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艷 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平關鎮畜牧站 553500
羊小反芻獸疫病也稱羊瘟、小反芻獸疫,是由小反芻獸疫病病毒引起的山羊和綿羊等小反芻獸的高致病性傳染病。該病大多以發熱、口炎、腹瀉和肺炎為臨床特征。
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在雨季和干燥寒冷的天氣較多發。在貴州的六盤水地區,首先感染的是本地黑山羊,而且癥狀明顯,綿羊的癥狀輕微。傳染途徑以呼吸道為主,污水也可導致感染。傳染源多數是患病羊的分泌物、排泄物以及被污染的草料、水和用具。潛伏期一般為4~5天,最長的達到21天。易感羊群發病率在60%以上,死亡率達50%以上。
(1)最急性型。主要發生于本地黑山羊。2天的潛伏期過后,病畜體溫突然升高至41℃以上,站立不安,精神沉郁,毛豎立,不進食,同時出現流淚及流漿液粘性鼻液;口腔卡他性炎癥,黏膜有時出現潰爛,目光呆滯;相繼出現便秘和大量腹瀉,患羊衰竭,懷孕母羊流產,體溫下降,突然死亡。病程5~6天,發病率高達100%,嚴重暴發時死亡率為100%;幼羊表現劇烈,發病率和死亡率均高。
(2)急性型。患病4天后癥狀和最急性一樣,但病程較長,漿液粘性鼻汁轉為粘液膿性,堵塞鼻孔;舌、頰、上腭和咽部黏膜出現潰瘍,常有壞死性口膜炎,輕者出現小的、粗糙、紅色的淺表壞死灶,以后變成粉紅色;病羊口渴,不食,出現頑固性噴射狀腹瀉,嚴重脫水,消瘦,呼吸器官感染;母羊常發生外陰-陰道炎,伴有異味分泌物,孕羊可引起流產。病程8~10天,有的因并發癥而死亡,有的痊愈,也有的轉為慢性。
(3)亞急性型或慢性型。常見于急性期之后,早期癥狀和上述相同。口腔和鼻孔周圍以及下領部發生結節和膿疤是該型晚期的特有癥狀,易與傳染性膿疤混同。病程10~15天。綿羊一般呈亞急性經過,而后痊愈,或不呈現病癥。
剖檢尸體,肉眼可見結膜炎、壞死性口炎等病變,嚴重病例可蔓延到硬腭及咽喉部;皺胃有病變現象,但瘤胃、網胃和瓣胃無異常,病變部常有規則、有輪廓的糜爛,創面紅色、出血;腸可見糜爛或出血,結腸和直腸皺壁充血、出血,呈現“斑馬條紋”狀外觀;淋巴結腫大,脾有壞死性病變;在鼻甲、喉、氣管等處有出血斑,還可見支氣管肺炎病變。
在發病5天前的體溫升高期間,采取病料有可能分離到病原。活羊采取血液和鼻黏膜,死羊則采取淋巴結、扁桃體、脾臟、腸黏膜和肺臟作病料。
(1)瓊脂免疫擴散試驗。用死亡不久或瀕死宰殺的病羊的淋巴結或脾臟,用家兔制備的抗血清進行瓊脂免疫擴散試驗。如病料中有本病毒抗原則出現沉淀線,但不能與牛瘟相區別。
(2)免疫熒光試驗。用抗牛瘟和抗小反芻獸瘟單克隆抗體和抗小鼠1gG 熒光抗體進行間接熒光抗體染色,在熒光顯微鏡下,腸和淋巴結標本呈現熒光。
(3)補體結合試驗。按常規法進行。該法多用于流行病學調查,缺點是同麻疹屬的其他病毒有交叉反應,而且只表示近期的感染。但通常異源系統的效價較低。
(4)中和試驗。血清中和試驗可用于流行病學調查,而且可以區分真性小反芻獸瘟和牛瘟病毒的感染(同源系統和異源系統的效價不同)。
(5)免疫酶聯吸附試驗。常用雙抗夾心ELISA和競爭ELISA 檢測標本抗原。
該病應與綿羊和山羊的真性牛瘟、巴氏桿菌病、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藍舌病和羊傳染性膿疤相鑒別。該病主要發生在雨季,病畜多為山羊,綿羊較少發病。與病羊接觸的牛及大型偶蹄類野生動物呈隱性感染,與牛瘟不難區分。山羊巴氏桿菌病和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均以呼吸系統癥狀為主,無口腔和舌部糜爛。藍舌病主要感染綿羊,而山羊較少發病。羊傳染性膿疤舌無潰爛,也無發熱和劇烈腹瀉癥狀。
(1)檢疫監管。在云貴交界處設置動物檢疫站。嚴禁從疫區引進山羊和綿羊,限制從可疑區引進動物精液、胚胎、卵和畜產品。一旦發現該病立即捕殺和消毒,以防擴大傳播。
(2)疫情報告。任何單位和個人發現以發熱、口炎、腹瀉為特征,發病率、病死率較高的山羊和綿羊疫情時,應立即向當地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
(3)場所清理。定期清理飼養場、運動場和圈舍等牛羊接觸的場所,有機物、污物、糞便、飼料和墊料等采取堆積發酵或焚燒等方式進行無害化處理。
(4)定期消毒。小反芻獸疫病毒是有囊膜的病毒,自然環境下抵抗力較低,50℃60 分鐘即可滅活,在pH<4.0 或pH>11.0 條件下失活,但是在冷藏和冷凍組織中能存活較長時間。醇、醚和普通清潔劑可以殺滅病毒,苯酚和2%的NaOH 都是有效的消毒劑。消毒技術規范,做好飼養環境日常消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