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燦榮 王浩
在前現代社會的一千多年里,中國曾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并且直到19世紀,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也依然舉足輕重。根據著名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研究,中國1820年的GDP占當時全球的三分之一。然而,隨著工業革命在西方的興起,中國在近代以后不僅日漸落后于西方國家,而且淪為他們的半殖民地。其結果是,中國經濟在全球GDP中的比重直線下降至5%的歷史低點,并且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78年。
改革開放改變了當代中國的命運。1979年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奇跡般的增長:GDP年均增長率達到9.9%,對外貿易年均增長率達到16.3%。1979年的中國是世界上最為貧窮的國家之一,人均收入只有大約200美元,而今天中國的人均GDP已達到7000美元左右。如果按照世界通行的一日一美元的購買力平價作為貧困標準線,中國在過去35年間減少了超過六億貧困人口。當前,中國的經濟規模已經穩居世界第二;同時,進出口總額已突破4萬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此外,根據全球權威經濟機構的普遍預測,中國的經濟規模將在未來十年內重回世界第一。
毋庸置疑,中國的持續崛起已經深刻影響了20世紀后期以來的世界政治經濟格局,并且隨著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經濟體,這種影響還將繼續擴大和不斷深化。因此,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審視中國對世界經濟所起的推進作用,才能盡可能準確地把握中國崛起的全球意義。在本文中,筆者將跳出純經濟學的視角,力圖將其與國際政治經濟學、地緣政治學等學科結合起來對這一問題展開探索,從維護并繁榮世界經濟體系、推動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以及促進人類社會均衡進步等三方面入手,談一談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巨大貢獻。
中國對世界經濟體系的貢獻
首先,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家發展戰略的重心開始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因此從國家現實利益出發,中國加快了由國際體系的“革命者”向“建設者”的轉變步伐,在外交理念上也由“革命外交”調整為“和平發展”。在這種全新的發展戰略和外交理念的指引下,中國與世界各國特別是主要大國間形成了全方位的友好合作關系,從而為世界經濟的發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提供了穩定的地緣政治條件。冷戰期間,由于美蘇兩大陣營持續尖銳對抗,嚴峻的地緣政治形勢不僅使全球性市場的形成遙不可及,并且給世界經濟整體的發展造成了諸多負面影響。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的簽訂和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標志著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初的基礎上進一步消除了外交中的意識形態因素和對抗色彩,開始了擴大開放和融入世界經濟潮流的偉大轉折;而1989年最終實現的中蘇關系正常化,則不僅徹底終結了中蘇分裂對抗這一縈繞兩國和世界長達二十余年的戰略夢魘,而且開啟了兩國和平合作的新篇章。毫無疑問,所有這些都為世界經濟體系的健康穩定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地緣政治基礎。
冷戰結束以來,以美國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為背景,中國經濟的發展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車道;與此同時,中國也通過自身的市場化改革進一步擴大了對外開放,極為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這一進程。因此,中國近二十年來的經濟飛速發展與全球化相互推動、相得益彰;同時,中國的不斷崛起并未與美國主導的現行世界經濟體系引發沖突,而是在體系內實現自身崛起,從而成為后冷戰時代全球地緣政治穩定的一大壓艙石。具體而言,冷戰結束以來中國對維護和繁榮世界經濟體系所作的貢獻主要體現為:積極參與全球和地區性經濟合作組織,并致力于推動實現互利共贏和解決全球性經濟問題。例如,中國先后成功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舉辦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峰會、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以及中日韓自貿區建設,并通過二十國集團(G20)等國際經濟合作組織推動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的改革等。上述事實表明,中國經濟早已與世界經濟體系密不可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最重要參與者和改革者之一。
