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婷 孟慶楠
寧夏銀川市口腔醫院,寧夏銀川 750001
超聲蕩洗在乳牙慢性根尖周炎根管充填治療過程中的療效探討
孫 婷 孟慶楠
寧夏銀川市口腔醫院,寧夏銀川 750001
目的探討超聲蕩洗在乳牙根管充填治療過程中的療效。方法 選擇患有乳牙慢性根尖周炎、需要做根管治療的患牙112顆,根管預備時,觀察組60顆患牙采用常規手動器械與復方氯幾定超聲蕩洗配合,對照組52顆患牙采用常規手動器械與復方氯幾定注射器反復沖洗配合,乳牙根管預備后均Metapex根管充填,比較兩組術后1周的疼痛反應及1年后的根管充填效果。 結果 1周后觀察組較對照組的乳牙根管充填術后疼痛反應明顯減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1年后乳牙根管充填療效觀察組與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尚不能認為兩組乳牙根管充填率不同。 結論 超聲蕩洗在乳牙慢性根尖周炎根管充填治療中的應用,相比傳統注射器沖洗能更有效地降低術后的疼痛,可能提高遠期的充填效果,具有一定的臨床可行性,值得在臨床工作中推廣。
超聲蕩洗;乳牙慢性根尖周炎;根管預備;根管充填
乳牙慢性根尖周炎是兒童口腔的常見病、多發病,由于乳牙解剖結構的特點,髓腔大,髓角高,側枝根管較多,故炎癥易擴散至根尖及根分叉區,患兒一旦出現疼痛的癥狀,多已成為根尖周炎,且慢性居多。乳牙慢性根尖周炎對兒童食物的咀嚼、營養的攝入及繼承恒牙胚的發育等都有一定的影響,所以及早控制、完善治療對其至關重要。但臨床上乳牙根尖周炎的治療方法很多,但效果參差不齊,而目前乳牙根管治療術是相對較好的治療手段,是維持乳牙功能至替換的重要方法,但對于其根管治療術后疼痛的控制及療效一直是值得關注的[1]。目前,隨著超聲波技術的逐步開展,在乳牙根管治療方面又有了新的方法。關于超聲波技術對根管內壁的切削擴銼,去除殘髓及玷污層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優勢。該研究2012年1月—2014年6月采用在根管預備時手動擴銼加復方氯幾定超聲蕩洗與手動擴銼加復方氯幾定傳統注射器反復沖洗對于乳牙根管充填治療術后的疼痛及療效進行對比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2014年6月來該科就診的乳牙慢性根尖周炎患兒75例112顆患牙,其中男性41例66顆患牙,女性34例46顆患牙,患者年齡為4~9歲,平均(6.4±2.8(歲。所有患者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其中觀察組39例60顆牙,對照組36例52顆牙。超聲沖洗組男性22例41顆,女性17例19顆,平均年齡5.8歲。常規注射器沖洗組男性 19例25顆,女性17例27顆,平均年齡6.4歲。
1.2 實驗材料及設備
根管預備均采用手動擴大銼K銼,沖洗時均使用復方氯幾定液,觀察組采用瑞士EMS超聲綜合治療儀蕩洗,對照組采用5 mL注射器沖洗,術后使用Metapex進行乳牙根充。
1.3 納入標準
①乳牙慢性根尖周炎;②X線片顯示乳牙牙根吸收<1/3根長且髓底完整;③患兒近期無自覺癥狀或癥狀輕微,無急性炎癥發作傾向;④排除患兒全身性疾病,不能配合治療操作。
1.4 排除標準
有全身病變且不能耐受治療者:乳牙急、慢性牙髓炎;乳牙慢性根尖周炎急性發作;張口困難、哭鬧不配合;牙根吸收超過根長的1/3或髓底有破壞、吸收。
1.5 操作方法
治療分兩次進行,術前均拍X線片,了解乳牙根管形態、根尖吸收情況及根分叉病變的情況。第1次常規去腐、開髓、揭髓室頂、切冠髓,藥物暫封;第2次拔出殘髓,預備根管,使用手動擴大K銼依次擴根(15#、20#、25#、30#、35#),觀察組使用超聲綜合治療儀超聲蕩洗根管,超聲振動1 min,水速為20 mL/min,功率為低檔。沖洗液為復方氯幾定溶液,對照組使用5 mL注射器反復沖洗,棉捻拭干后,用Metapex糊劑根管試充,拍X線片顯示根充到位后可墊底后永久充填。
1.6 療效評價
1.6.1 術后1周內反應 分3級,0級為無反應及任何不適;1級為輕度疼痛或咬合痛,可自行緩解;2級為明顯疼痛,不能自行緩解。
1.6.2 術后1年充填療效 治愈:無自覺癥狀,牙齒無異常松動,無叩診疼痛,牙齦無紅腫、溢膿及瘺道,X線顯示根尖周、根分叉無明顯病變或原有病變已縮小,繼承恒牙胚發育無異常。如有以下任一癥狀均視為失敗:有自覺癥狀,牙齒出現叩痛,牙有松動,牙齦紅腫,溢膿,有瘺道,X線片示尖周陰影無改變或有擴大。
1.7統計方法
采用SPSSl7.0統計軟件對結果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分組后基本情況
符合納入標準的患牙隨機分組后,超聲沖洗組男性22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5.8歲;常規注射器沖洗組男性 19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6.4歲。經統計學分析,兩組病例的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表2。

表1 兩組不同性別人群患牙情況

表2 兩組不同年齡患牙情況
2.2 兩組乳牙根管充填術后l周反應
術后1周觀察組的反應發生率為3.3%,而對照組的反應發生率為17.3%,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0.01<P<0.05),見表3。

