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彥利 蘭 英 陳武軍
(內江市農產品(畜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四川 內江 641000)
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我們息息相關,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黨和國家都非常重視“舌尖上的安全”。中央一號文件連續8年著重強調農產品質量安全重要性。FDA從1987年開始,每年進行農藥殘留監測工作[1]。王秀峰等分析農藥使用的危害及正確使用[2]。本文分析農藥殘留監測對農產品安全監管的重要性。
2001年,農業部率先從北京、上海、天津、深圳開始實施蔬菜農藥殘留定點監測工作,現在省會城市都已經開展農藥殘留例行監測工作,從2005年開始,四川省21個地市州就實施農產品農藥殘留例行監測工作。
在四川省農業廳和市政府的安排下,自2005年開始,內江市連續9年開展農藥殘留例行監測工作,農產品質量安全逐步向好,2012年和2013年內江市農藥殘留監測合格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從下表可以看出:連續3年葉菜類超標較為多,可能是由于葉菜面積比較大,菜葉比較嫩,病蟲容易生長,如果不施用農藥,收成就受到影響,用藥不規范性和采摘隨意性,農殘就可能超標;瓜果類和茄果類也有超標的現象發生,但是相對來比較安全;豆類基本沒有超標。主要是甲胺磷、毒死蜱、氰戊菊酯、對硫磷、三唑磷等參數超標。

2011-2013年蔬菜農藥殘留監測情況表
農產品安全不是監測出來的,是生產出來的,監測只是監管的手段,通過監測發現問題,找出問題的結癥,才能對癥下藥。從歷年的例行監測結果來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正在逐步向好,剛開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工作很不好開展,問題多,主要表現:關系沒有理順,生產者和經營者不理解例行監測的目的和做法,像一些批發商就很不配合工作,通過這幾年的監測,生產者和經營者都主動的配合監測抽樣工作,他們明白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需要社會共同參與,形成齊抓共管的局面,形成社會監管合力。
從國外到國內都開展了農產品農藥殘留監測,開展監測能有效的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率先開展農藥殘留監測,像歐盟、日本農藥殘留監測參數遠遠高于我國監測的參數,國外的機構健全、專職人員和經費都有保障,我國還存在著“檢得出”和“檢得準”的問題。國外通過“綠色壁壘”來阻止我國農產品出口,農產品出口屢屢受阻。
農藥殘留監測關鍵在于人員,檢測人員要結合自己工作需求,不斷提高和完善自身的業務素質,以應對農藥殘留監測技術快速化、科學化、信息共享化、合法化、高技術化以及便攜化。建立一個農業質檢機構要科學定位,超前規劃,保證現有設計能滿足今后工作復雜的需要。
逐步完善檢驗監測體系才能從根本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同時從國家層面加大投入,農業部在“十一五”規劃的基礎上繼續加大農業質檢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投入的力度之大,覆蓋范圍更廣,省、市、縣、鄉監測體系逐步完善,該體系簡成后大大的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度。
根據現代人消費的理念逐步發生變化,從吃得飽轉向吃得安全,基本口糧能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堪憂。菜籃子、果盤子和米袋子的質量安全經常見諸報道,這樣的,那樣的產品讓人不敢消費。農藥殘留監測為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駕護航。農藥殘留監測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終目的,要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4.1 凈化農資市場,杜絕源頭污染。農業環境和農業投入品是關鍵,農業部正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農業污染源普查”和“農業污染重金屬普查”,根據普查結果就可以科學的劃分“禁種區”和“非禁種區”。農資的農業產出的保障,科學、合理、準確的利用農資是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
4.2 加大農業標準化建設力度。實施農業標準化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重要抓手,標準化從投、產、運、供、銷都有章可循,從而保證各個環節質量安全可控。
4.3 加大農業品牌化建設力度。實施農業品牌化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重要推手,打響了品牌,才能更好的發揮市場的作用,優質優價才能體現。但同時也要避免產生“檸檬效益”,影響品牌的創建,同時要積極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申報和創建自己的品牌。另外,要加大品牌保護力度,堅決打擊冒用、套用品牌行為。
4.4 加大農產品質量監管力度。現階段,農產品質量是靠“產出來”和“管出來”的,積極申報“三品一標”,使消費的農產品都能達到無公害最低要求,要加大農產品監管力度,從農田到餐桌全程監管,加大農業綜合執法力度,同時還需要同個職能部門協同管好農產品質量安全。
[1] 王秀峰,郭明柱,金紅.提高農藥使用水平確保農業生產安全[J].農民致富之友,2013(9):49.
[2] 左方華.廣西蔬菜農藥殘留的幾點思考[J].廣西植保,2010(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