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文標,翁 飚,廖 偉
(1.福建對外經濟貿易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016;2.福建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
隨著體育產業的快速發展,只憑借對資源的利用和能源的消耗以及簡單的加工、制造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當代體育產業發展的潮流;由此,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開始成為拉動體育產業發展的核心內驅力。然而,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對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仍然不盡相同。1998年,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首次對創意產業進行了定義,將創意產業界定為“源自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1]創意產業的興起一方面是對現有產業的機制、政策和運作的總結,另一方面也是對其缺乏創造性的批評,創意產業的根本觀念是通過“越界”促成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重組與合作,通過“越界”,尋找新的增長點,推動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并在全社會推動創造性發展,達到促進社會機制的改革創新。目前,與創意產業相近的有文化創意產業,即指的是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借助于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產業。那么,什么是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呢?國內有關專家學者認為體育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是“姐妹產業”,而且從大文化的范疇看,體育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重要分支,體育產業更是文化產業的重要增長點[2]。由此可見,“體育文化創意產業”既是“體育產業”下的分支行業,又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子行業 (見圖1)。將“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列入“體育產業”的分支行業,是因為“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只是體育產業鏈上的其中一環,是能夠充分體現知識產權開發和運用的、具有創造性的構思和設計的那部分的業態。說“體育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子行業,是因為體育文化也是文化中的一部分,“體育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創意產業”中包含體育元素、產品具有作品特征的那部分的業態。按照上述概念的推導,“體育文化創意產業”是指在體育產業中通過知識產權開發和運用的那一部分,即以體育文化為核心,以體育文化創意為手段,集體育、文化、經濟、社會因素為一體的,在全球化消費和全球化文化趨勢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推崇創新、個人創造能力,具有知識產權的、產品具有作品特征的、能夠創造經濟效益并增加就業機會的行業。
首先,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呈現高知識化、智能化的特征,這個產業以文化、創意理念為核心。是人的知識、智慧和靈感的特定產物。其次,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高附加值的特征。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顯高于普通體育產品和服務。第三,體育文化創意產業還具有較強的融合性特征。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產業,它是經濟、文化、科技交融的產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較強的滲透性和輻射力。

圖1 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內涵圖
當前創意產業的實踐主要體現在建設創意城市、創建創意園、構建創意型企業等方面。創意產業與體育產業發展合作緊密結合的典范要數“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的建設。2007 年, 國家體育總局先后授予了深圳、成都、晉江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區域品牌稱號,此舉本身就是一種創意,這在某種程度上把創意產業園區的內涵延伸到了整個城市, 即這個城市就是一個大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如果從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實踐來看,應該包括如下10個領域,同時,這10個領域也必須歸屬于體育產業價值鏈上的產品。
1)知名運動品牌企業的產品設計研發中心和營銷中心。福建的運動品牌企業很多,若在產品研發上有更多的創意,不僅增強產品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而且推動了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2)知名體育賽會的策劃、營銷、經紀代理活動。包括形成知識產權的部分如賽事電視轉播權和網絡手機平臺傳播權、賽事冠名、品牌體育賽事的營銷推廣等,因體現創新和研發等科技與文化的附加值可歸為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內容。
3)體育彩票創意,包括玩法創意、營銷創意、宣傳推廣創意等。
4)電子體育競技,即機器人體育競技。
5)體育文化傳播。如知名體育賽事或體育活動的電視、移動媒體、網絡、手機平臺直播、錄播等。
6)體育藝術品、體育工藝美術作品、體育明星紀念品、體育特許產品的設計、生產及銷售。
7)網絡服務。如體育咨詢服務網站,福建省典型的網站有“旅人蕉生活網”、“我要動網”等,各種應用于體育服務的手機App的開發。
8)體育音樂唱片、體育題材的影視作品、體育賽事影像制品等。
9)在體育建筑、設施的規劃、設計上所體現出的創意。
10)體育培訓、健身休閑娛樂的服務創意等。
體育文化創意產業源自現實需求,植根于體育產業的土壤,是可以經營和運作的產業,這與年煒提出的觀點不謀而合,即體育產業中創意的特點:創意來源于現實、開放與包容的理念;創意需要實踐檢驗。[3]
