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鏞
(上海市濰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0122)
為了解區域內居民惡性腫瘤患病情況,為監測、防治提供資料,我們對社區2004-2008年惡性腫瘤發病一般流行病學特征及患者生存期進行了調查分析。
以社區內戶籍人口為研究對象。從上海市腫瘤病例登記報告系統的病例資料和地區派出所,獲得人口新發腫瘤及死亡信息。生存信息觀察終點時間為2013年12月31日,生存資料觀察時間為5年。
5年內腫瘤共發病2079例,其中男性1115例,女性964例,發病率分別為466.93/10萬人年、405.28/10萬人年,男性高于女性(χ2=10.428,P=0.001)。5年內腫瘤平均發病年齡為(65.6±14.80)歲,其中男性為(67.1±13.82)歲,女性為(63.9±15.69)歲。5年內患者平均發病年齡波動不大,女性患者初次發病年齡較男性為早。
腫瘤發病人群集中趨勢5年內變化不大,40歲以上發病率明顯增高,尤以80歲以上年齡段,超過2000.00/10萬人年。20歲之前腫瘤發病狀況男女無明顯差異;女性在20~39歲年齡段腫瘤發病率明顯較男性為高;而60歲以后,男性的發病率開始高于女性(表1)。

表1 2004-2008年濰坊社區腫瘤發病性別、年齡分布 (1/10萬)
5年內,女性乳腺癌發病始終居于首位,男性為肺癌,大腸癌(結、直腸癌)及胃癌緊接在后,肝癌則在男性發病位次較高。胃癌的發病排序居前5,每年發病人數相對維持穩定水平;大腸癌的年發病數則有上升趨勢。值得注意的是甲狀腺癌在女性腫瘤發病中上升,在各惡性腫瘤發病排序中有超越常規消化道類腫瘤的趨勢,而多原發癌排序也明顯開始靠前。
按年齡段分析,年輕人群(20~39歲)中甲狀腺癌發病不可忽視,已占居發病排序前二位;乳腺癌在中青年婦女惡性腫瘤發病始終排在首位;中老年人群高發腫瘤依舊是肺癌及胃癌(表2)。

表2 性別、年齡不同的腫瘤發病病種排序*
以2013年12年31日為觀察截點,2004-2008年2079例新發病例中死亡1342人,其中男性803人,女性539人。生存5年及以上者812人,其中男性363人,女性449人;5年生存率為39.06%,其中男性32.56%,女性46.58%,男性5年生存率明顯較女性為低(χ2=42.699,P=0.000)。
預后狀況以膽囊癌、胰腺癌及肝癌較差,膽囊癌及胰腺癌一年病死率均超過70%,其中肝癌在女性患者中一年病死率達到84.2%,明顯高于男性(χ2=8.806,P=0.004)。預后較好的女性為甲狀腺癌、宮頸癌及乳腺癌,5年生存率均超過75%,男性僅喉癌5年生存率超過70%。多數腫瘤呈現第一年內病死率最高、以后逐年遞減的現象(表3)。
按年齡段分析,女性肝癌在60歲以上年齡段中位數生存時間明顯較男性為低;80歲以上年齡段各腫瘤類別中肝癌中位數生存時間最低;多數腫瘤呈現年齡段越高中位數生存期越低的現象,但女性胃癌在60~79歲年齡段較40~59歲年齡段中位數生存期為高(表4)。
本項研究發現,在腫瘤發病排序中,女性甲狀腺發病數明顯升高,且顯現年輕化,這與國內多項研究相一致。錢碧云等[1-2]對天津市1981年至2001年甲狀腺發病率研究發現,甲狀腺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女性甲狀腺癌平均發病率高于男性,且甲狀腺癌中位診斷年齡女性早于男性。陳和新等[3]對江蘇海門市甲狀腺發病狀況的分析也支持上述結論。關海霞等[4-5]研究發現碘攝入量高的地區甲狀腺癌發病率高于低碘及適碘地區。
值得一提的是,多原發腫瘤發病排序已開始靠前。對于多原發腫瘤發病的探討已經開始重視,目前學者[6-7]普遍認為,多原發癌發病率升高的原因與患者遠期生存率普遍上升、生存期延長有關,同時,隨著診斷手段的更新,發現更多的多原發癌的幾率也增大。由此,隨著多原發腫瘤患者的增多,對多原發腫瘤患者的后續治療勢必將成為腫瘤治療的新方向。
本項研究發現,肝癌患者預后女性較男性差。國內外研究有不同看法,英格蘭和威爾士的原發性肝癌發病率及死亡率研究中[8],女性為差。國內學者[9]對浦東新區原發性肝癌及生存情況分析獲得同樣結果,并指出1~2年生存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陳建國等[10]的研究則發現肝癌短期生存率男性稍優于女性,但長期生存率女性優于男性。

表3 2004-2008年濰坊社區常見腫瘤生存期 (%)

表4 常見腫瘤不同性別、年齡中位數生存時間* (天)
[1] 陳竺. 全國第三次死因回顧抽樣調查報告[M]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 2008: 18-47.
[2] 錢碧云, 何敏, 董淑芬, 等. 1981年至2001年天津市甲狀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J]. 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 2005,21(5): 432-434.
[3] 陳和新, 王娜, 黃培新, 等. 2002-2008年江蘇省海門市甲狀腺癌流行狀況分析[J]. 中華疾病控制, 2011, 15(4): 279-281.
[4] 關海霞, 滕衛平, 單忠艷, 等. 不同碘攝入量地區甲狀腺癌的流行病學研究[J]. 中華醫學, 2001, 81(8): 457-458.
[5] 敖小鳳, 高志紅. 甲狀腺癌流行現狀研究進展[J].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08, 16(2): 217-219.
[6] 陳洪興, 周桂娥. 多原發癌的研究進展[J]. 中國臨床與康復, 2009, 16(5): 452-454.
[7] Koubková L, Hrstka R, Dobes P,et al, Second primary cancerscauses incidence and the future[J]. Klin Onkol, 2014, 27(1):11-17.
[8] Ladep NG, Khan SA, Crossey MM,et al,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primary liver cancer in England and Wales: changing patterns and ethnic variations[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 20(6): 1544-1553.
[9] 楊黎明, 李小攀, 楊琛, 等. 2002-2011年上海市浦東新區居民原發性肝癌發病及生存情況分析[J]. 中華流行病學雜志, 2012, 33(10): 1027-1031.
[10] 陳建國, 朱健, 張永輝, 等, 啟東市2001-2007年肝癌生存率分析[J]. 中華腫瘤防治, 2011, 18(8): 568-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