其次,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講,三十多年來,中國通過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不僅成為了世界經濟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和改革者,而且也成為自由貿易制度的有力捍衛者和現行國際體系的積極維護者,對世界經濟體系的穩定和繁榮提供了堅實的外部保障。二戰結束以來,國際政治經濟體系在美國主導下形成了“洛克主義”無政府文化(the Lockean Anarchic Culture),與此相伴,國際政治經濟的主題也從此前的殖民掠奪、對外擴張和大國爭霸演變為和平合作、互利共贏與共同發展。因此,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經濟成就得益于國際無政府文化的這種進步,得益于當今國際政治經濟的這一主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縱觀世界歷史,依靠武力對外侵略擴張最終都是要失敗的。這就是歷史規律。世界繁榮穩定是中國的機遇,中國發展也是世界的機遇。”筆者認為,這話意味著中國在繼續深入參與世界經濟體系運行的過程中,將逐漸由國際公共產品的受益者,發展為國際責任的承擔者和全球性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因此毫無疑問,這種轉變將對整個世界經濟體系同樣大有裨益。
中國對世界經濟
穩定和發展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通過自身發展和有效的經濟政策兩大手段,對世界經濟(特別是在危機時期)的整體穩定做出了極為顯著和舉世公認的貢獻。例如,1997年10月東南亞地區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各國貨幣急劇大幅貶值。由于東南亞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與中國相當,出口的產品結構類似,因而這些國家的貨幣貶值導致中國面臨巨大的競爭壓力。從中國的國家利益出發,諸多國際經濟學家普遍認為人民幣一定會貶值,而一旦這種情況出現,很可能會誘發“競爭性貶值”,使陷入危機的東南亞國家雪上加霜。面對外界的猜疑和關注,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明確宣布人民幣不貶值,并以實際行動兌現了承諾。中國的抉擇對亞洲經濟能夠在金融危機后迅速復蘇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其背后的支柱則是改革開放后中國對外貿易迅速發展所積累的充足外匯儲備,這些外匯儲備保證了人民幣的穩定,并以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對東南亞經濟體的大量進口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穩定和恢復。同樣,2008年9月,發生的全球金融海嘯中,中國在危機中的搶眼表現使之也成為全球經濟穩定和復蘇的中堅力量。
另一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對世界經濟長足發展的貢獻也十分突出。根據著名經濟學家、前世界銀行高級副行長林毅夫的計算,1980—2010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效應日益顯著,目前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大的“發動機”。具體而言:1980—1990年,對全球GDP增長貢獻最大的五個國家依次為美國、日本、德國、英國、中國,它們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依次約為27%、20%、6%、6%、5%。值得注意的是,這五個國家里除中國外,均為工業化七國集團(G7)成員。1990—2000年,對全球GDP增長貢獻最大的五個國家仍為上述五國,只不過其次序演變為美國、中國、日本、德國、英國,對應的貢獻率依次為37%、10%、8%、6%、5%。在此期間,中國對全球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10%,并成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引擎。在2000—2010年間,對全球GDP增長貢獻最大的五個國家發生了明顯變化,依次為中國、美國、印度、韓國、巴西,它們的貢獻率分別為25%、21%、6%、4%、3%。在這十年中,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比例達到四分之一,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最強大的一支力量。
