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妙 福建省福安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355000
黃文曦 福建省福安市農業局 355000
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與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都是冠狀病毒,長期存活于低溫環境下,對消毒藥與外界環境沒有較強抵抗力,對氯仿和乙醚較敏感,在紫外線照射下及氫氧化鈉、福爾馬林等的作用下可迅速滅活。豬輪狀病毒(RTV)相對穩定,對常用消毒劑、化學物質及溫度具有耐受性,對氯仿和乙醚無敏感性,但過醋酸和氯化鈣等能夠將其滅活。
帶毒豬和病豬為主要傳染源,病原主要集中于腸內容物、腸系膜淋巴結和腸絨毛上皮內,通過鼻分泌物和糞便排出,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導致散播傳染。豬病毒性腹瀉多在寒冷冬季和早春時節呈地方性流行。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主要感染于2周齡內的哺乳仔豬。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可感染各日齡內的豬,受害最嚴重的是仔豬。
PEDV、TGEV 及RTV 均能出現不同程度的腹瀉、嘔吐和脫水癥狀,病豬發病初期食欲不振,煩躁,伴有嘔吐,隨后出現水樣性腹瀉,呈噴射狀,糞便有腥臭味。仔豬患病突然,發生腹瀉,尤其是在吃奶后很快產生嘔吐癥狀,如果母豬患病無奶,新生仔豬會脫水衰竭而亡。生長育肥豬患病初期食欲降低或廢絕,1~2天出現急性水樣腹瀉;公豬和種母豬主要表現為精神不振、厭食,個別豬出現嘔吐,嚴重患病豬發生水樣噴射狀腹瀉,妊娠母豬發病則加大流產概率。患病豬體溫通常正常或稍微偏高,腹瀉能夠持續3~5天,成年豬通常1 周左右自行康復。抵抗力較弱的病豬,特別是伴有并發癥時將會由于脫水衰竭而亡,且豬只日齡越小,死亡率越高。
對病死豬進行剖檢發現,病變一般集中于胃腸道,胃內有凝乳塊或水樣液體內容物,胃底黏膜出血;小腸因充血擴張,使得腸壁呈半透明狀,變薄;通過顯微鏡可見小腸黏膜絨毛縮短,外觀呈彌散無邊際性萎縮或者變形;腸腔內有灰白色或黃綠色液體,腸系膜充血顯著,腸系膜淋巴結腫脹。
根據該病的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剖檢病變(發病迅速、傳染快、排水樣糞便并伴有嘔吐,病變集中在胃腸道,通過抗生素治療無顯著效果等)即可初步確診為豬病毒性腹瀉。進一步診斷需通過實驗室確診,采用RT-PCR、ELISA、免疫熒光法、免疫電鏡法及病毒中和試驗等方法[1]。
一方面秉持自繁自養的原則,避免病豬帶毒感染,防止外源病原侵入。若必須引種,則應嚴格依據防疫要求做好清洗消毒工作,并對引進種豬和育肥豬進行1 個月以上的隔離飼養觀察。另一方面做好豬舍溫度、濕度和通風的控制工作,仔豬斷奶前后注重保溫,鋪灑石灰吸潮并鋪稻草保溫。飼養密度應合理,避免混群、轉欄等應激因素刺激。同時為加強豬只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群體健康水平,可選用具有抗應激和加強免疫的添加劑。
對豬舍內外定期進行消毒處理,盡量避免各種病原侵入豬群。豬群一旦發病,應及時隔離病豬,對豬舍使用5%~10%的石灰乳或者2%的氫氧化鈉消毒,用生石灰鋪蓋病豬糞便,并對排泄物進行收集,做無害化處理[2]。
嚴格執行冬春季免疫計劃,尤其是做好懷孕母豬和后備豬的免疫。規模豬場要對豬群進行腹瀉三聯疫苗的普免。母豬產前交巢穴注射三聯滅活疫苗,新生仔豬吃奶后可獲取較好的被動免疫。在肉豬和公豬后海穴注射疫苗可產生血清抗體效價。后備母豬建議先免疫1 次,在出產前再免疫1 次。
發病豬群容易繼發其他細菌性疾病,可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諸如乳酸菌制劑與沙星類藥物等微生態制劑和抗生素藥物,但不可過多使用。同時可選用加強機體免疫和抗病毒的天然中草藥制劑。
對患病母豬和大群豬采取補液方法(葡萄糖20g、碳酸氫鈉2.5g、氯化鉀1.5g、氯化鈉3.5g,加1L 水稀釋均勻放入飲水槽),從而避免由于母豬腹瀉造成的流產、死胎或弱仔及大群豬脫水。對于發病仔豬,需要人工灌服或注射單克隆抗體、高免血清或康復血清,在日糧中注重乳清粉和酶制劑的添加,維持腸道微生物平衡,有效防止仔豬發生腹瀉。對重癥豬要使用諸如碳粉、硫酸阿托品等收斂藥物進行治療。
[1]黃海龍,胡桂學,陶淑霞.豬傳染性胃腸炎和豬流行性腹瀉診斷方法研究進展[J].動物醫學進展,2004,25(3).
[2]楊波.豬病毒性腹瀉病的特點與緊急防控措施[J].養殖技術顧問,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