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剛++郭振華

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陳雪楓:
十幾年前,《洛陽市城鎮體系規劃》中首次將洛陽定位為河南省副中心城市。2011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洛陽在中原經濟區建設中的區域副中心城市地位。
在外界看來,輻射帶動周邊區域發展是區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功能之一,建立起有效的區域經濟共同體是區域副中心城市發揮輻射帶動作用的基礎。作為副中心城市的洛陽,如何強化區域合作,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帶動力和輻射力?兩會期間,《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就相關問題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委常委、洛陽市委書記陳雪楓。
“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包括四層含義
《中國經濟周刊》:如何把洛陽建設成名副其實的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
陳雪楓:這段時間,不少人一直比較關心洛陽市委、市政府會提出什么樣的發展目標。對此,我們的態度很明確,就是一張藍圖繪到底,把洛陽建設成名副其實的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
把洛陽建設成名副其實的中原經濟區副中心城市,包括四層含義,即要把洛陽建設成中原經濟區重要增長極、文化示范區、最佳宜居地和開放創新城。
“中原經濟區重要增長極”,就是要讓洛陽以經濟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實力穩居中原經濟區第二位次,始終與鄭州呼應發展,保持對其他城市的領先優勢,區域競爭力、影響力和輻射力不斷增強。
實現這個目標,洛陽有基礎,有優勢,也有機遇,其優勢將會更加突出:洛陽是新中國重點建設的老工業基地,目前已形成裝備制造、有色金屬、石油化工等傳統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發展;洛陽是我國重要的科技研發基地,現有各類科研機構600余家,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6萬名,科技人才密度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洛陽境內資源豐富,文化、山水、生態等資源優勢處于全國同類城市領先地位。
洛陽是工業大市,要成為中原經濟區重要增長極,必須大力發展現代工業,這樣才能達到產業為基、產城互動。洛陽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通過新型工業化轉型升級,全面向信息工業化突進,全面發展綠色制造、互聯網制造、智能制造、個性制造,以及石化、煤化結合延伸產業鏈,完善提升光伏產業鏈,發展分布式能源新材料等。產業升級有兩大任務,培育發展新型產業、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傳統產業是存量,新興產業是增量,之所以強調要“提速增量、提質增效”,目的就是帶動存量和增量升級。
《中國經濟周刊》: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面對復雜多變的發展形勢,作為洛陽經濟的基石,洛陽工業經濟如何加快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陳雪楓:當前洛陽全市經濟下行壓力依然很大,穩增長仍然是洛陽的當務之急,洛陽必須持之以恒地抓好已經認準和即將決定的事情,確保經濟運行始終處于合理區間;必須通過產業結構調整來實現提速增量與提質增效的有機統一,加快打造洛陽經濟升級版。
對洛陽而言,產業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集群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尤其要依托產業集聚區等載體,加快打造優勢產業集群、優勢企業集群和高素質的企業家集群。這是因為,當今的經濟競爭,已經不是單個企業的競爭,而是整個產業體系的競爭。一旦形成集群,就可以更好地強化專業分工,集聚要素資源、降低生產成本、形成品牌效應,提高整體競爭力。
基于此,洛陽市委、市政府決定實施“4431”重點產業行動計劃,也就是加快改造提升裝備制造、有色金屬及深加工、石化、煤化四大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電子信息、智能裝備制造、新材料、節能環保四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不斷壯大文化旅游、現代物流、金融三大優勢服務業,積極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力爭通過3至5年的努力,使裝備制造、有色金屬及深加工、石油化工主營業務收入在2013年的基礎上翻一番;電子信息、智能裝備制造、新材料、節能環保主要業務收入在2013年的基礎上翻兩至三番;旅游業總收入在2013年的基礎上翻一番,現代物流業主營業務收入在2013年的基礎上翻三番,金融業當年融資新增量在2013年的基礎上翻一番;特色高效農業實現總產值300億元,占農業的比重達85%以上。
國企改革是洛陽發展的關鍵一步
《中國經濟周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洛陽在國企改革上有哪些思路?
陳雪楓:目前洛陽全市共有中央、省、市三級國有工業企業62戶,累計上繳稅金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80%,但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不到規模以上工業的40%和30%。這充分說明國有企業為洛陽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企業體制機制不活導致的低速低效等問題還比較突出,已成為困擾洛陽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給洛陽破除體制障礙、增強發展活力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國企改革是洛陽發展的關鍵一步。
對洛陽國企改革,要把握五點指導思想,一是變管國企為管國資;二是變國有資產的主要表現形式為投資公司,除特殊產業外不再經營某一個產業;三是國資投資的重點是公益事業和安全、國防和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領域,逐漸退出競爭性行業,比如拖拉機、軸承等競爭行業;四是國企的表現形式也不再是純國資、國有獨資等,主要的形式是混合所有制,可以控股也可以參股;五是國資的紅利歸全體人民。
洛陽也將從各個方面努力,在權力允許的范圍內,先清除掉洛陽內部的國企改革發展障礙,以促進經濟發展。
洛陽要真正“經得起打聽、
經得起比較”
《中國經濟周刊》:作為一個內陸城市,近年來,洛陽在招商引資方面有哪些變化?
陳雪楓:洛陽地處中原腹地,是典型的內陸城市,長期以來,計劃經濟時代所謂的“相對優勢”在人們思想觀念中留下的印記揮之不去,洛陽不少人包括一些領導干部還習慣于故步自封,結果造成了洛陽的開放度不高、發展的新鮮動力不足。
對此,洛陽要發展就要有更強的開放意識,放開眼光看世界,看到外面的變化,看清自身的差距,更加虛心、更加主動,更快更多更好地利用先進的東西來彌補自身的短板。當前,尤其要大力實施開發帶動戰略,通過開放招商引項目、引資金、引裝備、引技術、引人才、引管理、引機制、引理念,有效破解開放程度不夠的問題。
同時,洛陽還需要有更強的拼搶精神。有多好的項目,就要有多好的政策和服務,洛陽人要多算大賬、算總賬、算長遠賬,持續優化發展環境,讓洛陽的環境真正“經得起打聽、經得起比較”。尤其是著力打造誠信洛陽,有諾必踐、違諾必究,絕不能輕諾寡信、言而無信,影響洛陽經濟社會的發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