此外不容忽視的是,由于中國經濟的騰飛以全球化為時代背景,因而作為全球貿易大國的中國通過對外投資和進出口等方式有力拓展了世界貿易的范圍和規模,使世界貿易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局面。例如,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前的貿易總量僅占全球貿易總量的4%,而2012年這一比例已超過11%。此外,中國還為WTO其他成員的商品進入中國市場敞開了大門。由于中國經濟已快速健康發展多年,因而國民可用于自由支配的經濟支付能力獲得顯著提高,導致美國、日本、韓國、巴西等WTO的其他發達成員與發展中成員的商品均已大量進入中國市場。更令人興奮的是,種種跡象顯示,中國商品進口的需求還將進一步增強。具體而言,上述事實和發展趨勢體現在一連串權威統計數據之中:根據WTO的官方統計,自2001—2010年間,中國從全球各國進口的各類商品總價值達7.45萬億美元,創下年均增長率20%的紀錄。在此期間,美國向中國出口的商品總額增長了400%。中國巨大的國內市場不僅為發達經濟體創造了出口機遇,同時也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經濟體(LDCs)提供了眾多商品的出口機會,特別是2008年以來,中國已連續三年成為最不發達國家的全球最大出口市場。
中國對人類社會
均衡進步的貢獻
自工業革命時代開始,人類歷史的發展猶如微型宇宙大爆炸,呈現出不斷加速的特點。然而另一方面,在人類日益取得物質繁榮和技術進步的同時,貧富差距也日益增大,這一點在世界經濟中體現為所謂的“中心—邊緣”現象,即占據全球經濟主導地位的西方發達國家與處于邊緣地帶的廣大發展中世界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巨大鴻溝。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和負責任的大國,不僅使國民受益于自身的發展,而且還惠及周邊甚至非洲、拉美等地區,從而推動了人類社會的“均衡化”發展。
首先,中國經濟長達三十多年的快速、穩定增長使自身從一個窮國迅速躋身世界中上等收入國家之列。因為中國本身即擁有世界約五分之一的人口,所以中國國民富裕程度的顯著提升、中國與發達國家發展水平的迅速趨近便是人類社會均衡發展的一大表征。按照中國社會科學院2012年發布的報告,中國目前的人均收入已經躍過了中上等收入國家的“及格線”,因為此前世界銀行根據人均國民總收入,把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分成了四組:低收入國家、中等偏下收入國家、中等偏上收入國家和高收入國家。按照世界銀行2008年公布的最新收入分組標準,人均國民總收入在3856—11905美元之間即為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而中國在社科院公布該份報告的前一年即2011年的人均國民總收入已達到4260美元。毋庸置疑,上述數據成為“中國通過改變自身而影響世界”這一道理的集中體現。
其次,近年來相當多的事實表明,中國經濟發展的“外溢”效應日益明顯,使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從中獲益,因而在更廣范圍內推動實現了世界的均衡發展。例如,2000—2007年,非洲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國家經濟增長速度超過了5%,其中近一半甚至達到了7%,這種發展速度在非洲歷史上絕無僅有。非洲之所以在近十余年來實現了經濟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歸功于中國崛起所產生的帶動作用。中國作為一個自然資源相對短缺的大國,支持經濟增長的自然資源嚴重依賴進口,因而中國的大規模進口對世界資源價格的上漲起到了顯著的助推作用。因此,這對自然資源相對豐富的非洲國家來說是一個有效的經濟增長動力。同樣的情況適用于拉美國家。近年來,諸如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國在經濟上取得的快速發展也得益于與中國的貿易往來。
總而言之,中國自身的發展及其對整個發展中世界繁榮進步所做出的貢獻,有效縮小了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整體差距,這一點在國際金融危機后西方發達經濟體普遍陷入困境的背景下格外凸顯。更為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新興經濟體和“中等強國”的群體性崛起也有力地宣告了西方中心主義的終結和人類社會均衡發展時代的到來。毫無疑問,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
結 論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先后解決了挨打和挨餓的問題,隨著中國的復興,新問題是挨罵。解決這個新問題,從根本上講還是靠我們自己的發展。講好中國的故事是現在必須做的事情,而講好中國經濟發展,特別是中國對世界經濟的貢獻是一個重要的視角。
通過上述多角度分析,筆者認為,中國過去三十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不僅使自己受益,也對整個世界的穩定、發展和繁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的崛起是當今時代最引人入勝的“宏大敘事”,因為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文明和富于活力的新興經濟大國,中國崛起所帶來的全球影響絕非僅僅停留在經濟層面,而是涵蓋了政治、經濟、安全、文化等多個層面。正因如此,中國的進一步發展將是整個世界的福音,也將是人類文明繼續前進的動力。
(第一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當代世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第二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責任編輯:魏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