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波 周中新 劉京松 王國祥 張中明
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心胸外科,江蘇徐州 221002
79例電視胸腔鏡肺部手術臨床分析
姜 波 周中新 劉京松 王國祥 張中明
徐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心胸外科,江蘇徐州 221002
目的 探究與分析電視胸腔鏡手術在肺部手術中的應用。方法 回顧性分析該院自2012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79例電視胸腔鏡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總結手術方法及臨床效果。結果 該組患者共79例,70例患者均在電視胸腔鏡下完成手術,占88.61%,三種類型肺部疾病電視胸腔鏡手術的治療平均時間、平均術中出血量、平均胸腔置管時間、平均胸腔引流量及平均住院時間相比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9例患者中轉為開胸手術,占11.39%,其中5例因手術出血量過多不易被控制,占6.33%,2例患者因局部淋巴結腫大融合所致解剖結構不清,占 2.53%,2例患者行支氣管袖狀切除,占2.53%。無1例患者發生嚴重并發癥及圍手術期死亡。結論 采用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各類肺部疾病安全有效,術后恢復速度快,疼痛輕微,住院時間及胸腔留管時間明顯縮短,值得推廣。
電視胸腔鏡手術;肺疾??;微創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電視胸腔鏡手術已逐漸成為北美地區胸外科的主要手術方式,占全部胸外科手術約90%以上。在我國范圍內,該項手術方式的發展也得到了廣泛的進步,包括肺大泡切除術、肺楔形切除術、肺葉切除術及縱膈淋巴結清除術等多種治療手段,且均可取得良好的治愈效果[1]。該院現對2012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79例電視胸腔鏡肺部手術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該院收治的79例電視胸腔鏡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該組患者中男45例,女34例,年齡23~73歲,平均年齡(54.6±1.3)歲,肺大皰 3例(39.24%),良性與位性病變 30例(37.94%),惡性腫瘤18例(22.78%)。
1.2 手術方法
全部患者均給予靜脈復合全身麻醉處理,于患者腋中線第7或第8肋間做長約1.5 cm的胸腔鏡觀察孔,根據患者情況及手術難度分別于鎖骨中線第4或第5肋間、腋中線第4或第4肋間、肩胛角線第8或第9肋間做長約2~3 cm的操作孔。
1.2.1 肺大泡切除術 將細長卵圓鉗于操作孔中置入,對肺進行牽拉,采用胸腔鏡對全肺進行檢查以明確肺大泡的位置,利用內鏡采用直線型切割器對肺大泡進行切除,向其中注水觀察是否出現明顯漏氣的情況,術后放置胸腔引流管。
1.2.2 肺楔形切除術 手術主要步驟與肺大泡切除術基本一致,其中需注意的一點是對肺結節給予準確的定位,當腫瘤直徑在5 mm以下或距離臟層胸膜2 cm以上或腫瘤質地較為柔軟時,在操作過程中需引起格外重視。要求在行肺楔形切除術之間需利用CT正確定位,在手術操作過程中可于手指直接深入到操作孔中探查,也可請經驗豐富的放射科醫師于手術操作前將一根牽引導絲放置在肺結節內。
1.2.3 肺葉切除術 在行肺葉切除術時,通常需要3個操作孔,在術中還需注意一旦遇到腫大的淋巴結位于支氣管旁或血管旁影響操作時需將其切除后在進行操作。而對于肺裂發布不良的患者則需給予單向式肺葉切除術。
1.2.4 縱膈淋巴結清掃術 采用電凝鉤聯合細長卵圓鉗將縱膈胸膜打開后,利用超聲刀及淋巴結活檢鉗去除淋巴結,借助胸腔鏡的放大觀察作用,可使局部解剖更加清晰。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該次研究所取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均數標準差()的形式對數據進行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中、術后各臨床指標情況
該組患者共 79例,70例患者均在電視胸腔鏡下完成手術,占88.61%,三種類型肺部疾病電視胸腔鏡手術的治療平均時間、平均術中出血量、平均胸腔置管時間、平均胸腔引流量及平均住院時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2.2 中轉開腹手術情況
9例患者中轉為開胸手術,占11.39%,其中5例因手術出血量過多不易被控制,占6.33%,2例患者因局部淋巴結腫大融合所致解剖結構不清,占 2.53%,2例患者行支氣管袖狀切除,占2.53%。無1例患者發生嚴重并發癥及圍手術期死亡。
表1 三種疾病類型術中、術后各指標臨床情況對比()

表1 三種疾病類型術中、術后各指標臨床情況對比()
組別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胸腔引流置管時間(d) 胸腔引流量(mL) 住院時間(d)肺大皰(n=28)良性占位病變(n=24)惡性腫瘤(n=18)165.5±3.2 163.2±4.8 178.5±5.2 140.3±31.5 155.7±29.6 161.3±34.9 3.7±0.6 3.5±0.4 4.2±0.7 370.5±12.5 360.4±12.8 372.6±13.4 12.4±2.5 11.7±2.8 13.2±2.9
