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錫蘭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長向紅瓊:
2013年,在貴州全省綜合測評排位中,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稱“黔南州”)列第2位,比2012年上升了4位,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全國人大代表、黔南州州長向紅瓊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自2012年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以來,在爭取上級政策、項目資金扶持上,黔南州取得了突出成效。作為一個欠開發、欠發達的民族地區,黔南州也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時期,各種紅利集中釋放。
同時,向紅瓊表示,黔南州在為脫貧和奔康而努力的同時,也面臨加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重壓力,他們渴望得到國家進一步的大力支持。
《中國經濟周刊》:相比其他兄弟城市,在區域競爭中黔南州具有哪些發展優勢?
向紅瓊:相比貴州其他地區而言,黔南擁有獨具競爭力的交通、地緣、生態“三大核心優勢”,但同時也存在發展速度較慢、短板問題突出、中心城市不強等問題,制約了全州的發展。
去年我們提出了“一圈兩翼”的戰略構想,并繪制成規劃。這個規劃與黔中經濟區、長江經濟帶、西江經濟帶、左右江老區振興計劃、貴州省主體功能區等國家、省規劃相銜接,確立了黔南發展的五個戰略定位,提出要努力打造成為黔中經濟區重要增長極和戰略支撐、西部地區及全省重要的現代特色產業基地、全國民族地區統籌城鄉發展示范區和黔桂合作示范區、國際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創新示范區,以及長江、珠江上游生態安全的保障區。力爭通過8~10年努力,加快構建起黔南州“一圈兩翼”區域經濟發展新格局,形成全州“一圈”率先、“北翼”崛起、“南翼”提升和“四化同步”協調推進的發展新局面。
《中國經濟周刊》:作為欠發達地區,應該說工業化是黔南州的薄弱環節,目前的工業化現狀怎么樣?有哪些后發優勢、資源優勢?
向紅瓊:黔南州在裝備制造、化工、農副產品加工、建材、醫藥等方面都呈現出較快發展的強勁勢頭。不過,作為欠發達地區,工業化也確實是我們的短板。然而,黔南州也擁有由區位、資源、氣候、生態、環境和黨的民族政策組合形成的獨具特色、無法復制的優勢。
黔南州是大西南面向華南、嶺南的交通咽喉,也是南下出海最近的通道。目前已經形成了集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管道運輸于一體的運輸體系,成為西部立體交通條件最好的地區之一。獨特的生態優勢和礦產資源富集的優勢。
黔南礦產資源富集,已探明的有磷、鋁、煤等50余種,磷礦儲量20億噸以上,形成了以甕福集團為龍頭的磷化工產業集群,有“亞洲磷都”之稱。正在規劃建設的甕安、福泉煤電磷一體化循環經濟工業園區,是全省三個“千億元級”示范園區之一。羅甸玉石礦帶面積118平方公里,品質堪與新疆和田玉媲美。
當然,我們還有多重政策優勢和開明開放的環境優勢。我們擁有國家和貴州省出臺的推動民族地區加快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等,為黔南營造了寬松的發展環境。黔南州是貴州省最早通鐵路的市州,加上“三線建設”時期眾多軍工企業的遷入,黔南人民比較容易接受外來觀念,形成了多種文化并存、開明開放的環境。
《中國經濟周刊》:作為后發展的省份,貴州省同時肩負著加快發展和保護環境的雙重任務,黔南州如何解決好兩者之間的矛盾?
向紅瓊:習近平總書記參加貴州代表團討論時指出,“在發展中,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兩者絕不是對立的,關鍵在人,關鍵在思路”。我們將按照這一指示,堅決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積極爭取國家在黔南建設開放式生態扶貧試驗區,發展循環經濟和生態產業,推動水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水利、生態建設和石漠化治理“三位一體”規劃實施,“在更高境界上做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建設安全可靠的“兩江”上游生態屏障做出積極貢獻。
《中國經濟周刊》:應該說以黔南州目前的基礎,與全國同步小康仍有相當的難度,當前,面臨的主要困難是什么?
向紅瓊:由于黔南屬滇桂黔石漠化集中連片的少數民族聚集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經濟基礎較為薄弱,且貧困人口大多處于深山區、石山區,自身造血功能差,黔南今后扶貧開發的任務依然十分繁重,因此,貧窮落后依然是我們面臨的主要困難,尤其是民族地區脫貧致富、同步小康更渴望得到國家進一步大力支持。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快推進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要繼續向貧困宣戰,決不讓貧困代代相傳”。很鼓舞人心。貴州省農村貧困面最大、貧困程度最深、貧困人口最多。按照2300元扶貧標準,2013年底全省有農村貧困人口757萬人,占全國總數的9.2%,黔東南、黔南、黔西南三個少數民族自治州貧困人口總數達282.79萬人,占全省貧困人口的37.35%,其中黔南州有貧困人口88.01萬人、占全省的11.6%,全州12個縣(市)有10個縣(市)列入滇桂黔石漠化連片特困區。民族地區貧困群眾盼發展、思發展的愿望十分強烈。
到2020年,黔南州要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完成“脫貧”和“奔康”的雙重任務,更面臨加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重壓力,必須做好這兩篇文章,在生態建設、城鎮新興特色產業培育、勞動力就地轉移、擴大就業上下更大功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