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旭 譚亞妮
1.蘇州市華夏口腔醫院牙科,江蘇蘇州 215002;2.蘇州市立醫院東區,江蘇蘇州 215001
牙周—正畸聯合治療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的臨床效果
崔 旭1譚亞妮2
1.蘇州市華夏口腔醫院牙科,江蘇蘇州 215002;2.蘇州市立醫院東區,江蘇蘇州 215001
目的 探討牙周-正畸聯合治療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的臨床療效。 方法 選取該院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患牙129顆)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行牙周、正畸聯合治療,觀察該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牙槽骨吸收程度、牙周袋深度、牙齦出血指數等。 結果 該組患者治療后的GI值、PD值、CAL值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治療后Ⅰ度松動所占比例顯著高于治療前,Ⅲ度松動所占比例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該組患者治療后牙槽骨吸收達根尖1/3者所占比例顯著低于治療前,到根頸1/3者所占比例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 結論 聯合應用牙周-正畸治療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可在有效減輕牙周炎癥反應的同時,矯正前牙移位,排齊牙列,避免牙頜創傷,牙周-正畸聯合治療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具有確切療效,值得推廣應用。
牙周炎;牙周-正畸;前牙扇形移位
牙周炎是一種慢性口腔疾病,其在臨床牙科中十分常見,隨著病情進展,在牙周組織的持續破壞、吸收下,牙槽骨嚴重吸收,就容易引起前牙散開、扭轉、變形,造成牙頜錯亂,發生前牙扇形移位[1]。前牙扇形移位的發生會使牙周炎病情加劇,更容易發生牙齒脫落,其會對患者的咀嚼功能及面部外觀造成嚴重影響。該院目前在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的臨床治療中,采用了牙周-正畸聯合療法,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該院在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0例 (患牙129顆)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9例,女性31例,年齡31~62歲,平均(35.8±5.6)歲。所有患者均有患牙松動、移位、間隙變寬、間隙變寬等臨床表現,排除合并全身性疾病者。X線片檢查結果顯示,所有患者的患牙均有程度不一的牙槽骨吸收現象。該組患者均在牙周基礎治療基礎上,聯合正畸治療。
1.2 方法
1.2.1 牙周治療 根據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實施根面平整術及牙齦對癥治療。應用抗菌藥物控制牙周炎炎癥反應,積極消除炎性因素,對于病情嚴重者,還需行牙周手術進行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要對患者加強健康教育,讓患者了解口腔衛生在牙周炎預防、治療中的重要作用,指導患者采用正確的姿勢刷牙,正確使用牙線。向患者講解實施正畸治療的目的、方法及效果,讓患者對正畸治療有所了解,以消除患者疑慮,積極配合治療。
1.2.2 正畸治療 該組患者在進行牙周治療4個月后,牙周炎癥得到一定控制,再進行正畸治療。取研究模型,結合患者病情制定相應的手術方案。矯治器選擇要遵循實用性強、結構簡單的原則,以磨牙頰面管替代帶環,使用細鐵絲結扎替代橡膠圈結扎。矯治器均選用直絲矯治器,矯正過程中,開始使用0.012 mm規格的細鎳鈦絲排齊上下牙,弓絲排齊牙列遵循“細絲輕力”的原則。采用滑動法,施加50~80 g的矯治力對上下前牙進行內收,根據患者反應、牙周組織情況增減矯治力。正畸治療后,每4周進行1次復查,每3個月做1次牙周潔治。
1.2.3 后續治療 后期復查顯示前牙排列良好,咀嚼功能未受影響,且不影響美觀時,可將矯治器拆除,但需持續接受牙周治療,繼續使用舌側保持器或活動壓膜保持器,每3個月進行1次復診,需持續治療12個月以上。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該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牙周袋深度(PD)、牙齦出血指數(GI)、臨床附著水平(CAL)、松動度及牙槽骨吸收情況等。PD:應用牙周探針探測牙周袋底部距離牙齦緣的長度;GI:應用Le-Silness法評估牙齦出血情況;CAL:牙周袋底部距離周牙骨質界的長度。
1.4 統計方法
該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表示,數據比較采用 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數據比較采用χ2檢驗。
該組患者治療后隨訪12個月以上,隨訪結果顯示54例(121顆)患者的牙周溢膿、紅腫現象消失,牙列整齊,上下牙列間隙關閉,未發生牙頜損傷,牙槽骨吸收停止,牙周袋深度均低于3 mm。另外6例(8顆)患者因不重視牙周維護、口腔維護,仍存在輕度的牙周炎癥狀,但前牙扇形移位基本矯正。
2.1 牙齦出血指數
該組患者治療前的GI平均值為 (2.47±1.20),治療后的GI平均值為(1.49±0.61),治療后的GI值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t=24.3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該組患者治療前后的GI值比較,詳見表1。從表1可知,本
