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鏡 陳華 彭雷 王國華
(上海市青浦區金澤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上海 201718)
慢性下腰痛(chronic low back pain, CLBP)是一組臨床癥狀,包括腰、腰骶、骶髂、臀部或腿部疼痛,可伴有下肢放射痛。主要為背部第12肋和臀下溝之間的持續性疼痛,可伴有股后外側放射痛;主訴的痛區及上方可有壓痛和(或)肌痙攣。治療目的是減輕或消除疼痛,改善生活質量。臨床對本病多采取保守治療,常見方法有藥物口服、外敷、理療、針灸推拿及局封等。本研究采用針刀治療CLBP,取得較滿意的臨床效果?,F報道如下。
選擇上海市青浦區金澤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13年7月至2014年3月門診患者147例,分成針刀治療組(簡稱治療組)72例和電針聯合特定電磁波譜對照組(簡稱對照組)75例,隨訪4個月。本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腰部疼痛、活動受限,久坐久站或彎腰活動則出現疼痛或疼痛加重。治療組中男37例、女35例,年齡26~70歲, 平均 (55.50±9.27)歲,病程1~36個月,平均(8.84±10.74)個月。對照組中男38例、女37例, 年齡24~70歲,平均 (53.77±11.35)歲,病程 1~32個月,平均 (8.06±5.75)個月。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治療前VAS與Oswestry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入組時的年齡、病程及病情比較
1.1.1 診斷標準
參照《最新腰腿痛診斷治療學》[1]確定CLBP的診斷標準:①背部第12肋和臀下溝之間的持續性疼痛,可伴有股后外側放射痛(不超過膝關節);②主訴痛區和上方可有壓痛和(或)肌痙攣;③影像顯示腰椎骨質增生等。
1.1.2 排除標準
參照《最新腰腿痛診斷治療學》[1]確定CLBP的排除標準:①骨質疏松癥;椎管內病變(椎間盤炎、椎管狹窄、腫瘤等);腰椎椎體結核/骨折或腫瘤、滑脫(I°以上);急性腰扭傷引起的腰痛、內源性腰痛;②有出血傾向或臨床表現,包括正在使用抗凝劑者;③曾做過腰椎內固定手術者;④局部使用外治療法者;⑤年齡<20或>70歲,同時伴有腰椎間盤突出癥、腰椎滑脫、脊柱病變、骶髂關節或髖關節疾病的患者;⑥有全身性膠原免疫疾病和其他急、慢性感染,同時應用糖皮質激素類等,可能影響結果判定藥物者;⑦不愿加入或出現嚴重并發癥者;⑧精神病患者。
一次性3號針刀(刃寬0.8 mm,針身75 mm,北京華夏針刀醫療器械廠)。一次性30# 1.5、3寸不銹鋼毫針(華佗牌,蘇州醫療用品廠生產,蘇醫械登字(91)第2150012號,生產許可證號XK24-005-0030)。G6805-Ⅱ型電針儀(上海高新醫療器械公司,標準號:Q/CYBV24-2000,注冊號:滬藥管械(準)字2001第2260532)。特定電磁波譜儀(重慶巴山儀器廠,標準號:CQ-36,注冊號:渝藥管械(準)字2007第2212571)。
治療組在患側腰骶臀部仔細尋找壓痛點、筋結等陽性反應點作為阿是穴,傳導痛激發點,以及相關穴(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用醫用記號筆標記。
針刀松解[1-2]:患者俯臥位,根據臨床癥狀、體征及X線片或CT檢查結果,每次選擇1~6個壓痛點(1%甲紫標記)。常規外科消毒。醫者帶帽、口罩、手套,鋪洞巾。取3號針刀在標記點進針操作,對軟組織內形成的黏連瘢痕進行縱行疏通、橫行剝離、通透切開。感覺針下有松動感后,出針,壓迫止血,貼創可貼。3 d避免接觸污水。7 d松解1次,3次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
對照組同樣尋找陽性反應點為阿是穴、傳導痛激發點,以及同上的相關穴位作標記。治療方法為:①用75%乙醇棉球常規消毒;②取30# 3寸不銹鋼毫針,采用爪切和夾持進針法,穴位深度至骨面或1.2寸;③施以捻轉補瀉手法,每次每穴1 min,要求有明顯針感;④接G6805-Ⅱ型電針儀,連續波,頻率為4.0 Hz,電流強度2 mA;⑤特定電磁波譜照射患處,以患者感覺溫熱舒適為度。治療持續時間為20 min,1次/2 d,10次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療程間隔1周。
1.3.1 觀察指標
①疼痛程度評價采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②功能障礙評價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問卷表。
1.3.2 療效標準
療效根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①基本痊愈:腰腿部癥狀完全消失,行走正常,能正常生活并從事原先工作。②好轉:腰腿部癥狀基本消失,但久臥、久坐或活動后腰腿部有酸痛感,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能從事強度較輕的工作。③未愈:腰腿部癥狀改善不明顯、無改善甚至加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患者性別分布差異采用卡方檢驗,年齡、病程及治療前的VAS、Oswestry評分采用t檢驗。療程結束時及治療后4個月的療效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治療組和對照組組間療效比較采用成組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自身治療前后的VAS評分和Oswestry值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表2)。治療組患者治療后4個月的VAS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Oswestry值與治療前相比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01,表 3)。