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電視胸腔鏡手術在惡性胸水及肺大泡的疾病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傳統開胸手術相比可顯著縮小手術切口,且手術切口范圍較小,不易傷害周圍組織,在術中免于將肋骨切開[2]。另外,借助胸腔鏡操作時,可于胸腔鏡下觀察到清晰的解剖結構,術中及術后出血量明顯減少,疼痛持續時間短且輕微,明顯縮短了疾病康復時間。為此,電視胸腔鏡在我國胸外科范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認可,但由于此項技術操作難度大,且開展時間不長,還需進一步研究并完善[3]。
對該院收治的79例電視胸腔鏡手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出以下幾點:⑴隨著胸腔鏡器械手術的不斷完善及廣泛應用,此項手術操作已經可以應用于絕大多數的肺部手術治療中,但需要患者能夠對單肺通氣耐受。⑵胸腔鏡治療較適用于早期腫瘤患者以及行支氣管鏡檢查未見到腫瘤的患者,這就要求在行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疾病時嚴格遵循其手術適應癥及禁忌癥[4]。⑶在行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時要求腫瘤直徑在6 cm以下,若腫瘤直徑大于6 cm,則需在手術期間將肋骨撐開后將腫瘤移除,操作過程較為復雜[5]。⑷若胸膜腔內出現了廣泛的粘連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胸腔鏡手術的難度,但這并不能作為胸腔鏡手術的禁忌癥。對此類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時候,即使采用開腹手術對胸膜腔的廣泛粘連進行分離也存在較大的難度,而在電視胸腔鏡下進行則可借助胸腔鏡的光源,可充分放大手術視野,也可將細長的器械應用其中,在行分離操作時安全性更高[6]。⑸在行電視胸腔鏡手術時,需注意手術的安全性,一旦遇到操作困難,需果斷轉為開胸手術,以此提升手術治療的安全性。⑹而對于老年患者治療,電視胸腔鏡手術操作更具有安全性,但需注意在操作中應對患者的個體情況進行術前評估,并給予有效的精心治療與護理[7]。⑹手術治療需嚴格遵循循序漸進原則,在手術操作過程中需從簡單的做起,再進行相對復雜的手術。
該研究結果顯示,該組患者共79例,70例患者均在電視胸腔鏡下完成手術,占88.61%,三種類型肺部疾病電視胸腔鏡手術的治療平均時間、平均術中出血量、平均胸腔置管時間、平均胸腔引流量及平均住院時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9例患者中轉為開胸手術,占11.39%。無1例患者發生嚴重并發癥及圍手術期死亡,該結果與孔慶龍[8]等人于2013年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提示電視胸腔鏡治療肺部疾病切實有效。但由于該次臨床研究對象人數較少,若進一步證實電視胸腔鏡手術在肺部疾病治療中的優勢,需選擇大量樣本以完善結論。
綜上所述,電視胸腔鏡手術治療多種肺部疾病均可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術后恢復速度快,疼痛輕微,創傷小,術中出血量少,明顯縮短了住院時間及胸腔留管時間,值得廣泛推廣與應用。
[1]Lewis RT,Sisler GE,Caccavale RJ.Imaged thoracic lobectomy should it be done[J].AnnThoracSurg,2012,54(1):80-83.
[2]張宏飛.電視胸腔鏡輔助小切口行肺癌手術20例臨床分析[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12):990-991.
[3]王述民,侯維平,滕洪,等.完全電視胸腔鏡肺葉切除術24例臨床治療體會[J].臨床軍醫雜志,2010,38(2):286-287.
[4]楊帆,王俊,劉軍,等.臨床I期非小細胞肺癌全胸腔鏡與開胸縱隔淋巴結清掃的對比研究[J].中華微創外科雜志,2010,10(4):344-345.
[5]彭叢兄,吳旭輝,吳功志,等.全胸腔鏡手術與開胸手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效果比較[J].中國鄉村醫藥,2014,11(4):889-990.
[6]Whitson BA,Groth S S,Duval SJ,et al.Surgery for earlyst 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 versus thoracotomy approaches to lobectomy[J].Ann Thorac Surg,2012,86(6):2008-2016.
[7]Morimoto T,Shimbo T,Noguchi Y,et al.Effects of timing of thoracoscopic surgery for primary spontaneous pneumothorax on progosis and costs[J]. Am J Surg,2014,187(6):767-774.
[8]孔慶龍,吳玲.全胸腔鏡與傳統開胸手術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圍手術期的影響[J].中外健康文摘,2013,12(43):567-568.
R655.3
A
1674-0742(2014)12(b)-0072-02
2014-10-16)
姜波(1982.1-),男,江蘇徐州人,博士,主治醫師,研究方向:缺血性心臟病的基因修復,心胸外科疾病診療。