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強 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畜牧獸醫站 271100
豬痢疾短螺旋體屬于螺旋體科短螺旋體屬病原微生物,呈現一種較短的螺旋形狀,在普通顯微鏡下能見到屈曲或旋轉蛇狀運動,而電子顯微鏡下可見到細胞壁和外膜間軸絲與濾膜結構。此病原微生物革蘭氏染色呈陰性,吉姆沙染色、稀釋石炭酸復紅染色、結晶紫染色等較良好。此外,該菌屬于厭氧菌,培養條件十分嚴格,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非常強,并且抵抗力很強,常存于糞便中,對干燥、熱、陽光照射等很敏感,在37℃下立刻死亡,25℃時存活1 周,5℃時存活2 個月。
該病的流行病學特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傳染源。豬痢疾的傳染源主要有無癥狀的帶菌豬和病豬,此外康復后的豬帶菌率依然很高,如果帶菌時間過長,病原微生物可能隨著糞便排出體外,從而對飼料、水、用具、周圍環境及食槽等產生污染,最終更多的豬尤其是仔豬(吸吮母乳)發生消化道感染,可能在斷奶前后發病。
(2)傳播途徑。消化道傳播屬于主要傳播途徑,傳播媒介包括鳥類、老鼠、犬類、污染的運輸車和接觸病豬的人員等等。
(3)易感類群。豬痢疾僅在豬中感染,任何品種與年齡的豬都易感,生長期的仔豬特別易感,成年期與哺乳期的仔豬發病較少。
(4)流行特征。該病并無明顯季節性,但多數集中在3~5月與9~10月發生,流行相對緩慢,不過周期很長,常表現出周期性發病、難以除根等特點。
該病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豬大腸處,并且局限在黏膜層。病變初期可以見到固有層與黏膜上皮分離,而毛細血管外露,出現局灶性壞死;病變中后期可以見到黏膜表層細胞壞死,同時黏膜完整性遭到破壞并出現假膜,固有層中發生大量炎細胞浸潤,上皮細胞萎縮、變性。
豬痢疾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瀉、下痢膿血、消瘦等,同時還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皮毛粗糙、嚴重脫水等癥狀。該病的病豬大部分體溫正常,也有少部分體溫升高達40℃;檢測血生化指標顯示異常,可以看到血漿蛋白總量升高,同時血鉀也升高,氯離子和鈉離子的含量顯著減少,甚至出現酸中毒等癥狀。
對于豬痢疾的臨床診斷,需要根據臨床表現、流行病學特點和病理學變化特點等初步診斷,之后采用顯微鏡進行觀察分析。如果見到明顯螺旋體結構則表明病豬血液中可能存有循環抗體,經熒光抗體實驗檢查,能見到黃綠色螺旋體樣菌體,經實驗室染色與顯微鏡觀察可確診。
(1)衛生防控。應建立健全衛生制度,平時做好豬舍衛生管理,妥善處理好糞便,定期做好豬舍消毒沖洗,還要做好豬舍環境管理,以通風、干燥及適合的溫度與濕度為宜。
(2)免疫防控。提高豬的免疫力,適當在飼料中添加微生物活菌制劑。研究顯示,這些微生物活菌制劑可以達到維持豬體內菌群平衡與降低致病微生物的效果,并增強非特異性免疫力。比如P18A+Marco 佐劑行肌注接種,能很好地保護豬。
(3)飲食防控。除了滿足豬生長所需的營養物質外,還應強化飼料管理,使用優質的配合飼料,保持營養均衡。
(4)藥物綜合防治。目前常用的豬痢疾藥物包括血痢凈、慶大霉素和泰樂菌素等。比如用慶大霉素行肌注,劑量為2000IU/kg 體重,每天2 次,連續使用5天。此外,也可以采用中藥治療,30kg 體重豬的用量為:白頭翁15g,黃連、黃芩、黃柏各10g,水煎候溫灌服,連續服3~4天。
[1]曾祥艷.豬痢疾的診斷及綜合防治[J].養殖技術顧問,2013,18(8):160.
[2]沈慧.豬痢疾的診斷及綜合防治[J].今日畜牧獸醫,2013,07(3):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