組患者治療后GI評分1分者所占比例顯著高于治療前,評分4分者所占比例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1 該組患者治療前后的GI值比較[n(%)]
2.2 牙周袋深度
該組患者治療前的PD平均值為(4.51±0.63)mm,治療后的PD平均值為(1.64±0.24)mm,治療后的PD值顯著低于治療前,t= 32.98,P<0.05。
該組患者治療前后的PD值比較,詳見表2。從表2可知,該組患者治療后PD值為0者所占比例顯著高于治療前,PD值3~5 mm者所占比例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2 該組患者治療前后的PD值比較[n(%)]
3.3 牙齒松動
治療前,該組患者的牙齒松動程度:Ⅰ度 0例(0.0%),Ⅱ度53例(41.09%),Ⅲ度76例(58.91%);治療后,Ⅰ度101例(78.29%),Ⅱ度28例(21.71%),Ⅲ度0例(0.0%)。該組患者治療后的牙齒松動程度顯著改善,治療后Ⅰ度松動所占比例顯著高于治療前(χ2=128.65),Ⅲ度松動所占比例顯著低于治療前(χ2=83.51),P<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3.4 臨床附著水平
治療前,該組患者的CAL平均值為(4.3±0.3)mm,治療后的CAL平均值為(3.2±0.1)mm,治療前后的 CAL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26.94,P<0.05)。
3.4 牙槽骨吸收
該組患者治療后牙槽骨吸收達根尖1/3者所占比例顯著低于治療前,到根頸1/3者所占比例顯著高于治療前,P<0.0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該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牙槽骨吸收程度比較[n(%)]
目前,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及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口腔健康的關注度也隨之提高。牙周炎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炎癥性疾病,其會對牙周支持組織造成破壞,出現牙齒松動、脫落、咀嚼無力、牙齦出血、牙齒移位。牙槽骨吸收、牙周袋形成等臨床癥狀,給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2-3]。
傳統的牙周手術、齦上潔治、齦下刮治等方法治療牙周炎可有效改善牙周炎性反應,治療效果顯著,但對于牙周炎引起的前牙扇形移位則無法糾正[4]。所以,對于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臨床上首先應采取相應的方法積極治療牙周炎,改善牙周炎癥情況,然后再進行正畸治療,以恢復患者咬合功能和面部美觀。正畸治療可將變形、散開、扭轉的前牙向內收緊、排齊,通過正畸治療還能實現牙槽骨和牙周膜組織的重建,有助于牙周炎的控制與治療[5]。正畸治療必須在牙周基礎治療后進行,是因為牙周炎性反應得到控制后,口腔環境改善,此時進行正畸治療才能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口腔組織的損傷[6-7]。另外,在進行牙周基礎治療時,對患者予以必要的口腔知識宣教,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使之積極配合治療,從而有效保障正畸治療效果[8]。
在該研究中,該組病例經牙周-正畸聯合治療后,牙周炎癥狀消失或顯著改善,牙列整齊,GI值、PD值、CAL值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牙齒松動、牙槽骨吸收均顯著改善(P<0.05)。這表明,聯合應用牙周和正畸治療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可在有效減輕牙周炎性反應的同時,矯正前牙移位,排齊牙列,避免牙頜創傷,該方法治療牙周炎致前牙扇形移位具有確切療效,值得推廣應用。
[1]萬永明.成人牙周病前牙扇形移位的牙周-正畸聯合治療[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0,9(23):1776-1777.
[2]關煥英.正畸輔助牙周基礎治療廣泛型侵襲性牙周炎臨床療效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11,40(8):820-821.
[3]董素閣,于瓊瓊.前牙扇形移位的烤瓷修復治療 [J].中國實用醫刊, 2010,37(18):61-62.
[4]黃青.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牙周聯合治療的特點[J].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11,25(1):65-67.
[5]薛京偉,衛琳,呂美娃,等.牙周病患者的正畸治療一例[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3(14):6776-6777.
[6]關煥英.正畸輔助牙周基礎治療廣泛型侵襲性牙周炎臨床療效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11,40(15):820-821.
[7]崢嶸,李云華.牙周病病人正畸治療的療效觀察[J].內蒙古醫學院學報, 2009,31(4):401-402.
[8]杜朝暉.正畸聯合固定保持治療牙周病伴有前牙移位11例效果分析[J].當代醫學,2014(23):16-17.
R4
A
1674-0742(2014)12(a)-0107-02
2014-09-10)
崔旭(1984.11-),男,江蘇人,本科,醫師,研究方向:牙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