目前,除了體現創意的2008北京奧運會和國家體育產業基地的建設外,我國浙江省創造性地推出了“黃龍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園”。2011年8月,《黃龍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園專項規劃》全面征求意見,該專項規劃基于國際視野、中國經驗和黃龍實際,抓住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設文化大省和體育強省以及杭州市委、市政府創建“創意之都”和“生活品質之都”的戰略機遇,利用黃龍掛牌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政策優勢和獨特的區位、資源及后發優勢,整合體育、文化、藝術、影視、創意、時尚消費等多個業態,通過打造四大功能區、十大主題板塊,來凸顯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形象和氣質。凝煉高品質、高附加值的運營項目和產品,鍛造黃龍體育中心的核心競爭力,促進黃龍與杭州文化創意產業及浙江全省體育產業互動與聯動。力爭到2020年把黃龍體育中心建設成為杭州市民運動休憩的樂園、新杭城CED、浙江體育產業總部基地、長三角最具影響力的體育文化藝術中心、中國體育創意產品研發與展示基地、國家級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和具有國際品質和影響力的電子競技平臺和數字體育娛樂體驗中心。
臺灣是世界上最早移植創意產業的地區之一。早在2002年, 臺灣就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劃》列入《挑戰2008: 臺灣發展重點計劃》中, 以加速打造臺灣邁向綠色硅島之路, 建設臺灣成為華人世界文化創意產業的領導者角色。他們計劃在5年內輔導成立50個創意生活產業項目, 希望創造出3 000億元新臺幣的產值, 帶來10萬個就業機會, 并帶動22.5億元新臺幣的新投資, 使創意產業成為繼高科技產業之后另一個迅速發展的核心產業。[4]
上海是我國大陸創意產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地區。據統計, 目前上海市文化創意產業產值已經占到全市GDP的7.5 %。上海已經開創了一個新型的充滿無窮潛力的新產業。[4]
福建省福州市圍繞建設海西文化創意產業中心的發展目標,著力推進創意產業發展,目前已建成1個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1個國家影視動漫實驗園、4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和16個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市現有動漫企業50家,創意產業活動各類經營單位達3萬家,從業人員已超過30萬人。2009年,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增加值153.82億元,占全市GDP的6.1 %,創意產業已成為福州經濟新增長點。[5]近年來,福州把加快推進影視動漫產業發展作為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并出臺相關政策,從人才、土地、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扶持動漫產業發展。
2009年4月,由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北京市分會、海峽兩岸民間交流促進會、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促進中心、北京工藝美術協會和臺北世界貿易中心共同主辦的首屆“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展”在臺灣取得成功,展覽交易協議達上億元人民幣。接著,分別于2011年4月21日至24日,2011年11月11日至14日,又在臺北世界貿易中心成功舉辦第二屆和第三屆展覽,第三屆兩岸文創展共有700 m2空間,共搭建68個展位,還吸引了來自福建、浙江、北京、江蘇、廣東、新疆等省區市共30家文創企業參與,反響很大。
2012年6月18日,“泉州首屆創意產業節”在泉州領SHOW天地創意樂園開幕,“創意成果展”是此次創意產業節系列活動的核心,“創意成果展”主要展示國內外獲獎的創新產品、趨勢性概念作品、產業化的創意成果以及其他優秀的創意作品和方案。同時展示創意作品現場互動、設計及制作。展區面積約10 000 m2,展會根據泉州市各地產業特點和參展需求,共設16個展館,包括電子信息館、童裝設計館、家居生活館、面料服飾館等。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10月26—29日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中華兩岸文化創意發展協會、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臺灣)、臺北世界貿易中心、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局主辦的第五屆海峽兩岸(廈門)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隆重舉行。福建省體育局組織了5個具有高科技含量和現代文化創意的體育用品和運動項目參展,其中包括已取得68項國家專利的“路徑軌道棋”,具有節能、鍛煉功能的電動易步車,歐美新興的運動項目“沙灘網球”等。同時,福建省體育局還以“創新體育——跨越”為主題,借鑒北京奧運會煙火“大腳丫”形狀的展臺布置,以實物、圖片、文字、視頻等多種方式,全方位展示了近年來福建省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創新成果。這也是福建省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首次公開亮相。
5.1.1 發展體育文化創意產業是福建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
當前,我國經濟的增長方式逐漸由粗放型、外延式向集約型、內涵式轉變,由單純依賴能源、原材料的增長方式逐步向重視技術的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方面轉變。發展體育文化創意產業是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發展戰略的有效途徑,符合福建省經濟發展的需求,這也是擺脫傳統行業發展受到自然能源制約的重要手段。
5.1.2 豐富悠久的文化積淀
福建省豐富悠久的文化積淀表現在鮮明獨特的地域特征與富有民族特色的本土文化的結合,體現福建文化綻放出獨特且具有魅力的光彩,諸如閩都三山文化、莆仙媽祖文化、閩南僑鄉文化、閩北理學文化、閩東畬族文化、閩西客家文化,以及福建的工藝美術和戲曲文化都是聞名遐邇的福建名片。可以說福建省發展創意產業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作為支撐,創意產業在獨特性、民族性、新穎性、創新性、人文性上都大有作為。
5.1.3 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福建位于東南沿海,鄰近港澳,北承長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連內陸,尤其是與臺灣隔海相望。隨著海峽西岸經濟發展,福建與臺灣的經貿合作與文化交流越來越多,而且表現的作用也越來越明顯。此外,臺灣創意產業發展較早,目前已經較為成熟。福建憑借著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海峽兩岸的多方面合作日益增多,福建省已經成功舉辦了“海峽兩岸文博會”、“5·18海交會”、“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9·8投洽會”等,這為兩岸的創意產業交流提供了難得的機會和平臺,有效促進了海峽兩岸的創意產業的繁榮發展。
5.1.4 與時俱進的政策優勢
最近幾年,福建省深入貫徹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的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綱要》和《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體育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依據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產業“十二五”規劃》,以及2010年12月13日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快我省創意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相關政策措施,極大地提升了福建省體育產業的整體發展水平,同時也為福建省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優勢。
