能走歐美的道路,未來中國農業現代化,其主體還應當是以農戶家庭小規模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作為扎根農村、服務農民的供銷社,要順應這些變化,改革自身。
多年來,供銷合作社在農村建立了比較健全的組織體系和經營服務網絡,有深厚的群眾基礎,最有條件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服務體系出力。
《中國經濟周刊》:供銷合作社的改革將圍繞哪些重點進行?
戴公興:供銷合作社下一步改革的目標是創新組織體系和服務機制,努力把供銷合作社打造成為農民生產和生活服務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照此要求,改革和發展的重點:一是完善和加強基層網絡組織體系建設,主要是縣及縣以下的組織。這是因為基層組織直面“三農”,直接服務“三農”。但是,迄今為止有些縣、鄉、村網絡還未恢復起來,有些即使有了,但服務能力很弱。應當實現全面覆蓋,并逐步提升實力。二是在此基礎上建設現代農業服務體系和農民生活服務體系。三是拓寬服務領域,提升服務能力,包括加快物流體系建設(農產品批發市場、冷鏈物流、電子商務等),促進農村流通現代化,以及發展農村急需的金融、保險服務等。
總之,要把供銷合作社建成符合國情、具有完善組織體系和一定的規模優勢、體現國家政策導向、為農民提供綜合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成為為農業生產提供社會化服務和為農民提供生活服務的主渠道和重要平臺。
從組織上、經濟上、
感情上“親近”農民
《中國經濟周刊》:怎么樣進一步增強為農民服務的能力,成為農民生產生活服務的生力軍和綜合平臺?
戴公興:總體上看,目前供銷合作社系統的組織體系尚不完善,實力還不強,服務能力還比較弱。比如,在全國現有的90多萬個各類合作社中,由供銷合作社領辦的只占到1/10,在農民專業合作中的話語權還不強,輻射力、影響力、帶動力都不夠。基層合作社與農民之間主要是簡單的買賣關系,沒有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綜合服務能力也有待不斷完善和提高。
下一步,我們要按照“改造自我、服務農民”的要求,推進深化改革。通過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方式,吸納農民成為基層合作社社員,吸引更多的農戶加入供銷合作社領辦的專業合作社,或者通過會員制吸引農民享受供銷合作社提供的各類服務,真正從組織上、經濟上、感情上廣泛地密切與農民的聯系。
此外,要擴大服務領域,在鞏固提升農資、日用消費品、農產品銷售等傳統經營業務的同時,積極拓展現代種業、農機服務等服務,積極承接政府部門向社會購買的涉農服務。
同時,我們也要適應農村居民對服務型消費需求的快速增長,大力發展健康、養老、旅游、文化等城鄉居民生活服務業,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
建立以農民為主體的合作金融
《中國經濟周刊》: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還提到,要在管理民主、運行規范、帶動力強的農民合作社和供銷合作社基礎上,培育發展農村合作金融,供銷合作社下一步在這方面有什么動作?
戴公興:發展農村合作金融,是我們下一步的改革重點之一。
長期以來,農村一直缺乏金融服務。雖然國家一直致力于解決這個問題,但由于農村的特殊性,即使是一些專門為農民服務的金融機構,時間一長都異化了,進城了,更不待說商業性金融組織。因此,要立足農村實際,建立以農民為主體的合作金融。在這方面,供銷合作社具有天然的條件和優勢,也就是有遍及鄉村的網絡,面對農民,服務農民,了解農民。我們也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在這方面給予支持和幫助。與此同時,我們還將通過發展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其他金融組織,為農民提供融資服務。
《中國經濟周刊》:數據顯示,2013年,全國供銷合作社所屬企業銷售利潤率為1.9%,而同期全國國有企業銷售利潤率為5%。請問,下一步,隨著供銷合作社推進改革,社屬企業有哪些改革動作?
戴公興: 前面我已提到,供銷合作社現有法人企業近2萬家,但由于體制、機制上的原因和經營服務的特性,供銷系統的企業呈現組織分散、規模小、管理水平低、實力弱的狀態。下一步要結合供銷合作社的全面改革,加快企業內部的改革,理順各種關系,建立充滿活力的內部機制,強化企業管理,特別是積極推進社有企業市場化運作,通過同業整合、橫向聯合,積極推進系統內外企業聯合合作,發展一批混合所有制企業,提升社有企業的盈利能力、整體實力和抗風險能力,以及服務能力。
同時,針對社有企業融資渠道少、融資難的問題,還將創新資金管理模式和融資方式,優化融資結構,推進系統內企業上市融資,降低融資成本,優化資本結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