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靜玲 內蒙古鄂爾多斯東勝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017000
隨著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速度提高,鄂爾多斯市東勝周邊地區動物及動物產品的流通量也迅速增加,由此帶來的輸入性動物疫病媒介生物及媒介傳染病傳入的風險進一步加大,而目前政府和公眾越來越關注畜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這就要求養殖場要進一步降低發生動物疫病的風險,做好動物疫病預防工作。規模豬場最常見的疫病有豬瘟、藍耳病、偽狂犬、口蹄疫、細小病毒病、乙腦、傳染性胃腸炎和流行性腹瀉等,現就東勝區對豬實行的幾種強制免疫傳染病提出防控措施,以供參考。
豬O 型口蹄疫是由O 型口蹄疫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熱性和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該病傳播迅速,發病率高,被國家規定為一類動物疫病。
病畜體溫升高,精神不振,食欲減退或不食,口腔黏膜、舌面、鼻鏡、蹄叉、蹄冠部及乳頭形成水皰和潰瘍(爛斑),幼畜病死率較高,主要表現為心肌炎和虎斑心。
該病具有極強的傳播能力,屬典型的接觸性傳播類疫病,也不排除通過空氣傳播。
(1)免疫預防能夠增強動物機體抵抗疫病的能力,減少或緩解疫病的流行和發生強度。目前東勝區要求所有養殖場(戶)對3月齡以上的豬在春秋兩季進行免疫,未足齡的要求每月第三周的補免周進行補針,這樣可獲得更好的保護效果。
(2)一旦發生豬O 型口蹄疫疫情,獸醫部門應立即組織相關部門對病畜、同群畜及可能感染的牲畜強制撲殺,并采取深埋、焚燒等無害化處理,對污染的豬舍、物品及環境徹底消毒,迅速消除傳染源。同時對疫點周圍所有養殖戶進行一次豬O 型口蹄疫緊急強制免疫,確保提高動物的抗體能力。
(3)嚴格控制疫源移動,限制牲畜及其產品和其他染毒物的移動,切斷傳播途徑,這是避免疫情擴散的有效措施。
(4)加強疫情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及時發現疫情隱患,減少疫病發生的風險。
豬瘟是一種急性接觸性傳染病,又稱豬霍亂。
豬瘟分為三種類型。急性型表現為高熱,食欲減退,偶爾嘔吐,嗜睡、擠堆、呼吸困難、咳嗽,結膜發炎、兩眼有膿性分泌物,全身皮膚黏膜廣泛性充血和出血,皮膚發紺,尤以肢體末端(耳、尾、四肢及口鼻部)最顯著;慢性型體溫時高時低,呈弛張熱型。便秘或下痢交替,以下痢為主。皮膚發疹、結痂,耳、尾和肢端等壞死。病程長者可持續1月以上,病死率低,但很難完全恢復。耐過的豬常成為僵豬。多年來一些地區的豬散發“無名高熱”癥,經研究證明多為豬瘟。因其潛伏期長,癥狀較輕不典型,病死率一般不超過50%,抗菌藥物治療無效,稱為“溫和型”豬瘟。病豬呈短暫發熱,無明顯癥狀。母豬感染后長期帶毒,受胎率低、流產、死產、木乃伊胎或畸形胎,所生仔豬先天感染、死亡或成為僵豬。
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或接觸污染的媒介物而發病,消化道、鼻腔黏膜和破裂的皮膚均是感染途徑。該病一年四季都可發生,以春夏多雨季節為多。
(1)獸醫部門在春秋兩季對當地所有的豬進行豬瘟滅活苗免疫接種,并在免疫結束21天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或正向間接血凝試驗等方法開展免疫抗體監測。
(2)盡可能要求養殖戶堅持自繁自養、全進全出的飼養管理制度,同時做好豬場和豬舍的隔離、衛生、消毒、驅蟲工作,減少豬瘟病毒的侵入。
(3)一旦發生豬瘟疫情時立即報告當地獸醫部門,以便及時診斷和防控。對確診的疫情獸醫部門要劃定疫點,封鎖疫點和疫區;對病豬做無害化處理。疫區里的健康豬和受威脅地區的生豬都要接種豬瘟活疫苗,并認真消毒被污染的場地、圈舍和用具等,糞便堆積發酵。
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又稱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受感染的豬群發生以繁殖障礙和呼吸系統癥狀為特征的疫病,是一種急性、高度傳染的病毒性傳染病。
各年齡的豬發病后大多表現出呼吸困難的癥狀,但具體癥狀不盡相同。
母豬染病初期出現厭食、體溫升高、呼吸急促、流鼻涕等類似感冒的癥狀,少部分(2%)感染豬四肢末端、尾、乳頭、陰戶和耳尖發紺,并以耳尖發紺最為常見,個別母豬拉稀。后期則出現四肢癱瘓等癥狀,一般持續1~3 周,最后因為衰竭而死亡。懷孕前期的母豬流產,懷孕中期的母豬出現死胎和木乃伊胎,或者產下弱胎或畸形胎,哺乳母豬產后無乳,仔豬多被餓死。
公豬感染后表現為咳嗽、打噴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呼吸急促和運動障礙、性欲減弱、精液質量下降和射精量少等癥狀。
生長肥育豬和斷奶仔豬染病后,主要表現為厭食、嗜睡、咳嗽、呼吸困難,有些豬雙眼腫脹,出現結膜炎和腹瀉,有些斷奶仔豬表現下痢、關節炎、耳朵變紅、皮膚有斑點。病豬常因繼發感染胸膜炎、鏈球菌病和喘氣病而致死。如果不發生繼發感染,生長肥育豬能夠自行康復。
哺乳期仔豬染病后,多表現為被毛粗亂、精神不振、呼吸困難、氣喘或耳朵發紺,有的有出血傾向,皮下有斑塊,出現關節炎、敗血癥等癥狀,死亡率高達60%。仔豬斷奶前死亡率增加,高峰期一般持續8~12 周。而胚胎期感染病毒的,多在出生時即死亡或生后數天死亡,死亡率高達100%。
該病主要感染種豬、繁殖母豬及仔豬發病,育肥豬發病較溫和;接觸性傳染,傳染性極強,傳播迅速,危害性甚大;經空氣通過呼吸道感染,個別還可通過胎盤感染;豬只買賣移動、飼養密度過大、飼養管理及衛生條件不良、氣候變化等都可促進發病和流行。
除了實行春秋兩季強制免疫、做好補針的工作之外,平日要加強養豬場(戶)的飼養管理,加強環境消毒,實行帶體消毒,保持飼養用具的清潔,減少飼養密度,做好通風、降溫,改善豬舍環境。及時調整日糧,必要時給豬飼喂高能量飼料和青綠飼料,注意氨基酸平衡。發生疫情時,養豬場(戶)要及時通過深埋、焚燒等無害化方法處理死胎和死豬,嚴格控制病豬的流動,防止疫情擴散蔓延。同時要開展高致病性豬藍耳的緊急免疫工作,規模飼養場戶要按照免疫程序及時接種疫苗。接種疫苗時要保證質量,防止免疫失敗或人為傳播疫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