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靖 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環江香豬原種保種場 547115
地方黃牛品種是我國肉牛產業發展的主要品種,但此品種肉用性能欠佳。統計數據顯示,改良牛的覆蓋率還不到30%,集約化養殖水平僅有40%,而且大多為粗放式飼養管理方式。還有,我國超過60%的良種肉牛都是依靠進口。所以,研發肉牛的遺傳育種和繁殖技術極具現實意義。
(1)體型外貌跟個體線性體型評定。此育種技術就是根據牛的前中后軀、外貌、肢蹄、泌乳系統等外形部位分析肉牛的體質機能以及健康情況。(2)雜交育種。當前,在我國專門化肉牛的經濟雜交及培育中,基本上都是以地方的肉牛品種為母體,以引進肉牛品種為父本,然后進行二元或是三元雜交育種。現階段我國有三個專門化的肉牛品種,即夏南牛、延黃牛和遼育白牛。(3)生產性能測定。此育種技術是最基本的元素,通過進行科學、規范、全方位的個體生產性能測定,得到真實完整的生產性能、繁殖能力、環境情況、疾病情況和管理等各方面的記錄,為肉牛品種的選育和改良提供依據。(4)系譜記錄。在我國,肉牛群體龐大、飼養分散、市場不穩定、系譜記錄檔案不完整或是遺失、肉牛品種選育和育種比較落后,只有少部分國家級核心育種場有比較科學、系統和完整的系譜記錄檔案。(5)后裔測定。此種測定是評價種公牛最科學、最精準的方式。當前我國使用比較多的就是同期同齡比較法。結合被測公牛的后代跟對照公牛“同期同齡”的后代,在初生重、斷奶重和18月體重三方面進行比較,再計算出同期比較值。
分子育種技術就是在分子標記的基礎上實施標記輔助選擇,接著再借助轉基因技術實施轉基因育種。在分子水平基礎上選擇出跟肉牛經濟性狀緊密相連的基因位點,然后就可以直接對家畜是實施基因型選擇或是標記輔助選擇,性能不會因為肉牛的性別、環境等而有所變化,能有效提升選種效率。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我國在黃牛肉用性能的分子遺傳學方面的研究才逐漸發展起來。分子標記的發展歷經了三個階段:一是在雜交的基礎上進行分子標記,如RFLP;二是在PCR 的基礎上進行分子標記,如微衛星;三是在測序基礎上進行分子標記,如SNP[1]。
(1)胚胎分割技術。此技術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是通過人工制造同卵雙胎或或同卵多胎動物的新生物工程技術。我國于1987年將此技術應用到奶牛胚胎分隔上,并取得了成功。
(2)人工授精技術。此繁殖技術是肉牛良種繁育及經濟雜交十分常用的,現今,針對我國優良肉牛品種的純繁殖及選育中公牛數量比較少,難以實現借助自然交配實現大面積改良畜群目標的情況,人工授精技術得以廣泛應用。
(3)性別控制技術。就是人為干預公牛的正常生殖過程,確保成年雌性動物誕生出的后代是人們期望的性別。此技術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分離XY 精子及鑒定早期胚胎的性別,然后實施人為干預達到控制后代性別的目的。當前,流式細胞分離技術是分離XY 精子唯一有效的方式,而且準確性較高。
(4)體外授精技術。即在人工控制環境的基礎上完成動物精子與卵子在體外的受精過程,此技術給胚胎的生產提供了便捷、高效、便宜的方式。牛IVF是當前動物繁殖生物技術領域的熱門研究課題,國內外很多學者都從事過這方面的研究,但仍有部分關鍵技術存在缺陷,阻礙了此技術的應用和發展。
(5)動物克隆技術。就是利用核移植技術完成動物的無性繁殖。借助體細胞克隆技術能夠復制很多優良家畜,增加優良家畜數量,是選育遺傳性優質穩定肉牛品種的最佳方式。早在2003年10月16日,中國農業大學及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等多個單位與企業合作,借助體細胞科隆技術首次成功克隆出了我國第一批轉基因克隆牛[2]。
(6)動物胚胎移植技術。此技術就是取出供體雌性動物配種后培育的早期胚胎,將其移植到受體雌性動物體內,使其發育成一個新的個體。這種技術更能突顯優良母畜具備的繁殖潛能,幫助優良母畜在短時間里繁殖出更多后代,強化優良母畜在群體遺傳改良中的效果。針對繁殖能力本就不高且世代間隔時間較長的畜種來說效果尤為明顯,借助超數排卵及胚胎移植,還能獲得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后代。
綜上所述,肉牛的遺傳育種技術和繁殖技術有多種,從各個技術的發展現狀來看,在未來將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國優良品種肉牛將會得到更廣泛的推廣,也會創造更多的效益。
[1]楊武才,昝林森,孫秀柱.肉牛遺傳育種與繁殖技術發展趨勢[J].家畜生態學報,2013(12):8-11.
[2]張 楊,周振勇,張金山,等.肉牛遺傳育種與繁殖技術應用現狀[J].中國草食動物科學,2014(01):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