5.2.1 領會國家政策戰略意圖,巧用《規劃》杠桿效應
2014年國務院兩個《若干意見》的頒布,是福建省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福音。而在《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若干意見》中,把壯大海峽西岸體育產業集群與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相提并論,由此可見,福建省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正進入歷史最佳時期。福建省應盡快出臺《福建省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或《福建省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體育產業融合發展規劃》,強化與《福建省體育產業發展戰略》中提到的11個體育產業基地相呼應。并在這11個體育產業基地內或附近,爭取和創造條件建設以體育文化創意為龍頭,體育產業為核心,拉動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產品的制造,通過主營產業帶動相關產業,形成不斷有新產品產出的體育文化創意產業鏈。
5.2.2 政府加大對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扶持力度
對入園企業在稅收、信貸、投融資等方面給予政策扶持,對體育創意企業和項目提供稅收減免、貸款貼息和擔保等。在信貸方面,對入園企業在國家允許的貸款利率浮動幅度內給予一定的利率優惠。在投融資方面政府組織開展有融資需求的創意產業項目征集工作,以“銀企洽談會”、“投融資洽談會”等形式對征集的項目加以推介發布。[6]在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用地審批上,支持重點、重大體育創意企業和項目的用地需求,優化和簡化用地的審批程序。
5.2.3 在有條件的體育產業基地中建設“體育文化創意園區”
在目前福建省11個體育產業基地規劃中,有條件的基地中可率先創設以下5種類型的創意園區:
1)運動品牌研發設計園區。
2)體育賽事和健身活動等項目的策劃、推廣、傳播園區。
3)電子體育競技、體育咨詢網站服務、體育彩票創意、體育彩票電子商務園區。
4)體育藝術品、體育文化制品的設計及生產銷售園區。包括:體育賽會光碟;體育音樂歌曲唱片、體育藝術品、體育郵票、體育明星的專賣品和紀念品。
5)體育培訓、健身休閑娛樂園區。
5.2.4 努力打造閩臺兩岸合作交流平臺
閩臺兩地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商緣相連、法緣相循,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交流合作空間巨大。因此要充分發揮我省與臺灣的“五緣關系”,先行一步,充分開發和利用閩臺兩地的體育產業資源,加強閩臺兩地的合作與交流,打造海峽兩岸高知名度的健身交流活動,推動海峽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帶的形成與發展。在體育用品業方面打造閩臺區域合作品牌,塑造國內外知名運動品牌形象;在競賽表演業方面開發閩臺品牌賽事,突出閩臺區域特征,并加強賽事衍生產品的研制和開發;在體育旅游方面,閩臺聯手開發民俗體育項目,創建閩臺民俗體育文化村[7],延展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帶。
5.2.5 積極培育兩岸體育文化創意會展業
體育會展業是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正是海峽兩岸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的大好時期,“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會(廈門)”、“廈門國際動漫節”、“海峽兩岸動漫創意產業展(福州)”等大型會展此起彼伏。福建省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應該抓住當前的大好形勢,盡快在省會城市福州市舉辦“首屆海峽兩岸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展”,而舉辦該展覽本身就是一個創意。它能吸引更多的體育創意企業和人才入駐福建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園,進行投資、創業,進一步開發體育文化創意產業。
5.2.6 加快培養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人才
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人才是體育產業強有力的推動者。加強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將是加快福建省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福建省應著力培養一批既懂體育產業的經營與管理,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有創新思維和善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復合型創意人才,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個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意階層[8]。這個創意階層包括一個“超級創意核心”,以及核心外圍的創意職業人員。核心負責新產品、新項目的研發與設計以及新的創造性內容的開發。外圍創意職業人員負責解決各種復雜難題。這個創意階層的培育和建立將直接為體育產業服務,保證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健康快速、可持續發展。
[1]李雪玲.英國創意產業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現代管理科學,2008(9):87-88.
[2]劉牧雨,金汕.北京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07(4):23-27.
[3]年煒.淺析國外體育產業的創意性[J].科技致富向導,2010(27):270.
[4]吳春華.關于發展福建文化創意產業的思考[J].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2008(專刊):85-86.
[5]林建.福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問題探析[J].黑河學院學報,2010,1(2):68-72.
[6]福建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快我省創意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Z].閩政辦(2010)302號,2010-12-13.
[7]謝軍,陳少堅.臺灣體育產業發展狀況及閩臺合作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8(1):26.
[8]賀壽昌.創意學概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