表2 治療組患者治療前后療效比較

表3 治療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4個月后療效比較
對照組自身治療前后的VAS、Oswestry值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對照組患者治療后4月的VAS與治療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Oswestry值與治療前相比,差異亦有統計學意義(P<0.001,表5)。

表4 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療效比較

表5 對照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4個月后療效比較
用治療后VAS和Oswestry值表示療效的效應,以治療前后的差值比較來反映兩組的療效,治療前后VAS差值以及治療4個月后VAS差值在治療組分別為(4.14±0.98)分和(3.56±1.06)分,對照組分別為(3.12±1.34)分和(2.47±1.28)分,組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
同樣,治療前后以及治療4個月后Oswestry值的差值在治療組分別為15.21±3.31和13.76±3.67,對照組分
別為10.29±3.40和8.48±3.55,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
CLBP是門診常見病和多發病,主要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腰部軟組織慢性損傷,進而局部形成條索、瘢痕甚至攣縮,使腰部軟組織的動態平衡失調所致[3]。當腰部軟組織功能失調、組織損傷時,受傷組織中發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損傷肌肉中神經末梢和血管受到擠壓,血液循環不足,代謝產物積聚與炎性物質產生,再形成新的病灶,甚至導致肌肉黏連、攣縮、萎縮和組織纖維化。如果損傷未得到及時合理的治療,極易形成慢性創傷性瘢痕、黏連、肌力減弱、肌力失調,形成疼痛和保護性肌痙攣[4]。邵宣等[5]在分析腰臀部軟組織慢性損傷的原因時,認為最重要的是脊柱穩定狀態,腰肌的代償性改變會使脊柱得到穩定,但這種代償性改變,則是導致勞損的原因。正是由于腰部軟組織的這種代償性變化,改變了腰部軟組織正常的生物力學特征,使腰部兩側的軟組織發生力學失調,進而導致疼痛的各種臨床表現。針刀醫學吸取了現代醫學的研究成果,認識到腰部軟組織的動態平衡失調是產生CLBP的根本原因,所謂動態平衡失調是指因為軟組織損傷后產生的黏連、瘢痕、攣縮和堵塞等病理變化導致軟組織力學平衡發生改變,從而使軟組織不能發揮正常生理功能。針刀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的著眼點,就是通過對特定部位軟組織的松解來糾正其動態平衡的失調。有針對性的選擇疼痛局部的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橫突尖胸腰筋膜附著處和豎脊肌等壓痛點作為針刀治療點,通過對其松解治療,能有效的剝離松解局部的軟組織,松解局部的黏連、瘢痕、攣縮,促進局部的血液循環,改善局部代謝,促進炎性介質吸收和病理組織的消散,恢復腰部兩側軟組織的動態平衡,達到治療目的。
CLBP屬于中醫學“痹證”、“腰痛”范疇?!端貑枴け哉摗吩唬骸八^痹者,各以其時,重感于風寒濕氣。痹,閉也,血氣凝澀不行?!闭f明CLBP的發生多與勞倦、外傷、感受風寒濕邪、腎虛等原因有關?!蹲C治匯補·腰痛》曰:“補腎為先,而后隨邪之所見者以施治,標急則治標,本急則治本,初痛宜疏散邪滯理經隨,久痛宜補真元養血氣。”中醫經絡理論認為,本病多由于機體正氣不足、衛外不固,感受風寒濕邪,或肝腎虧損,或長期勞倦、跌仆閃挫、氣滯血瘀等原因,致使局部筋脈失養,氣血阻滯,“不通則痛”、“不榮則痛”而發病。治療CLBP的關鍵在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行氣止痛治其標;補肝腎、濡養筋骨治根本。
針刀在古九針"鈹針”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外科手術刀演變而來。所謂針刀療法就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借鑒外科手術方式,以針刀為治療手段的療法。針刀醫學的核心是中醫的整體觀和平衡論。
“經脈所過, 主治所及”, 腰背部有督脈及膀胱經運行。針刀可直接刺激病變部位的穴位和經絡,因其針身較粗,因而得氣效應更強,從而能更好地疏通經絡、激發經氣、調節人體陰陽動態平衡而達到治療目的。綜上所述,針刀治療CLBP的療效優于電針聯合特定電磁波譜,該療法療效肯定,值得推廣。
[1] 魯玉來. 最新腰腿痛診斷治療學[M].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7: 246.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管理行業標準《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 南京: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 186.
[3] 朱漢章. 針刀醫學原理[M].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104-105.
[4] 劉虎森. 腰肌鍛煉在治療勞損性腰痛中的作用[J]. 社區醫學雜志, 2007, 5(7): 45.
[5] 邵宣, 許競斌.實用頸腰背痛學[M]. 北京: 人民軍醫出版社, 1995: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