表3 根管預備術后1周的反應
2.3 兩組乳牙根管充填術后一年的充填療效
術后 1年觀察組的充填成功率為98.3%,而對照組為94.2%,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術后1年根管充填的療效
一直以來,乳牙齲病高發,治療率偏低,影響患兒的進食及營養的攝入,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家長越來越重視乳牙的治療。乳牙對于兒童的生長發育、正常恒牙列的形成等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2]。乳牙根尖周炎是兒童口腔科常見疾病之一,若不及時治療,可降低患兒咀嚼功能,影響營養攝入,嚴重者可造成全身抵抗能力下降,或引起風濕性關節炎、腎炎等慢性疾病,還可造成繼承恒牙的多種萌出異常,繼承恒牙釉質發育不全,如特納牙等。目前被認為是治療乳牙慢性根尖周炎并保存患牙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乳牙的根管充填治療術。
該研究通過對乳牙根管預備過程中使用超聲蕩洗與常規注射器沖洗的對比研究,認為前者對于減輕根管治療術后短期疼痛具有顯著療效。有報道稱根管治療術后疼痛發生率為 3%~ 50%,且根充后疼痛多發生在術后24~48 h內。但乳牙根管充填后的疼痛發生率未見相關報道,但臨床上可見相關病例。
根管治療術后疼痛的發生,考慮主要與以下原因有關:根管預備不當可將感染物質推出根尖孔,根管清理不徹底、有側枝根管的感染遺留,還有就是加壓沖洗時激惹根尖周組織,以及根管充填材料超充引起根尖周組織的改變也會導致術后疼痛的發生。常規的注射器沖洗對于乳牙側枝根管、副根管及根尖區的碎屑沖洗往往很難到達[3]。根管的感染是以厭氧菌為主的混合感染,感染根管內可產生許多有害物質,其中主要是內毒素(LPs)和各種侵襲性酶,它們有強致炎作用和導致組織崩解和破壞的能力,有效的清除它們是任何乳牙慢性根尖周病治療方法成功的關鍵。
超聲蕩洗作為根管預備的新型治療手段,能大大提高根管內的清潔效果,尤其是側枝和細小根管,能徹底清除根管內的細菌,顯著降低患者在根管預備和充填后的術后疼痛[4]。使用超聲波蕩洗可以有利于充填材料進入側枝根管,促進根管系統特別是根尖區的嚴密充填,從而對提高根管治療術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義[5]。
該研究結果表明,采用超聲蕩洗根管預備的術后反應明顯小于常規注射器沖洗,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似。杜姍姍等[6]對根管超聲蕩洗對約診間痛的影響作了臨床評價,認為采用超聲蕩洗,既簡便,又能有效地去除根管內細菌和雜質,在預防約診間痛上有著很好的療效。同時,超聲蕩洗還很好的解決了玷污層的問題。玷污層是根管預備過程中的必然產物,是牙齒組織在局部產熱和剪切力的作用下發生彈性與塑性變形,其主要包括由牙體和牙髓組織殘屑以及污染物、膠原變性產生的膠原、凝固蛋白、唾液、血液、牙本質小管液、各種微生物等。玷污層不利于根充材料與根管壁的密合,阻礙根充藥物對副根管、側枝根管的滲透,容易引起根管充填治療后的繼發感染,導致根管充填治療的失敗。王揚等[7]對超聲與藥物聯合蕩洗對樁道內壁清潔效果,認為:應用超聲配合不同藥物蕩洗可有效去除樁道預備產生的玷污層,沖洗的處理效果由樁道上部向下部逐漸減弱。超聲蕩洗通過蕩洗工作頭在蕩洗液中產生空穴作用,在局部形成渦流循環往復,機械升溫攪拌,有效地清除根管內碎屑及根管壁上的玷污層,溶解并殺滅懸浮液中的微生物及有機物,改善狹窄及復雜根管的清理。
該研究還對超聲蕩洗與注射器沖洗的一年期間療效進行跟蹤觀察,雖然未發現顯著差異,但對于長期的療效即一年以上的充填治療效果還需繼續觀察。
因此,通過對比研究認為超聲蕩洗應用于乳牙慢性根尖周炎,可降低疼痛反應,提高臨床療效,值得選擇性使用[8]。
[1]葛立宏.兒童口腔醫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39-160.
[2]葉小雅,任飛,劉闐,等.乳磨牙根管治療失敗原因分析[J].廣東牙病防治,2008,16(12):550-551.
[3]樊明文.牙體牙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73-274.
[4]趙冰,黃云霞.超聲蕩洗對根管預備后疼痛及療程的影響[J].西南國防醫藥,2012,22(11):1226-1228.
[5]彭彬,陳述蘭,范兵,等.根管超聲沖洗效果的臨床評價及實驗研究[J].中華口腔醫學雜志.2003,38(38):192-194.
[6]杜姍姍.根管超聲蕩洗對約診間痛的影響 [J].浙江臨床醫學雜志,2013,15(7):1037-1038.
[7]王揚,鄧久鵬.超聲與藥物聯合蕩洗對樁道內壁清潔效果[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2013,29(6):820-824.
[8]王鎮.超聲根管預備在兒童乳磨牙一次性根管治療中的臨床比較[J].中國醫學創新,2012,9(9):107-108.
R78
A
1674-0742(2014)12(a)-0051-02
2014-09-02)
孫婷(1979.11-),女,山東人,碩士,主治醫師,研究方向:兒童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